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热靴日记<第2章>

热靴日记<第2章>

人民邮电
[美国]乔·麦克纳利著
marlene
2010-03-18

        第一、单灯“来和小家伙打个招呼?”


  今日更新:蕾丝闪光


        给灯找个位置



        在使用小型闪光灯时,我总是在有意识地在寻找能改变光线形状的工具。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光线总是在四处发散。我们可以用天花板或者墙面反射它,但它刚从闪光灯里发射出来的时候,总是毫无拘束的。


        特别是在我们在没有束光工具,又需要快速拍摄时,比如,一场婚礼;比如,新娘正在和她两岁大的双胞胎在房间里准备的时候;比如,一切都是乱糟糟的,我们却要努力在头脑和取景器里寻找美好又简单的构图的时候。


        在相机左边有一排占据整个墙面宽度的大柜子。中间是一个杂物架,齐胸的高度有一面大镜子,上面还有一些小柜子。换句话说,在一堆柜子中间,有一个大约2×4 英尺的反射体。美丽的新娘Debbie一定把它用作梳妆打扮的地方,而在我看来它则是一个简易的柔光箱。



        知道SB-800 和SB-900 都带的小塑料灯座把?太有用了。我把一支SB-800 架在灯座上,放在梳妆台正中面向镜子,然后把另一支SB-800 插在热靴上作指令灯。光圈优先,+1EV,测光结果是1/15 秒,f/2.8。这种场景必须为相机设置曝光补偿,因为测光表会受到明亮的窗户影响。窗户本身当然会因此过曝,但过曝的高光却恰到好处地配合了整个场景高调的感觉。遥控闪光灯发出的光线并没有超过现场光的强度,但很好地填充和点缀了画面。Debbie正在逗着孩子,孩子们又在玩她的婚纱。


        还有个额外的收获就是两个小孩在抬头玩婚纱的时候,也正好被光线照亮了面部,算是一举两得。

        鳄鱼出没


       其实鳄鱼出没也是个形容外拍摄影师心情的好词。凶残的怪物隐藏在阴森的水塘里,外拍的某时某地,它会突然出现。


       外景拍摄的种种隐藏的危险倒是可以用这一句玩笑带过。当然,我也真的拍过鳄鱼出没的照片。当时在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关于视觉的图片故事,我自告奋勇要拍摄一组黑夜猎手的图片。


       日落时分我带着400mm 镜头来到了St.Augustine 的鳄鱼养殖场,匍匐在地,下巴浸在水里,水的味道比坏天气里的纽约码头闻起来还差。鳄鱼的眼睛和猫一样,视网膜后面有一层薄薄的反光层,暗夜里瞳孔全开的时候可以汇聚所有的可见光。镜头上方的一点点闪光,就可以把它们的眼睛变成沼泽里发光的煤炭。



       为了充分表现这种气氛,我在欠曝之外还使用了白炽灯白平衡。在日光下这种白平衡就能拍得一切发蓝,更不用说在日落时的暗光下了。欠曝则强调了沼泽的昏暗,使环境看来诡异又凶险。闪光灯变焦到了最长的105mm,加了双份的橙色滤光片以保证它的暖色调,输出功率则调到最低。它的作用在这里只是个点缀而不会影响曝光,因为日落后环境光照度降低实在是很快。把它想成给一个丑八怪打点眼神光吧。这不是漂亮多了吗?


       直接闪光。在沼泽里,一切从简。

        坏就是好


       我总是在像布道一样宣讲离机闪光。哪怕是把闪光灯离开镜头轴线几英寸也往往能够提升画面的品质。精心的布光可以带来巨大的改观。那当人群已经散去,比赛已经结束,球场的灯光已经关闭,没有灯架,只有一支灯时,该怎么办呢?在这种距离上闪光灯离开一臂之远也不会有任何区别。



       不妨直接闪光。把灯装在热靴上拍就是了。我曾经为报纸和杂志拍摄,而他们的理论是不管多差的图片都比没有强。许多时候我满怀希望地去到一个以为一定会出好照片的地方,却发现现实残酷,只好好汉不吃眼前亏地拍下一幅糟糕的照片交差。



       但摄影总是不停地让人感到意外。就好像我们把所有的经验、计划、金钱、技术和努力都一门心思地放在一次拍摄里却仍然有可能失败一样,有时候随手一拍的一幅照片却能够脱颖而出。



       我曾经为《棒球在美国》这本书拍摄图片,一个人轻装在外拍摄。两部相机,四支镜头,一支闪光灯,一个摄影包就可以全部装下。那次要拍的是业余联赛,是各种青少年比赛里最底层的。大部分队员都是第一次出来比赛,拼命想要走出艰难漫长的棒球明星梦的第一步。大部分的照片我都用现场光拍摄,无论是否理想。只有少部分在更衣室和替补席用反射填充闪光拍摄。这其实是最理想的工作,没有压力,没有名人,没有采访证明,没有拍摄区域和方法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去拍就是了。



       (那也是一次简朴的拍摄。到拍摄地点以后才发现几百英里内的旅馆都因为纳斯卡房车赛住满了,于是我干脆住在球场裁判的房间里,等待我的是一张简易的行军床和上百只蛐蛐。)


       最后一天我急切地需要拍一幅收尾的照片为图片故事划上句号。需要表现因为运动的乐趣和遥远的理想而比赛,表现返璞归真,远离百老汇、扬基体育场、巨额薪酬、明星生涯的一面。



       球场边的木板房已经破烂不堪。如果光线是摄影的语言,直接正面闪光就是对这个场景最好的阐释。它最后被作为收尾照片跨页发表。

        门口的光线


       光线到底是哪里来的?在我们的世界里,光线通常来自于天光或房间里的某种电器。但在没有电器的情况下,光线来自于门和窗户。


       这位坦桑尼亚妇女是我见过的最有勇气的人之一。因为沙眼失明后,她仍然可以用双脚在野地里寻找食物。采集到足够的植物后,她会用手编的篮子把它们带回她的小屋。对回家的小路她熟悉到可以用正常人的速度和敏捷迈步。回家后,她再用更精确的工具—双手,来对食物进行分拣。这一切简直让人赞叹不已,自叹不如。



       我跟着她回到小屋以观察她的生活。这是一间阴暗又布满烟灰的屋子,地面很脏。她开始整理一天的收获。怎么办?光线很弱,也没有地方可供反光。直接闪光可能破坏这个美丽场景的气氛。


       于是我只好因地制宜。光线来自于两个地方。远处火堆后的窗户,不是一个好选择。但她面前,相机左边的门却很合适。在长时间外拍必穿的摄影背心背后的大口袋里,我总是放着一个Lumiquest 大型反光罩。


       我把它用魔术贴贴在SB-24 上并用SC-17 电缆(SC-28 和SC-29 的前身)把闪光灯拉到相机左边,由翻译拿着。我得飞快地拍摄,因为这样的场景不会保持很长时间。以现场通过门射进来的柔和的光线作指引,我利用地面进行反光。反光罩前面的柔光材料使闪光灯的光线大为柔化,但也保留了现场光所缺乏的闪亮和对比。


       门口在阴影里,因为日光是从背后那个唯一的窗户里射进来的,并且因为火堆的烟雾产生了戏剧化的效果。为了表现这部分光线,同时也为室内保持足够的细节,我刻意把快门时间拖得比较长,同时利用光圈(我记得应该是f/5.6)配合闪光灯使前景也获得合适的曝光。这就是快门和光圈配合使背景的环境光与前景协调的典型场景。快门越慢,整个曝光中环境光的比例就越高,就越能柔化闪光灯的光线。


       我当时是在为《国家地理》在坦桑尼亚中部的部落拍摄关于视觉的图片故事。这里的许多村庄都被沙眼肆虐。它会让人们慢慢痛苦地致盲。我的拍摄对象充满了平凡的不平凡。她的触觉变得如此的准确,以至于她可以飞快地把食物中的杂草剔除。这当中她就拿起其中一根杂草指向我,通过翻译告诉我,“你看,这就不能吃!

        重回沼泽



        这里没有鳄鱼,尽管看起来我像是和一群坏家伙在柬埔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那是一次商业拍摄,一个军事日历项目。工作要求很高,要拍得像真的一样。原版军服,真实的操作规程,真实的项目—只不过不是真正的士兵。


       所有的场景我们都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再由军事顾问对我们的构思进行指导。他们都是退役的老兵,懂得所有细节。这个特种部队场景看起来好像是热带的敌占区,其实只是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湖泊。当时还是春季,水相当的冷。


       水可不是没到腰部,而是一直到脖子。我得尽量让水不要沾到D2X。我的助手Scott 在试图不让鼻子进水的同时还要举着C 架悬臂,上面用Justin灯夹固定着一支SB-800 站在我右边。机身上也装着一支SB-800 作指令灯。没有柔光伞或者任何其他束光工具。灯头变焦到105mm,只用于照亮前面的模特脸部。此外灯头上还加了一片橙色滤光片配合机身设置阴天白平衡模拟日出的感觉。光圈优先,-1.7EV 以表现场景的低调和获得更高的饱和度。如果我让相机自行其是,整个场景就会过曝,因为现场唯一的光源是他们身后的日出,而从我的角度看去其实应该是大片的黑暗。


       让我们顺便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它的重要性,我会在这本书里反复提到:当我们对相机设置一个正或负的曝光补偿时,借用一个Photoshop 术语,我们进行的是一个整体调整。也就是说它同时影响的是环境光和闪光的曝光。理论上讲,整体进行负补偿后,受环境光影响的背景会变暗,因此应该对闪光灯进行相应的正补偿以使前景中的主体曝光正常:也就是背景-1EV,前景+1EV。


       但这不是数学。外景拍摄要求我们摄影师把书本理论暂时抛在一边,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机身的-1EV 并不总是需要对闪光灯进行+1EV 的补偿。对闪光灯的调整更多的是需要感觉而不是数字。我们应该随时对一些意外有心理准备。甚至不仅是意外,还有些困惑,老实说。在湖面的晨雾中,水面一直没到我的下巴,我真得由衷地感谢无线闪光技术。我虽然身在湖水中,但我的大脑其实已经泡在海水中了。日出的逆光、晨雾、暗光、浸湿的军装,甚至连最常见的参考点—肤色—也被面部深色的伪装油彩代替了。


       此外,还有水面的反光……嗯……

       相机开始和我聊起来。我说:“弄明白了吗?”相机说:“不可能,哥们儿,这是你的活儿。你收了人家的钱,就得你自己弄明白!”于是我们开始一起误打误撞,慢慢想办法。我在指令灯上对输出参数作了一些调整。照理说,我们在机身上设置的接近两级的负补偿和厚厚的滤色片会需要闪光灯用较大的功率输出,因此我差点为它设置了+1EV 到+2EV 的补偿值。而且为此我还让Scott 为SB-800 接上了SD-8A 电池盒,并且在船上准备了备用电池。


       但事实并不是那样。外拍时逻辑的思考经常失效,特别是在这样奇怪的场景。闪光灯不作任何设置的曝光其实就刚好合适,根本不需要作任何补偿。我想这是因为在这幅照片里我并不需要一个“正常”的闪光效果。暗光下低调的效果其实就足够了。并且,因为灯头变到长焦也增加了局部光线的强度,再加上灯到主体的距离其实也很近。


        “但值得高兴的意外是光线波光粼粼的质感。”


       此外,通过预闪相机的大脑也在评估反光、对比和色彩,并察觉到面前的场景相当暗。它看不见肤色,只看到又暗又湿的迷彩战斗服和清晨的昏暗光线。发给闪光灯的指令很明确—照亮它们!如果我没有设定机身上的曝光补偿的话,我反而还得对闪光灯进行负的补偿。所以我对环境光和闪光的整体调整正好同时满足了两者的需要。



       我总是试图每时每刻都像相机那样思考。早先的测光表只认中灰,而现在就大不一样了。对当今复杂得多的测光系统而言,比如D3,不仅非常敏感,而且内置的数据库也许比五角大楼的还大,对极端情况也能处理得很好。但事实上我可不愿意再回到水中重拍,所以我也一直在检查它的工作状况,以保证它不会把这个低调的场景拖到直方图的中间变成中灰。


       但值得高兴的意外是光线波光粼粼的质感。它并不在我的计划之中。我只是告诉Scott 一定要避开帽沿照亮特种兵的眼睛。他这样做的结果是闪光被水面反射,好像在模特的面部下方放了一个金色的三角反光板。我还注意到闪光的光线穿过湖面的薄雾在水面泛起的微光。噢,好像是我一手策划的一样。谢天谢地,那天早上再也没有别的意外了。

       请调到“i-TTL”频道



       我小时候的测光表就和那时的电视一样,黑的,白的,但中间大部分还是灰的。


       而现在,我们有了i-TTL :也就是通过镜头智能测光。意味着相机测量的是它直接看见的场景,并能把相关信息传递给闪光灯。此外闪光灯也能利用预闪测光,太酷了。机身里装备的是矩阵测光,配合镜头的焦点距离参数—“距离:27 米,持续接近中!解算发射诸元!”


       相机大脑的反应速度是毫秒级的,不停地实时分析从取景器里得到的情报和信息,并和存储在数据库里的场景进行比较后给出一个它认为合理的曝光组合。


       非常精密,非常快,非常准确。大多数时候,但并不总是。


       它有时也会让人失望。


       我们带着一大笔钱到器材商店要买一部这样的相机,希望从此向糟糕的照片说再见。介于当下对数码科技天花乱坠的宣传,这样的期望不是没有道理。6400 万亿像素!每秒77 张连拍!带BL ! FP ! i-TTL ! LCD !同时也会让你花下血本。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曝光了吗?


       哎,不是的。


       相机和闪光灯的确是在进行紧密的协作,大量的信息在它们之间交换和运算。但关键是,信息是怎样被解读的?就像所有对话一样,总会有误读和不同见解的可能。


       把相机想象成我们的左脑,善于分析,精于计算。但左脑得到的数字是发热的右边浆糊喜欢的吗?完全不是。这就是需要我们介入,从行车道变到超车道的时候了。


       看见下页左下角的这幅照片了吗?相机并没有错,而是尽职地完成了它的工作。它通过测光矩阵看到了整个场景,有天空、湖面、还有—噢,好像有个人影。只是前景几乎没有光线。因此相机的大脑只能忽略这个剪影,把注意力集中到反光的物体比如天空和湖面上。再见了!镜头前可怜的人!


       怎样才能让他复活呢?在这场曝光的游戏里,他已经落后三四挡光圈。如果我们想要修正,比如利用点测光功能测量他的面部,相机终于能够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曝光值了。现在我们能够看清他的脸,可是湖面和天空却完全失去了层次,只剩下他孤零零地在画面中央。


       我们不可能那样去拍。那将是一幅没有环境的环境人像。正确的解决方法显然是利用闪光灯,人工光源。

       好吧,来,直接闪光进攻!背景还是像先前那样曝光,而人的剪影则被闪光照亮到合适的程度(右下图)。现在能看见他了吧?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了。



       但看到这样直白毫无修饰的闪光,我们还有兴趣去认识他吗?


       很难说。这样对光线粗暴地使用就好像大棒一样。光子炮手问:“先生,还有什么遗言吗?”砰!


       好吧。这样是不行的。那就让我们试试把闪光灯从相机上移开吧。要以某种方式发出指令让遥控
闪光灯以某个功率输出其实很简单。我说“某种方式”,意思是有不止一种方法可以办到。


       比如利用相机内闪。像D700、D300、D90、D80、D70 和……对照自己的相机型号吧。大多数相机都有
内闪,但不是所有的型号都可以用作指令灯。主要是在中高端型号上有配备。


       内闪的最好用途就是当作指令灯。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支Speedlight 外闪来作指令灯。在指令模式,它可以控制三组遥控灯。SU-800 则是专门的指令灯(但却没有闪光功能),它比闪光灯小且便宜,但发出的信号方向性和能量却更强,用来控制其他闪光灯很方便。


       对于这个天空和湖面的场景,我决定采用一支灯的方案,布置在相机右侧。第一步是把偏硬的光线用Lastolite 三角柔光屏柔化。它是我必备的工具,不但收折起来尺寸紧凑,展开后还可以以多种方式对光线进行休整。


       使用后效果很明显。(下页左图)天空和湖面还是保持原样,但Doug看起来好多了。这种光线很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坚强又不失柔和。本来这样也就可以了,但我还是嫌它有些平淡。对于人像拍摄而言,所有的细节都要舍得下功夫。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画面,比如色彩就是另一个人像拍摄中的重要元素。


       于是我把相机设定为白炽灯或者叫钨丝灯白平衡。在自然光下拍摄—特别是比较黯淡的、正在减弱的自然光下,这种白平衡能让整个世界变蓝。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设置,湖水就立即变得生动起来,天空也一样。再加上-1EV 的曝光补偿,蓝色的饱和度又得到提升,场景的气氛也起来了。

       摄影就是这样像是列车车厢一样一环扣一环。对光线的控制引出了对色彩的控制,又牵涉到相机的使用,再带出各种按键和拨轮的功能。我们已经调整了白平衡改变了色彩表现,环境光是天光,对吧?闪光灯也是日光色温。如果环境光变蓝,那么闪光灯的光线也会变蓝,于是我拍的人物也跟着变蓝。他不是拉斯维加斯的名角,我们也不是在拍科幻电影,那这种蓝就不是我们想要的。


       暖色滤光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一片橙色片可以把日光色温的闪光变成白炽灯色温。因为我的白平衡设定正是白炽灯,那么人物肤色就会是中性的,或者说,正常的。


       但要小心。如果我们用2 加2 等于4 的方法来计算这个等式,还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结果。闪光灯的光线在前景中当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却并不是全部。取决于使用的快门速度,总会有一部分环境光影响他的面部。换句话说,他面部的曝光其实是闪光和环境光的混合。环境光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却有影响。就像我在开始时说的那样,把摄影想象成厨艺。5 份面粉加上1 份糖,糖占的比例尽管很小,却影响最终的结果。


       少量的环境光应该是冷色调,因此一片橙色滤光片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多多少呢? 1/4 ?还是1/2 ?甚至一整片?取决于我们的口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根据画面的
感觉和拍摄对象的肤色来决定。但要注意,如果太过分的话,最后拍出来的会是一个大南瓜。


       Doug 最后需要的只是多一点点的暖色调。(右下图)我同时还让他更靠近光源,使他受到更多人工光的影响。我的拍摄距离也很近,用的是D2X 加上12-24mm 镜头的22mm 端(对于DX 格式的相机而言,大约是33-35mm 的视角)。因为拍摄距离的减少,也让我能够把TriGrip 柔光屏放得离他更近,就在相机右侧离他大约1 英尺的地方。SB-800 和柔光屏之间的距离大约也是1 英尺。


   


       拍摄的最终效果简直就像是室外影棚。

       爬上屋顶


       我的朋友Rita,现在还是我的朋友,尽管第一次见面我就让她在呼啸的大风中穿高跟鞋站在纽约一栋17 层高楼晃晃悠悠的逃生梯上,决不夸张。



       那是一次美丽的日落。没有画面中这么美丽,但要说也差不多了。我只是从旁协助而已。


       在拍摄城市日落万家灯火时,要记住画面中的大量的人工光源是偏绿色的。它们当然是由各种光源混合而成的—日光灯、钠蒸汽灯、水银蒸汽灯、白炽灯—因此也是由各种颜色混合而成。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绿色。


       在镜头前放一片洋红色滤光片就能去掉大部分病态的绿色。它同时也是一种常用的室内拍摄手段,可以在学校、办公室、医院遇到头顶上大量的日光灯时使用。一片洋红滤光片就能把问题解决,从阴影到高光到肤色。但它在室外同样好用,特别是面对比如纽约这样各种灯光大杂烩一样混在一起的天际线时。


       如果用这种滤光片拍摄时还要加上闪光灯,问题就稍微复杂一点了。闪光灯的光线是日光色温的,中性,纯净,不是绿色。如果在通过洋红色滤光片拍摄时加上闪光会怎么样呢?


       闪光所及的地方都会变成粉红色。有道理吧?通过镜头上的滤色片我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颜色,所有的东西都会偏洋红色。如果本来就是绿色的东西,那么正好没问题,会被变成中性。但如果本来是白色,或者中性的光线,比如闪光灯发出的光线,我们就好像来到了幼儿园—噢,多么可爱!乖乖,一切都是粉色的!


       拍摄一张正常肤色的照片在Photoshop 里打开,选择菜单“图像> 调整> 颜色平衡”,里面有个洋红的滑块,把它一直拖到左边,看到了吧?


       要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很简单。在白色的光源前面放一片绿色的滤色片。这个例子里我就是这么干的。Speedlight 在相机右侧一个很高的灯架上。我的助手Garth 就像旗手一样高举着它。灯头上没有柔光片,没有伞,没有柔光箱,什么都没有。


       大风使光线整形附件的决定变得很简单。在高楼上我损失过很多柔光伞,有一次我还亲眼看见我的一个12 英尺柔光屏被大风从架子上扯下来卷到纽约的港口的水里,上面还带着我的捷信重型三脚架和一个12 英尺高的梯子。


       所以我用了硬光,对Rita 这样的美女来讲不是问题。测光还是传统的TTL,也就是焦平面测光,一种很可靠的方式。可惜当时还没有无线引闪的技术,我得用SC-17,也就是SC-28 和SC-29 的前身,来连接闪光灯。要是现在的话就可以用主灯发射无线信号控制遥控灯输出了。


       因为绿色滤光片的功劳(现在这种滤光片已经是像SB-800 和SB-900这样新型闪光灯的标配了),相机右侧的闪光灯发射的是绿色的闪光。后面我们还会谈到几次这样的色彩转换,因为调整和混合色彩也是相当重要的元素。因为我们已经通过镜头前的洋红色滤光片修正了色彩,绿色的闪光在Rita 身上看起来就是中性的了。本来偏绿的城市灯光,在到达镜头的时候也被滤光片清理干净了,虽然它并不完美,因为还是有各种奇怪的绿色混在里面,但毕竟整体效果还是明显的。如果我们想在数码时代实验这种技法,可以把白平衡调整到正常的日光色温,就和这幅照片使用的Kodachrome 胶片一样。


       那么谁是洋红滤色片的最大受益者呢?当然是“日落”先生!天空变成了深沉的粉色、红色和紫色,多么夸张!


       怎样给栅栏布光


       栅栏就是栅栏……除非我们有一支SB-800 闪光灯。



       闪光灯有时是让人痛苦的,特别是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一月的严寒里。电池电量不足,既要驱动相机,又要给闪光灯供电,还要测光、测量闪光,测量越来越低的心跳……


       现在我们有无线闪光灯了!真是高级。相机和闪光灯之间能不停地交流,哪怕是在我们的牙齿像桑巴舞曲的快板一样打架,已经冻得说不出一句话的时候。


       第一幅照片(前页上图)是D3 加14-24mm 镜头用现场光直接拍的。没什么大问题。D3 在黄石恶劣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像蒸汽、雪景、灼人的阳光这样的高光它都利用矩阵测光捕捉得很到位。好吧,相机工作很正常,但还不太能让我的眼睛满意。场景很漂亮,但光线太平,缺乏冲击和活力。但当时已经很晚了,太阳已经从相机右侧落山了。我用尽最后一点还没冻住的脑力想,为什么不把太阳弄回来呢?


       我给灯头上装了一片橙色滤光片,把它变成了卧室灯的暖色,也是日落的颜色。问题是,我忘了把柔光罩摘下来。这玩意儿让SB-800 默认变焦到最广的角度(14mm)以至于光线发散得到处都是。看看下面那张照片,闪光灯的光线洒得到处都是,因为灯位在相机右侧离栅栏很近,使得右侧高光非常突出,过分吸引眼球。我想在高速路上立一个牌子:照片出口在此。


       一定要记住,当闪光灯发光时,光线会四处发散,有的正面向前,有的马上就跑到旁边,地板上,到处都是。所以我们要在把灯放在栅栏附近或者办公室的白墙面前时提醒自己,光源离反射面越近,特别是白墙,就会发散得越广。如果拍在照片里面,就会非常显眼。那在需要速战速决的情况下该怎么
办呢?


       让我们先把柔光罩摘下来,变焦到105mm,让光线集中起来。我们并不总是需要这样做,但在这里是完全必要的。光线集中后,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把它抛射到画面的兴趣中心,也就是我们希望读者注意的地方。



       还有一个老办法就是用手束光。非常简单有效。光线的散布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要用手挡住不希望照亮的方向,马上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我是说也许,我们可以借此让观众的视线在转移之前能在我们希望的方向多停留万分之一秒。


       有了这一点光线,我们就可以和天空的调子搭配了。通过相机上-1.7EV 的曝光补偿把天空压暗,然后再给闪光灯设置一点增强(+1.7),连拍3 张。我真是太喜欢无线闪光了。停车场开着暖气的面包车对我是那么的有吸引力,在无线闪光灯的帮助下我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那里。要是用的是我刚刚入行时的Norman 200B 系统,那简直好像是回到了石器时代。(乔,快点火!)

       低成本赛场布光


       拍过高中或者大学橄榄球比赛的人都知道比赛开始前的情景。教练的激情演讲—为我们自豪的金色和蓝色(或者绿色和灰色)争光!进攻!进攻!进攻!之类—然后队员们堆在一起,在一片吼叫中开始混战。


       在这些身着护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横竖上下地反复撞在一起的时候想要把相机拿在手上拍摄简直就是一张去医院的单程车票。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把相机高举过头顶,但这些人参加橄榄球队都是有原因的—他们可不是什么斯文人,特别是穿上护肩和头盔后。这种拍法多半是不会有用的。


       那站在高处拍摄呢?梯子上?想都不用想。只会被推倒在人堆中(或者更糟,人堆下面)。我们得保持机动,并且相机的视点得是人去不了的地方—比如球员头顶上2 英尺的地方。所以让相机飞起来吧。


       不知道吧? D3 上的自定义菜单Q7 项,相机悬浮模式。镜头方向可以用另购的WT7L 摇杆控制。开玩笑的。



       把相机装在独脚架上吧—最好是一支质量上好兼顾耐用的大型独脚架。(我比较喜欢捷信,结实得能用上一辈子。)一定要装稳!然后给机身装上一根快门线。如果想更花哨的话也可以用PocketWizard 无线引闪器。不过这种场合我还是偏向不要用它,因为它的遥控器要一只手单独操作。而举独脚架是一项需要双手的全职工作。用快门线则用一个指头就可以。(有好几种快门线可供选择。要求不高的话尼康MC-30 就可以,但它只有2.6 英尺长,可能还需要MC-21 延长线。拍摄需要嘛。它既可以拍单张,也可以连拍。)有了快门线的帮助,举起独脚架的同时也可以自如拍摄了,但不要忘记用胶布把快门线粘在独脚架上。他们要是伸手做个V 字手势,可能就会绕在快门线上把整套器材拖下来掉进全副武装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的队员当中。


       如果运用得当的话,直接闪光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得依靠它填充画面。如果仅仅靠这种小球场的微弱灯光就麻烦了。因为这群生气勃勃的小伙子会混在一起,相互重叠,被彼此的阴影遮盖。在其他照片中我们需要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会把原本你充满希望可以上体育版头条的照片变成一份“请继续努力”的回函。体育场的现场光角度都很陡,也就意味着阴影的角度很陡,阴影浓重,很难拍好照片。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会如何大书特书直接闪光的坏处。哈!要求我们随机应变的现场外拍再一次颠覆了传统的规律和智慧。这里,我建议,甚至要求大家,使用直接闪光,尽管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我们也不需要夸张的大功率闪光,只要填充闪光就够。用闪光轻轻一笔带过,混合在环境光当中,并不留太重的痕迹。

       “要求我们随机应变的现场外拍,再一次颠覆了传统的规律和智慧。”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是负补偿过的闪光。对闪光进行减弱在这种场合下非常关键。如果用正常功率输出,镜头正下方那家伙就白掉了,而画面周围的人却会欠曝(记住,这种高举过头的拍法需要超广角镜头,在这个例子里甚至是鱼眼镜头)。因此我们需要把光线混合起来利用。


       这就是佐料的搭配问题了。我们不希望任何味道盖过另外一种,因此像一名好厨师一样,我们必须通过试验找到最佳搭配。可以尝试对环境光和自然光都进行一定的包围曝光。这在队员们集合上场那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最好能够在开场前进到体育场里随便找个人试拍。闪光输出一定要反复体验它的功率和相应效果。太亮太明显?那就往下调整一些。让它更柔和。记住要用柔光罩!尽可能地让光线发散(甚至可以用Lumiquest 的闪光灯附件来使光线发散幅度比原厂柔光罩更广)。


       这里可以用到的另一个技巧是降低ISO。为了拍摄比赛我们也许需要用ISO 75 000 才能有足够的快门速度凝固动态,但像我们例子里那样在近距离拍摄,1/250s 也许都用不上。松松ISO 的油门踏板吧。快门速度慢下来才能摇拍产生动感,因为画面中的锐度主要来自于闪光灯的光线。记得我们在开始时讨论过的闪光的速度吗?非常快—甚至不到1/1 000 秒。不管我们当时的快门速度是1/60 秒还是更慢,如果你惯于在冒险中生活(其实我们正是应该这样拍。最好的照片都游离在成功与失败的边缘,当我们对结果并不确定,甚至在碰运气时。勇往直前吧!)。



       这幅照片大约是1/15 秒到1/30 秒,ISO 400,光圈大概f/4。(鱼眼镜头不需要太大的光圈)。闪光灯设定在-1EV 上,因此混合在环境光中并不显露太多痕迹,主要作用是获得一定的锐度并凝固动态。当然,这也是后帘同步拍摄。这类运动图片总是应该用后帘同步闪光。


       一幅照片,这么多要点。

       制造日出


       我们有多少次早起却看不到日出?


       还有,正因为我们如此喜欢拍摄,我们还会有多少次失望?


       在黑暗中冻得发抖,为是否带齐了所有器材而担忧,爬上山坡、跨过沟壑,未经允许穿越森林或者田地,翻过围墙,心中暗想这片土地的主人是否也拥有一只猎犬。我们是在与光线、云层和机位赌博,与之相比去拉斯维加斯玩老虎机也算得上是精心理财。


       接下来,当然除了云层什么也不会发生。和拉斯维加斯不一样,如果没有光线,我们什么也玩不了,只好打道回府。


       当然,除非我们带着闪光灯。


       我不是说一支闪光灯就可以取代太阳。差得还太远。但在关键时刻,比如科德角灯塔守望者沧桑的面孔就在镜头前,东边大片的浓云却已经消灭了日出的一切可能,我们至少还有其他选择。打开一个三角反光板,用金色的那面,反射过来的光线就会变成暖调,日出的颜色,连滤色片都不用。把它举在画面左侧,尽可能靠近画面边缘。用一支SB-800(或者600、900 ;我当时用的是800)指向反光板,调整角度使光线指向拍摄主体的面部,让他好像面朝大海在寻找一艘迷航的船只—一幅漂亮的照片就这样在一瞬间诞生了。



       但反光板的位置要小心布置。看见他眼里的眼神光了吗?差不多正好在中间。如果光线位置太低,就会照亮他的夹克并在脸上造成向上的阴影,很不自然。一定要把闪光灯和反光板都保持在眼睛稍上面一点的位置。同时让反光板尽可能地接近面部,这样可以挡住其他影响面部的光线,使我们能够控制最后的效果。


       当然唯一的遗憾是灯塔上没有日出的光线。没关系。那里可能被日出时的云彩挡住,有这种可能。水面上的薄雾,也有可能。我们见过各种破坏完美日出的因素,任何一种都能让我们收检起器材和希望,疲惫地回到最近的一家餐馆,点上双份的巧克力奶油饼,一片培根,3 杯橙汁,一个肉桂卷,一大壶咖啡,以重新点燃对下次日出的期待。


       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云层可能分开几秒种让美妙的光线落到主体的脸上。但在等待奇迹发生的同时,干嘛不展开Lastolite 三角反光板,用金色面反射手持的遥控SB-800 闪光灯,编组到A 频道1,用机身上的SB-800 激发呢?主灯可以命令遥控灯以+1EV 闪光。我们需要比平时更多的光线,因为光圈优先的机身上已经作了为保证饱和度的-1.7EV 的曝光补偿,用反光板反光也会损失一部分能量。对于白平衡,我的建议是用多云。即使没有日出,这个设定也能制造日出的感觉。


       这是在一次数码风光特训班时作为样片在30秒钟内拍摄的。只拍了10 来张。很喜欢。后悔没有拍更多。

       “光之必杀”


       问:请告诉我,什么是五雷穿心掌呢?


       答:很简单,它是天下所有武术中最致命的招数。用五个指头出招……击中对手身上五个不同的穴位……却不立即致命。但对手只要走出五步之外,心脏就会在体内爆炸……


       —杀死比尔2


       好啦,好啦,光之必杀可不是那样的。我看的电影太多了。它当然没有那么致命,但的确能干净利落地完成拍摄。不需要很多光线,只要轻轻一点,轻轻一吻。


       这就是四两拨千斤。为了拍摄《体育画报》的封面故事,我在当年的最佳大学篮球队怀俄明队的比赛现场干了不少体力活才把体育馆照亮。也就是说我用的都是大家伙。好像是6 个还是8 个2 400 焦耳带重型电源箱、固定在天花板上的Speedtron 影棚灯。我每拍摄一幅照片,Laramie 主城区就会电压过低。有了这些能把屋顶掀掉的灯光,我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很大程度上我是对的。拍了一些球迷的照片,我发现这些灯工作得很好。然后我又随便拍了些看台,卖热狗的之类。但是好像还是缺点什么。



       赛场的灯光,不管是高中的体育场还是NBA 赛场,越远越管用,对吗?是的。当然,这有点和常识相悖。(此外,当我们用Speedlight 闪光灯的时候,最大工作距离是有限的。)但总的来说,光源越远越好。这样光线才能充分地散布,并通过反射柔化边缘,填充死角。把光源架高还可以避免在打过蜡的木地板上因为入射角和反射角重合造成的高光。打过蜡的木地板非常反光,而且强度几乎和从镜面反射回来的一样亮。不信可以在一个木地板打过蜡的体育馆里实验一下。在一边的底线大约篮筐的高度架设一支灯指向中线,然后到另一边底线相同高度上用中长焦镜头以和灯相同的角度拍摄一幅照片,这时入射角和反射角就会重合。这种重合在有的场景里是理想的,但这里却不是。这时木地板会形成非常强烈的高光。因此我们最好能够把这些灯吊在天花板上或者架在支架上以避开这种效应。


 


       这样我们就可以开拍了。正面、背面、侧面都有光源,还有交叉的投影,拍摄比赛完全足够了。但要拍摄特写怎么办?比如拍摄一幅肖像?也就是使用长焦时,我们需要表现的不是整个场景,而是要向读者传达某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要做的就是给眼睛里加上眼神光,让面部更亮一点,好把读者的眼光吸引到那张脸上—哦,我明白了!这里的明星就是他!”



       对于这种照片,赛场的灯光会带来一些难看的阴影和黯淡的眼神。倒也不是坏事,因为我们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拍摄肖像而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照亮整个赛场。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就可以考虑采用光之必杀了。其实这个招数可以直接从机身上出—换句话说,直接闪光。


       天哪!花了这么多功夫才一个不漏地照亮了球场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居然要用直接闪光!快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但直接闪光(或者仅仅是手持从相机一侧闪光)看起来并不会像通常的效果。它会不留痕迹地和我们之前为赛场布置的灯光效果混为一体。它的作用仅仅是给主体加上眼神光,为面部增添一些神采,好让读者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那张脸上。对了,这一看就是明星嘛!


       具体拍摄是这样的。我在一架梯子上,场地灯光已经布置好了(也就意味着球场和啦啦队都得到了照明)。然后Fennis,我们的明星,跳起来帮助我为《体育周刊》拍摄最新版的啦啦队开球照片。为此,我利用直接闪光来使他突出,使他能够脱离头顶光线造成的高光和阴影。

       这种拍法也并不一定只能用在赛场。办公室一角也行。特别是那种因为风景好总是被重要人物占着的角落。因为落地玻璃更是锦上添花。但它同时也会反射任何光线,是任何摄影师的噩梦。这幅总裁肖像是我斗胆为科比摄影培训教材拍摄的。但拍到一半的时候,很难说我的心情好到什么程度。


       窗户越大,问题越大。好在大部分都用大光源加上挡住白墙反光的黑布解决了。最后我们终于把灯光为耐心的Jeff 布置停当,总的来说不错,好像还是缺点什么。



       眼神光。我可是花了大力气大光源才把光线变平变柔和,让办公室变得漂亮起来的。但我让Jeff往那里一站,才发现他深色的西装让他几乎消失了。正是用光之必杀的时机!我让助手Brad 拿来一支SB-800,拿掉柔光罩并变焦到最长的105mm 端。我从取景器里观察好让SB-800 尽量靠近又不进入画面。最后其实离画面边缘只有1 英寸左右。在闪光灯菜单里,我们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SU-4 模式,老式的光学激发。这种模式下,我通常都直接转到M 挡。这样我才知道它确切的输出功率。我可不想让闪光灯自己作决定。除此之外,我头脑中已经有太多其他的变量,不能再让它添乱了。



       这样,我就可以通过不停尝试根据需要增加或者减少一点输出功率。总的来讲,因为灯的距离很近,如果力道过大恐怕能直接洞穿双眼露出下一页来。我们需要的只是轻轻一点,让双眼明亮,也就是通常说的眼神光。当时这点额外的闪光也在窗户上留下了一小块反光,当然很容易就修理了。要在使用影棚灯时同时激发热靴闪光灯有几种办法。其中之一是使用Skyport 或者Pocket Wizard之类的无线引闪系统,可以同时激发不同的闪光系统。这时就得把热靴闪光灯调到手动模式,在灯上设定闪光输出量。另一种方案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在SU-4 模式下利用SB-800 或SB-900 上的内置传感器激发。(SB-600 不支持这种模式。其他更早的型号则要参考相关资料。SB-80 和SB-26 有内置传感器,其他的没有)。在手动模式下设定一个合适的输出量。如果效果看起来像直接闪光,那么一定是输出过量了。如果面部仍然比较暗,就太弱了。用厨房术语来说,就是火候。或者你如果是个武侠迷的话,就是“光之必杀”。噢……耶~

       怎样为精灵布光


       就像魔术。


       首先,给我们乖巧的模特一件超大号的帽衫,让她看起来更像精灵了。帽子绕在Hannah 可爱的脸上,深蓝色的面料和日落后的蓝色天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要是我说这是我的安排,
那一定是在撒谎。试拍的第一张照片一回放,我就对自己说,“天哪,这么拍效果还挺好!”



       在拍摄现场可不要这样说漏了嘴。模特和客户都希望摄影师一切尽在掌握,这样的话恐怕他们会很失望。在拍摄时,千万不要让内心的绝望表露出来。而在少数事倍功半就拍出好照片的时刻,更要让这种令人振奋的、奇妙的、“原本就应该这么简单”的感觉从头发散到脚(或许还有其他地方)。在这个闪光的瞬间,我知道暂时可以不必面对相机焦头烂额了,甚至有一种跳大河之舞的冲动。


       这是多么令人愉悦的感觉啊!那微弱的声音,通常只是悄悄地—“别那么拍!笨蛋!没法看!人家应该找个技术好的人来拍的。这堆照片交给客户你下次能接到拍快照的活儿就算幸运了!”—现在没有了,变成了另外一个有点吃惊的声音,“哇,这回不用想拿门夹脑袋了!这次拍摄看来不会麻烦不断了!不用怀疑那些我之前不懂却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了!这么拍效果还挺好!”


       我拍摄时会听到许多声音,大多都不是什么好话。这些声音对我来说都是内心的低语。


       到此打住。这是一幅简单精致的肖像,拍得很快—也是件好事,因为最后的天光像石块一样在飞快下沉,让这幅照片值得一看可不容易。当然,欣赏这幅照片的主要理由是Hannah。尽管她可爱的面庞被包围在一件至少大了30 码的帽衫里。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这比任何一件Dior 时装都好看。


       我们的目光被她的面部所吸引的原因之一—尽管有帽子的遮掩—是这部分光线不仅漂亮,而且只影响了她的面部却又不过分干扰衣服。我用的是SB-900,平均闪光模式,带柔光罩,并用Lastolite多用柔光伞进一步柔光。灯用手持在离模特约1 英尺远的地方。


       如果我用了整个伞,我就会有照亮她整件衣服的风险。从测光角度讲,可能失之千里。她的肩膀和手臂部分离灯最近,更是毫无悬念地会过曝。


       啊,但也许有个办法可以避免—这也是我喜欢多用柔光伞的原因。装上外面的黑色/ 金色反光层,它就变成了反光伞,揭下它,就变回了柔光伞。揭下一半,那么它就有半柔光效果,或者有过渡的柔光效果。把光线通过的一半放在面部前方,不透明的另一半对着衣服,就能够把漂亮的光线用在需要的地方又不至于让衣服过曝失去细节。


       我还进一步地试验了另一种拍法。用电工胶布在伞上贴条,以打乱光线的散布,免得看起来像一面墙一样过于规整。显然这不是什么高科技。


       我们当时拍得很快(整个拍摄不过10 分钟)。连架设三脚架的时间都没有,因此我用ISO 400,光圈f/5.6 拍摄,快门速度长达1 秒。锐度其实不是问题,如果你仔细看的话。背景里的温哥华港口当然有些虚,但有比较充分的曝光。前景当中其实几乎没有环境光影响Hannah 的脸部,因此曝光的90% 以上应该都是闪光。闪光速度很快—大约1/1000 秒—因此丝毫不受到为拍摄背景的慢速快门的干扰。经过对她眼睛仔细的对焦后,我开始疯狂拍摄。


       再提一句,光在近距离非常好用。质感很好。也用不了太多能量,回电非常快。在天光消失的紧急时刻不妨放开使用高速连拍。一支灯,TTL 模式。

       摄影的精灵站在我们一边。

       让现场光离开现场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要冒险离开我们能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的现场光的避难所,去征服闪光灯那片神秘、未知、危险的大陆呢?那就好像驶过鳗鱼出没的海岸再攀上悬崖,简直难以想象!


       这么想想吧。环境光不仅对你是现成的,毫无疑问,对别人同样是现成的。你的照片看起来会像是旁边那个人拍的,也和旁边的旁边那个人拍的一样。然后大家都把照片发给同一家杂志社、图片代理、图库,人家的反应会是:“嘿,等等,这些照片,不都是……一样的嘛。”就好像奥斯卡颁奖晚会上两位女星穿着同样的晚装出场,该是多么尴尬呀!



       在这样一个同质化的时代,每个城市,每一条街道,几乎都能看到一模一样的星巴克、必胜客。这是一个照片论斤两、图片是快餐的时代—免版税、无版权图片大行其道。也许这是一个我们的照片风格应该倒退回到好比邻家小店、古董行、地方风味餐馆一样自成一派的时候。


       差异化的一个途径是富于创意、出人意料地用光。在这里,内华达州的无名路上,太阳已经西下。仍然有光亮,但很冷很淡,毫无感情。光线是现成的,但并不令人激动。我让Chris,我们的牛仔演员,靠在一座旁边堆满了古旧物件的老谷仓旁,然后拍摄了一幅照片(左下图)—很一般(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这只是对场景的记录,而不是解读。拍摄参数为1/80 秒,f/2.8。



       但萦绕在我头脑中的景象是远方的山坡上落日西下。正在光线要变得富于色彩和戏剧性的时候,太阳其实已经下山了。(现场光就是这样现实。)于是我把一片橙色滤色片装到SB-900 上,然后把灯按照刚才太阳的角度装在灯架上。滤色片把原来中性的闪光变成了日落的颜色。SB-900 变焦到200mm 的能力在这里显得十分优越。在长焦端,光线收得很紧,指向性和穿透力都得到了增强,又有点像半下午的日光。


       我把闪光用很陡的角度斜射在墙上,用热靴上的另一支SB-900 激发。用1/80 秒,f/2.8 又拍摄了一幅(上页右下图)。你会发现场景变暖了一点点相机在尽职尽责地把闪光和环境光混合。但要记住,它只是机器,只能机械地执行,就好像一个厨房机器,切块、切片、切丁,然后按它最喜欢的方式混合在一起—直方图中央神圣的山峰就是最和谐的所在。一句话,安全第一。



       安全就像……正常的曝光,可以发表,但没有棱角,没有个性,没有色彩。因此我决定改变,改变一切。我接管了相机并把它拨到手动模式。我的设定是1/125 秒,f/5.6,比原来欠曝接近3 级。和预计一样,我得到了下面这样的画面。通常大家会说,“哎呀!”曝光不对吧。但现在,这样的暗调,正是我需要的。现在我说了算。


       如果在漆黑的房间里打开快门会怎么样?什么也不会发生,除非有光线进来。我用光圈快门的组合让路边的细节好像放在了漆黑的房间里。相机开始看不见了。它在等待指令,等待光线进来。


       又拍一幅。这次闪光灯强烈的光线落到牛仔身上,落到墙上,制造了大量高光和阴影。变焦到200mm 加滤色片的SB-900 赋予了整个场景色彩、活力和空间感。



       一支闪光灯和一个灯架能做许多事情。让太阳回来是其中之一。

       在灯前放点东西


       比如芭蕾舞演员。我在考虑每次拍摄都带上几个芭蕾舞演员。就让她们把脚尖一踮在我身后站成一排。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或者特别是无聊的事情时,就正好让她们站在画面前景或者背景里。这样,我至少有把相机放在眼前的理由。



       我真的在想这是个好计划:给每个可怜的摄影师配一个芭蕾舞演员。这样他们在从那些不懂摄影的文字编辑那里得到无法拍摄的任务时就不会那么无聊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的。


       言归正传吧。灯光、镜头、动作……阴影!情况是,光源相对主体越小、越远,阴影就越浓重、越清晰。我反复提这点是因为它和我们的常识有些相反。本能的反应也许是把光源放近一些能让影子更大。事实却不是这样。做个实验吧。一支灯、一架梯子、一个三脚架,总之能产生阴影的东西,把灯放在近处开拍,然后再把灯移开20、30、50、100英尺依次拍摄,看看影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现在,我完成了第一步,找来了一位芭蕾舞演员。她在一个很简单像盒子一样的练功房里。整面墙壁、钢琴、练功镜、扶手,总之,一个经典的练功房,还很像一个影棚,一个空房间。舞蹈演员和摄影师在这点上很像。我们如何填满一个空房间?用我们的想象。在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她是画面的焦点,用舞姿为画面带来生气和美丽。怎样用光线点缀画面呢?房间有大窗户,却没有用处。外面下着大雨,乌云滚滚,光圈得拨到f/0。



       我们可以在近处放一支灯,加一个柔光伞或反光板。当然没问题。甚至看起来可能还不错。但如果跳出房间想一想─那个装着我们和相机的盒子─为什么不把灯放在房间外面的街上呢?我就是这么办的。


       我用了一支SB-900 从80 英尺外照亮整个场景。它套在塑料袋里,用重型支架升到18 英尺高由我全身湿透的可怜助手Brad 扶住。另一支SB-900 装在相机上,灯头朝后,向窗外的遥控灯发射信号。这次同样用到了我可靠的老朋友橙色滤色片,装在遥控灯上,模拟下午方向性很强的金色日光。没装柔光罩,变焦到200mm。


       但这样漂亮的芭蕾舞演员,如果没有我们拖到画面中的梯子和电影灯的帮助,就会显得好像漂浮在空中。花了好些功夫才把它们摆到合适的位置,以补充一些画面元素。它们的投影使墙面不再单调,浓重的直线条阴影使芭蕾舞演员的曲线显得更加柔美动人。清晰的阴影,一支灯,在远处。

       爸!“ 你能别用那个D700 遥控SB-900 让我难堪了吗?!”


       我16 岁的女儿Claire 和其他这个年纪的女孩儿一样,觉得爸爸已经没什么用了。当然,除了把我当成移动ATM 机以外。她的摄影师父亲只要一拿起相机……麻烦可就大了。


       经过她的授权,我还是得到了给她的16 岁生日聚会拍几张的机会,但拍的张数还是有限制的。就像摇滚音乐会一样,允许拍前三首曲子,然后保安就要开始赶人了。


       Claire 低调的聚会邀请了40 个朋友,租了一辆改装成迪吧的大巴,里面灯光、烟雾一应俱全,外加各种音响,其实整个大巴就是一个带轮子的巨型音箱。我愿意为她安排这些是因为我的父母曾经为我办过一个相似的生日聚会,现在我想延续这个传统。


       于是我们一起进行准备。当然这个过程搞得我有些七窍生烟—我坚持要请个保安,想知道都有谁来,家长是否同意,诸如此类。最后她生气地对我说,“爸,你能别这么得罪人吗?”


       无论如何,就像拍任何明星一样,靠近,抓拍,闪人。我用的是D700和24-70mm 镜头。这幅照片用ISO 800 拍成,24mm 焦段,1/8 秒,f/4,测光结果加-1.7EV 曝光补偿。光圈优先模式下,相机会尝试把场景变亮,测光表会拼命地想把大家从舞池地狱里解救到安全地带。但安全可不是这群聚会动物需要的。另外,如果真的拍得太亮,快门速度就会慢到不能手持,哪怕有闪光混合也是一样。


       遥控的SB-900 闪光灯由我的另外一个女儿Caitlin 手持,加装橙色滤光片,好让光线更有气氛,同时也避免直接闪光。指令灯则使用D700 的内闪。在近距离上,内闪还是好用的,发出指令几乎从不出错。


       这也是我唯一需要它做的:激发遥控灯。要是直接闪光,何必要麻烦两个女儿(还让她们既无聊又尴尬)呢?就像她们总是说的那样,“太普通了吧?”


       所以让我们打开自定义菜单,包围/ 闪光项,进入内置闪光灯菜单。选择打开,它的默认设置应该是TTL 模式,改成指令模式,按右方向键就能展开内闪和A、B、C 组遥控灯的设置菜单。然后把内闪的模式由TTL 改为“---”,这样它就只作指令灯工作,而不会真正闪光,影响场景的曝光。现在开始来设置遥控灯。在大巴上只有我们这一支灯,因此编成A 组就可以。先让遥控灯以TTL 模式0.0EV 试拍一下。如果对结果满意,那么就不用再特别设置了。如果还需要一些调整,就还得再进入菜单,根据需要微调曝光量。



       内置闪光灯会在这种情况下连续发射监测预闪,看起来有点像真正的闪光,但其实不是。它只是在通过监测预闪和遥控灯进行交流。只要设置正确,内闪发出的光线将仅仅用于发送指令而不会影响实际曝光。一切设置好以后,再拍10 来张就可以走人了。注意到大巴后面已经开始的亲热了吗?当爹的必须离开了。最后还用了Capture NX2 软件把其他人面部变暗,以保护这些,哎,纯洁的人。

       80 加20就是好光线


       我的数学从来都学得不好,但我还是知道Lumiquest80-20 反光板附件等于好光线。当我们遇到头顶上有大量可爱的萤光灯时,我们就得让这种光线站在我们一边。除了偏绿以外,这种萤光灯通常还在头顶上,也就是说人的头顶通常会被照得比较亮。如果是为发廊拍摄当然没问题,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需要看清人的眼睛。


       从天花板上来的光线通常多少会让眼部留下阴影。我们得赶紧行动,纠正色偏,用自然、柔和的光线为脸部补光。换句话说,得有所补有所不补。我这样说是因为,除非有自虐症,我们通常不想把一切都照亮。姥姥常说,既然狗睡着了就别吵它。干嘛不将就现场的光线呢。以现场光为基础曝光,修正一下,再随它去吧。这样能省下不少力气活儿呢。就比如现在整体的曝光值大约是1/30 秒,f/2.8到f/4.0,ISO400,错不到哪里去。一排排萤光灯管就好像一条毯子,对吗?不是一条漂亮的毯子,却有基本的亮度。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在主体—镜头前的人上。



       这就是我通常拿80-20 出来用的时候。把灯头竖直向上,拿掉柔光罩,把80-20 用魔术贴粘在灯头上。大部分闪光(80%)会垂直向上被天花板反射,和环境光混在一起。关键是剩下的20% 光线会被反射向前,为主体的面部和眼睛补光。这种光线既轻又柔,不易察觉。我说的不易察觉,意思是除了用它纠正色偏,给面部补光以外,还要注意闪光输出不要过量。把要拍的人想成一种珍稀的花卉,要用小喷壶,不要用高压水枪。


       当我们不想打乱现场光的感觉时,Lumiquest80-20反光板就正好用来快速机动拍摄。我们可以“填充”画面—换句话说,为现场的环境光作质和量的补充。


       要依靠现场光拍摄大量照片,就得依着它的脾气来。在许多这样的场景里,萤光灯是偏绿的。


       那怎么才能顺利拍出照片,而不是让所有人都看起来像是生活在水族馆里呢?把闪光变绿,是吧?


       把闪光变绿。房间的灯光是偏绿的但闪光的颜色是白的。像一堆苹果和桔子。得把它们都变成苹果才行。当然,我说的是绿苹果。这样,当光变成像素的时候才有统一的色调。


       到用萤光灯修正滤色片的时候了。就像橙色滤光片一样,它也有不同的密度,从四分之一(浅绿)到二分之一,一直到标准密度。在萤光灯照亮的封闭空间,应该使用标准密度。现在让我们装一片在灯头上(SB-800 和SB-900 都标配标准密度的滤色片一张)。


       现在让我们来把机身上的白平衡设置调整到萤光灯。多试几次!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可以针对一个特定的白平衡预设进行微调。不妨试着调整一下,根据结果再进行一些修正。当然也要记住,今天在这栋大楼里确定的萤光灯白平衡明天在同一条街上的另外一栋楼里可能就不准确。萤光灯管有很多种类型,从冷色到暖色,并且根据使用年限的不同色温也不一样。今天拍的这个房间用的也许是崭新的灯管,但上周拍过的那个房间也许用的还是杜鲁门总统时期的老灯管。


       对多变的现场灯光我们该怎么办呢?在这个数码时代,我们的解决方法太多了。大多数相机都可以用白卡或灰卡做一个白平衡测量。(具体设置方法参见各自相机的说明书。)它既可以设置环境光,也可以设置闪光。设置正确的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拍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色调,因为相机其实挺聪明的。如果你富有冒险精神勇于尝试,那也可以直接设置开尔文色温,通过菜单直接指定一个色温值。



       或者,如果你喜欢史前时代的感觉,也可以把数码相机设置成日光色温,也就是我们曾经从柯达公司买来的小黄盒子里的色温表现。然后除了在灯头上的绿色滤光片外,再在镜头上装一片30 号洋红滤镜,久经考验的老办法。历史上,这是对付日光灯最经典的解决方案。30 号左右的洋红滤镜加上绿色滤光片可以带来很好的肤色表现。


       但这里最重要的还是80-20 和绿色滤光片的配合使用。不露痕迹地混合光线,没人会注意到你的存在。


       在我面对一个生下来就失去视力却勇敢地靠一根拐杖敲着墙去上学的小女孩时,这个技巧就更重要了。必须边走边拍,既轻又快。或者,当我在一间医务室里看见一个紧张的小男孩正因为被蜜蜂叮咬需要※※时,这就更是必须的拍法了。少就是多。瞬间比光线更重要。

        书  名:热靴日记——小型闪光灯的创造性应用


        作  者:[美国] 乔·麦克纳利著


        编  译:何大鹏


        丛 书 名:世界顶级摄影大师


        出版发行:人民邮电出版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