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边缘入射角的大小主要影响暗角,和锐度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转接时会有个问题:各个系统的镜头都是在考虑到CMOS表面玻璃对光路的影响的前提下设计的,转接时由于CMOS玻璃的厚度/折射率不再匹配,基本上入射角越大则锐度下降得越明显。LensRentals上有大量文章都在解释这个问题,下面这幅仿真图解释了玻璃不匹配时出瞳位置(光线入射角)对MTF曲线的影响:
所以转接崩边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开口太小,而是因为超广角镜头的入射角天生就比较大。实际上,入射角太大的光线反而不可能被转接环遮住。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转接环(比如MB)的表现会比别的转接环(比如MC11)更好?多数人的错觉是因为MB开口更大,但实际原因可以参考旁轴镜头所谓的前置镜片法,即假如一个旁轴头转接到A7上严重崩边的话,在镜头前装一片某种特定规格的滤镜(修改整个光路)反而有可能大幅增加边角画质。这篇文章里有非常详细的测试:https://phillipreeve·net/blog/ra ... lems-and-solutions/
而对于浮动对焦的镜头来说,只要转接环的厚度不够,同样会对光路产生影响。有些厂商可能是出于接环过长无限远会不能对焦的担心,故意把接环给做短了,但这反而有可能使得本来崩边的转接头素质提升。根据Jim Kasson的测试,Metabone的误差是所有测试的环里成绩最差的,高达0.35mm:https://blog_kasson_com/the-last ... ge-distance-errors/
另一个测试则表明,适马18-35本身在变焦时可以保持焦点不变,非常适合视频拍摄,而且在搭配MC-11时依然如此。但一旦你使用MB4的话就完蛋了,焦点根本无法保持。可见适马MC-11的厚度非常精准,而MB4的长度严重缩水,明显改变了镜头光路:
https://www·newsshooter·com/2016 ... roblem-or-solution/
但在转接的时候,MB4偏短的特性反而有可能提升广角镜头的素质,适马越精准反而越不讨好。
而出瞳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一片镜片的尺寸,所以转接时真正可能被E口内径限制住的反而是佳能85mm F1.2这种屁股极大的镜头。假如E口的尺寸确实影响这类镜头的转接的话,会出现的现象也不是锐度下降,而是更严重的暗角和口径蚀。
至于原生镜头方面,首先移轴镜头受卡口直径影响最严重的是移轴量。从理论上来说,E卡口做正负12mm的移轴是绰绰有余的,但是鉴于佳能尼康的卡口确实比E口大,如果它们强行提升移轴量,继续往16mm、18mm发展的话,最后一定会出现E卡口跟不上的时候。
除此以外,索尼做长焦大光圈镜头会比佳能尼康更费力,尼康佳能的出瞳距离可长可短,而索尼就不行,这可能导致索尼要使用更多的镜片、镜头体积更大、成本更高或者素质更差之类,但是鉴于本人水平所限,无法定量分析出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如果单看现有产品的话,85GM反而是口径蚀最小的85mmF1.4镜头,100-400GM同样非常优秀,但70-200GM横向对比明显不如尼康佳能新头。400GM本人没有用过,不好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