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调到“i-TTL”频道
我小时候的测光表就和那时的电视一样,黑的,白的,但中间大部分还是灰的。
而现在,我们有了i-TTL :也就是通过镜头智能测光。意味着相机测量的是它直接看见的场景,并能把相关信息传递给闪光灯。此外闪光灯也能利用预闪测光,太酷了。机身里装备的是矩阵测光,配合镜头的焦点距离参数—“距离:27 米,持续接近中!解算发射诸元!”
相机大脑的反应速度是毫秒级的,不停地实时分析从取景器里得到的情报和信息,并和存储在数据库里的场景进行比较后给出一个它认为合理的曝光组合。
非常精密,非常快,非常准确。大多数时候,但并不总是。
它有时也会让人失望。
我们带着一大笔钱到器材商店要买一部这样的相机,希望从此向糟糕的照片说再见。介于当下对数码科技天花乱坠的宣传,这样的期望不是没有道理。6400 万亿像素!每秒77 张连拍!带BL ! FP ! i-TTL ! LCD !同时也会让你花下血本。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曝光了吗?
哎,不是的。
相机和闪光灯的确是在进行紧密的协作,大量的信息在它们之间交换和运算。但关键是,信息是怎样被解读的?就像所有对话一样,总会有误读和不同见解的可能。
把相机想象成我们的左脑,善于分析,精于计算。但左脑得到的数字是发热的右边浆糊喜欢的吗?完全不是。这就是需要我们介入,从行车道变到超车道的时候了。
看见下页左下角的这幅照片了吗?相机并没有错,而是尽职地完成了它的工作。它通过测光矩阵看到了整个场景,有天空、湖面、还有—噢,好像有个人影。只是前景几乎没有光线。因此相机的大脑只能忽略这个剪影,把注意力集中到反光的物体比如天空和湖面上。再见了!镜头前可怜的人!
怎样才能让他复活呢?在这场曝光的游戏里,他已经落后三四挡光圈。如果我们想要修正,比如利用点测光功能测量他的面部,相机终于能够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曝光值了。现在我们能够看清他的脸,可是湖面和天空却完全失去了层次,只剩下他孤零零地在画面中央。
我们不可能那样去拍。那将是一幅没有环境的环境人像。正确的解决方法显然是利用闪光灯,人工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