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谈谈我的新玩具——宾得645Z

谈谈我的新玩具——宾得645Z

色影无忌
qw0358
黑眼圈
2015-02-03

  第八部分:谈谈光学设计的优势

 

  下面两个部分我打算来说说光学设计和对焦,

  里面的很多信息是NIKON的设计师和我闲聊时候说的,

  不一定严谨,但大方向一定是对的。

  说光学设计之前大家可以先看看我以前写的评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光学方面的废话。

 

  好了,下面来说说光学设计。

  一般来说任何镜头说到底都可以等效为一个凸透镜。

  定焦镜头可以认为是一个等效的凸透镜,变焦镜头可以认为是无数等效的凸透镜。

 

  对于凸透镜来说必然涉及光学折射。

  以前的文章上面我也说过,光学折射对于非物理纯色必然产生分光。

  非纯色不产生分光的光学折射在这个宇宙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请文科生注意,无论科技怎么发展都不可能出现白色光经过镜头后不产生相差。

 

  好了,那么,答案显而易见的出现了。

  越是长焦镜头,光学上越好做,因为,光线的折射率小。

  但是,有必要说明的是,太长的焦距,随着口径的增加,镜片研磨就难了。

 

  这里还需要说的是ED镜片,又叫低色散镜片。

  人们一听说这个名字,哇靠,这个玩意好啊,又折射,又低色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ED镜片都是以低折射率来获得低色散的。

  换句话说,是以体积来换取色散的。

  大家可以参看现在的带ED的广角镜头体积上是不是一个赛一个的长?

  再看看以前的135系统的20 2.8那才多大一点儿?

  所以,ED镜片在物理上没什么奇特的地方。

 

  镜头设计里面真正了不起的是镀膜技术,以及镀膜技术带来的镜头设计革命。

  这些内容我在以前写过,现在再贴一次吧:

 

  在老镜头镀膜不成熟的年代里,玻璃的透光率也就90%左右

  (我无从查证,这个数字是nikon的工程师闲聊告诉我的)。

  因此,镜头的玻璃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整体成像。

  假设镜头内部玻璃是90%的透光率。

  15片玻璃的话,最终透光率也就是0.9的15次方。

  你算算,最后能有多少光进的来?

  因为受这种制约才会有天塞、高斯、sonner这样的天才发明。

  用少量的玻璃做好镜头。

 

  但是现在,几乎每个厂家都能做到99.8%以上的透光率

  (我亦无从查证,这个数字也是nikon的工程师闲聊告诉我的)。

  这时候镜头设计里面多几片玻璃已经不是大问题了。

  考虑得更多是纠正几大相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折射会产生分光,这是一定的。

  你要是能做到折射但不分光,恭喜你,你不仅是牛顿再世,甚至可以使耶稣复活了。

  老镜头只能默认这种分光的情况存在而不敢加玻璃。

  需要减少分光的结果只有光圈变小。因为,越接近透镜的光心,分光越少。

  但是现在可以一片凸透镜连一片凹透镜,一组一组连下去。

  每组内部的距离较短,凸凹互为补充。

  内部的分光可以控制在小范围内,但是组与组之间却是不分光的。

  最后由多组共同完成折射。

  这在镀膜不成熟的时代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老镜头大于F2的统统都是标头或者35。

  而且数量很少。

  但是现代镜头,24都能做到1.4了。

  PS:广角大光圈还涉及重火玻璃的配方,这就更复杂了。

  而且,重火玻璃的配方也是一直在优化的。

 

  转帖完毕。

 

  下面回到正题,为什么说120的镜头在光学设计上有先天优势?

  说白了就是在相同物距和相同构图下,120机器可以使用更长的镜头。

  由于更长的镜头本质上更好设计,因此,在不考虑拍摄者的水平的前提,以及其他前提下120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

 

 

645Z(34)
宾得(9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