圆梦——徕卡M系统
我得承认我的庸俗,徕卡一直是我的梦想。2014年6月,我终于上了徕卡。
其实我以前对徕卡蛮嗤之以鼻的,因为我觉得它贵,性价比极低。后来决定上徕卡,大概是三个原因:
第一,好东西人人想要,徕卡性价比的确是低,但它是好东西,这个没人有意见吧?而当时恰好我兜里也有点钱了。
第二,赵嘉的书对我影响很大,他的兵书十二卷里对徕卡是几种评价,早年的版本里是“徕卡好,但性价比低”,大致的意思是他已经不用徕卡了;但后来的新版本变成“M9真的是好,成像好,且轻便”。我就是看了这个评价后长了草的。但后来的再版,他说他看好的是cmos,并且强烈夸赞索尼了。这是后话,也许我看了再版就不会那么痴迷于徕卡了。但后来我确实看了再版,然后确实又买了被他夸赞的sony a7RII,当然那也是后话了。
第三,我意识到单反上面用超广角是个很悲剧的事情。之前说过,2013年我进藏前丢了一个摄影包,里头不仅有5DII,还有我唯一的超广角镜头17-40。要去西藏了,怎么办?我问朋友借了一套contax G2,且只用了其中的一支镜头,G Biogon 21mm 2.8。用过以后就觉得单反上面的一切超广角都是垃圾。大多数成像垃圾,成像过得去的体积垃圾,总之超广角在单反上那日子是没法过了——我甚至试过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无法赶超Biogon的成像,但是拥有几乎三倍于Biogon的价格。这时候,耳畔飘过一句胶片时代远古的呼唤“长焦用单反,广角用旁轴”。大爱蔡司Biogon结构。G系统没有数码化,索尼a7可以转接G Biogon 21mm 2.8,但是有红移,几乎不可用。所以当时要用上Biogon结构的办法,几乎只有——徕卡机身接ZM 21mm 2.8。多么疯狂的想法!
这个时点挺奇怪的,一方面,徕卡M9已经出来很久了,连大M都出来了;另一方面,sony a7也已经出来了。当时我读赵嘉的兵书十二卷,里面谈到论绝对成像,ccd比cmos好很多,然后又看到很多人评论大M的cmos徕卡味不足,于是我对大M从来没有感兴趣过。但是M9似乎又停产了,直到有一天,我偶尔上了淘宝,发现:M9其实有后续机种——ME,用的也是ccd;降价啦!
说到降价,真的是降了好多。我记得M9刚出来的时候,机身要近六万,新版本的35 1.4要近五万,这个真是买不起了。而2014年,ME大概卖3万6,新版的35 1.4大概是2万5。降到这个份上,对我来说,已经是“贵”,而不是“买不起”了。咬咬牙,拿下两机身、两镜头。分别是:(1)徕卡ME机身;(2)二手徕卡M6机身;(3)蔡司ZM 21mm 2.8;(4)徕卡M 35mm 1.4。
徕卡ME:
徕卡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