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谈谈我的新玩具——宾得645Z

谈谈我的新玩具——宾得645Z

色影无忌
qw0358
黑眼圈
2015-02-03

 

 

  最近搞了个新玩具。645Z,确实还蛮有特点的。

  开一篇文章来谈谈这个新玩具。

  本文主要是谈谈机器,并不涉及太多的AB对比,等我玩多了,我打算将645Z和D800好好比一下。

  初步感受是,除了速度,灭D800是分分钟的事情。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376353-1-1-2.html

  上面的链接是我之前写的K3的评测,这篇645Z的评测里面可能会有些许内容与此相关,有兴趣的TX可以先看看K3的这篇。

 

  第一部分:写在卷首

 

  照例卷首总要写点感谢CCTV之类的废话,

  但是我还真不知道感谢谁,好吧,那就感谢宾得吧。

  就像40年前,没有日本厂家的介入,今天我们也就玩不到那么廉价的中画幅数码相机了。

  如果没有日本厂家,靠哈苏、禄来?

  吼吼,还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买得起数码中幅。

 

  但是,卷首还真有一些事情需要说一下。

 

  首先,打字中幅这两个字太难打,我的输入法里面这两个字不是一个词。

  所以,下文我就用120代替中幅了,

  虽然我※※※※5Z勉强也就算是120的APS,

  但人家无论怎么算也有135的170%了,写120更贴切吧。

 

  第二,下面的所有文字都是针对数码相机的。

  也就是说135指的是全副数码,

  120指的是中幅数码,

  APS指的是截幅数码。

  所以,就不要用胶片怎么怎么样来和我纠缠了。

  当然,举个例子,如果你说的是503CW,我想,你可能说漏了后背的型号。

  因为,在这里,503CW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价钱上、功能上都是),重要的是后背是什么。

 

 

  原帖链接:谈谈我的新玩具-645Z

 

#p#

  第二部分:为什么需要120?

 

  在当下,各种小型机器骚遍全球的时候,似乎,相机底已经没必要搞太大了。

  如果你买相机就是为了旅游,那我也认为,你不需要120,甚至135都浪费。

 

  但是,既然商品生产了,且645Z还供不应求(宾得自己说的,我无法验证)。

  这样的话,至少说明120数码是有其存在空间的。

 

  下面就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120是非抓拍人像的首选。

  拍人像一般会有以下几个场景:

  1、抓拍

  2、棚拍

  3、带场景的人像

  4、玩虚化的人像

  5、旅游人像

  场景不全,至少没有“战地拍摄”、“微距、内窥拍摄”,但我想大部分人不是战地摄影师也不是医院的医师更不是拍东京非常热。

 

  其中,1、2、5都不需要120。

  第一点是因为120的对焦速度(这点后文会说)和120的机身重量。

  在这里我们不说对焦速度,单看机身重量,你会拿120玩街边抓拍吗?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街头摆拍,其实是“带场景的人像”,不属于“抓拍”范畴。

 

  第二点是因为棚拍玩的往往是灯和后期。

  对于机器的要求其实是相对比较低的。

  我甚至觉得棚拍,APS都足够了,最次的M43都能完成棚拍的任务。

 

  第五点是因为全套系统的重量。

  645Z的机身并不比D800+手柄重多少。

  镜头重一些,但还可以接受。

  但是,你带了120难道不打算出自己的顶级风景+人像照吗?

  既然如此,你的架子、云台、灯难道不需要比135上一到两个等级吗?

  既然上了120,不会还用机顶引闪吧?至少需要离机吧?至少需要2-3个灯吧?

  好的风景往往都是环境恶劣,比如大风、山顶等等。

  这样下来,全套器材的重量就上去了。(我要去买一个摄影拉杆箱)

  所以,旅游人像是不适合用120的。

 

  那么先来说说玩虚化的人像。

  相机虚化主要有两个方式:大光圈和长焦。

  后期虚化和双镜头虚化的手段我不当做常用的手段。

  那么问题来了,大光圈的虚化和长焦的虚化是一样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定义拍摄画面的构图是一样的情况下,不存在技术缺陷。

  然后,我们不讨论长焦压缩的事情。仅谈虚化。

  我的实际体验是:大光圈的虚化是空气切割性质的,长焦的虚化是一层一层的。

  那么,在小底,比如135上面采用较短镜头+大光圈拍人像,

  如果要获得比较厉害的背景虚化,会造成眼镜清楚了,但是耳朵却是模糊的现象。

  而采用较长的镜头拍人像,那就会造成各种不方便。

  但是,120拍人像就不一样了,采用F2.8或者F3.5可以获得和135相当的背景虚化。

  同时可以使用120mm的镜头替代135的85mm。

  物距相同的时候,用更长的镜头,不仅获得了相当的虚化,还获得了合适的景深。

  这就是玩虚化人像和时装人像的朋友为什么还会用120机器的原因之一。

 

  下面来说说带场景的人像。

  同样还是基于拍摄物距的考虑。

  比如说我用55 2.8的镜头拍场景人像,135用35 1.4来拍。

  但是120的镜头成像会比135的35好得多。

  哦,这个要扯到镜头设计了,下文再说。

 

  上面说完了人像,下面来说说风景。

  拍风景一般会有以下几个场景:

  1、旅游风景

  2、认真的拍风景

 

  其中的旅游风景您还是老老实实用小机器吧,参看旅游人像部分。

  但是,认真拍风景的,想风景出大片的,还是能用多大底就用多大底吧。

  不仅为了广角好用,也为了宽容度。

  这点上我就没必要说了,风景永远是底越大越好,否则哈勃望远镜也没必要做那么大了。

 

 

#p#

  第三部分:645Z贵吗?

 

  这个的话,需要看你怎么看待了。

  如果你的资金上135都困难,那么我想,120也就不用想了。

  如果你能勉强上廉价135,

  比如A7机身+一两个廉价镜头,

  或者D600,D6+一两个廉价镜头,

  我想,120也就不用想了。

 

  如果你至少有一个中档的135+一两个金、红圈,总共有3-5个镜头,

  那么,我想我们可以算一下下面这笔账了。

 

  起初,我也认为中幅很贵的。

  在这里还是要感谢一下宾得,没有645D、Z的话,120数码的价格是不可能下得来的。

  但是,在上了120后,我觉得可能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你有D800或者5D3这样的中等级别的135,

  外加3-5个镜头,其中有两个金、红圈的话,

  我认为,你的总投资可能在5-8万左右,甚至有可能更高。

  而且这样的玩家应该会有一定的闲钱,也就是说,器材总价正负1-2万应该并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

  比如我的D800,有4个金圈外加1个适马,和两个灯。

  总投资是8万左右。

  那么这个时候很可能上一套645Z+2-3个镜头的价格和135是持平的。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出掉D4和一个金圈后(28 1.4D)就入了645Z。

 

  而且,120还有一个特性就是:

  基本上能上120的人都有明确的焦段选择,基本上不会盲目的购买镜头。

  一般来说一个机身+两到三个镜头就可以满足需求了。

 

  同时,120器材的贬值率比135器材来得慢,更新换代也慢。

 

  所以,我认为,120并不比135贵很多,可能是贵一点,但是比例并不大。

 

 

#p#

  第四部分:645Z很重吗?

 

  确实比135器材重。

  但是。

  人体的感觉器官的感受是符合对数曲线的。

  在初始阶段的感觉较为明显,但是达到一定分量后就迟钝了。

  换句话说,我的实际使用体验是:

  645Z的总量感觉上和D4以及加了手柄的D800是差不多的。

 

  这点其实是我下决心用645Z换掉了D4的根本原因。

 

  理光官网上的645产品图拍的厚重、敦实,我能理解。

  其实,实际真机并没有那么大,总量上也没我想象中的那么重。

 

  第五部分:645Z很大吗?

 

  我认为645Z的体积可能比D800大不了多少。

  如果加上了手柄,很可能,D800的体积还略大。

  看看对比照片吧,另外,D800和5D3是差不多大的。

 

  正面视图,645Z可能还更加小一点:

 

 

  加上手柄的D800简直快成645Z的大哥了:

 

 

  顶面视图,645Z突出的多一些:

 

 

#p#

  第六部分:重量和体积的最大差异其实来自于镜头和架子。

 

  客观的讲,除了55 2.8以外,645Z的镜头都比135的大一圈。

  看看两个广角大牛定的对比吧:

 

 

 

  但是55 2.8倒是确实不大:

 

 

 

  90微的体积其实也还好:

 

 

 

  但是,645Z的镜头的成像圈大啊,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无解的。

 

  其实镜头的差距还是比较有限的。真正差距大的是架子。

  以捷信为例,

  135器材用上2号架子就足够了,旅游的时候为了轻,5节的1号架子也能勉强。

  但是,如果你出行用到了120,你肯定是为了出大片。

  那么,你会考虑至少3号架子+一个足够直径的云台吧?

  而且,最好的风景往往出现在最恶劣的环境,

  那么,3号架子是不是还是有点轻了?

  所以,系统真正的差距是架子。

 

  哦,忘了,拍人像的话还有一个差距是灯。

  用135拍人像,你会觉得,嗯,两个灯就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用了120的话,我会想,嗯,我要出大片,嗯,3个灯够不够呢?那还是4个吧。

 

#p#

  第七部分:操控很好的机器

 

  上面解释了645Z的几个客观问题,

  首先是需求问题,再一个是价格问题,一个是体积、重量问题。

 

  下面我们就要来谈谈真正的645Z的优缺点了。

 

  我不知道120的使用者占整体摄友的比例,

  但是我估计很小,因为就连135的比例都不大。

 

  绝大部分我用过的120机器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操控不好。

 

  飞思卡尔如是,玛米亚如是,哈苏好一点,胶片时代的禄来也还行。

 

  但是和现在的NC旗舰、次旗舰比起来其实是相差很多的。

 

  我估计厂家对于120的定位就是:用120的人肯定不是新手,操控麻烦点不要紧。

 

  这个问题在胶片时代不突出的最大原因是,120的单张成本高,

  摄影师不可能像拍135那样哗啦哗啦的拍片,

  因此,120在胶片时代设计的比较难操作也无可厚非,

  反正5分钟一张片的出,一小时也能下去一卷。

  一个题材2-3卷120的片已经是很大手笔的花费了。

 

  但是,这个问题在数码时代就要命了,

  数码时代的单张成本低廉,想把120噼里啪啦的用,我觉得

  传统120机身+后背还是欠了一点,

  操控上很不爽。

 

  举个例子,我向朋友借来了飞思卡尔的机器。

 

  但是,用了几小时后,我和朋友都认为,在645Z面前,飞思卡尔几乎没有操控性可言。

 

  至少就飞思卡尔来说,它制造机器的想法还是定位于胶片时代的眼光。

  但是,645Z的制造理念是以数码时代的角度来审视的。

 

  所以,我认为,645Z的操控很不错。

 

  唯一的缺陷是:为什么没有点测联动?

 

  C家全系列也没有点测联动,但是,C家最高级的1D系列是有点测联动的。

 

  目前我所知道有点测联动的机器有:

  Nikon全系列、canon的1D系列、松下全系列、三星全系列。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点测联动应该是没有专利壁垒的(否则三星怎么会有的?)。

 

  那么,P家为什么不学学C家,最高档的机器也提供点测联动呢?

 

 

#p#

  第八部分:谈谈光学设计的优势

 

  下面两个部分我打算来说说光学设计和对焦,

  里面的很多信息是NIKON的设计师和我闲聊时候说的,

  不一定严谨,但大方向一定是对的。

  说光学设计之前大家可以先看看我以前写的评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光学方面的废话。

 

  好了,下面来说说光学设计。

  一般来说任何镜头说到底都可以等效为一个凸透镜。

  定焦镜头可以认为是一个等效的凸透镜,变焦镜头可以认为是无数等效的凸透镜。

 

  对于凸透镜来说必然涉及光学折射。

  以前的文章上面我也说过,光学折射对于非物理纯色必然产生分光。

  非纯色不产生分光的光学折射在这个宇宙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请文科生注意,无论科技怎么发展都不可能出现白色光经过镜头后不产生相差。

 

  好了,那么,答案显而易见的出现了。

  越是长焦镜头,光学上越好做,因为,光线的折射率小。

  但是,有必要说明的是,太长的焦距,随着口径的增加,镜片研磨就难了。

 

  这里还需要说的是ED镜片,又叫低色散镜片。

  人们一听说这个名字,哇靠,这个玩意好啊,又折射,又低色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ED镜片都是以低折射率来获得低色散的。

  换句话说,是以体积来换取色散的。

  大家可以参看现在的带ED的广角镜头体积上是不是一个赛一个的长?

  再看看以前的135系统的20 2.8那才多大一点儿?

  所以,ED镜片在物理上没什么奇特的地方。

 

  镜头设计里面真正了不起的是镀膜技术,以及镀膜技术带来的镜头设计革命。

  这些内容我在以前写过,现在再贴一次吧:

 

  在老镜头镀膜不成熟的年代里,玻璃的透光率也就90%左右

  (我无从查证,这个数字是nikon的工程师闲聊告诉我的)。

  因此,镜头的玻璃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整体成像。

  假设镜头内部玻璃是90%的透光率。

  15片玻璃的话,最终透光率也就是0.9的15次方。

  你算算,最后能有多少光进的来?

  因为受这种制约才会有天塞、高斯、sonner这样的天才发明。

  用少量的玻璃做好镜头。

 

  但是现在,几乎每个厂家都能做到99.8%以上的透光率

  (我亦无从查证,这个数字也是nikon的工程师闲聊告诉我的)。

  这时候镜头设计里面多几片玻璃已经不是大问题了。

  考虑得更多是纠正几大相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折射会产生分光,这是一定的。

  你要是能做到折射但不分光,恭喜你,你不仅是牛顿再世,甚至可以使耶稣复活了。

  老镜头只能默认这种分光的情况存在而不敢加玻璃。

  需要减少分光的结果只有光圈变小。因为,越接近透镜的光心,分光越少。

  但是现在可以一片凸透镜连一片凹透镜,一组一组连下去。

  每组内部的距离较短,凸凹互为补充。

  内部的分光可以控制在小范围内,但是组与组之间却是不分光的。

  最后由多组共同完成折射。

  这在镀膜不成熟的时代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老镜头大于F2的统统都是标头或者35。

  而且数量很少。

  但是现代镜头,24都能做到1.4了。

  PS:广角大光圈还涉及重火玻璃的配方,这就更复杂了。

  而且,重火玻璃的配方也是一直在优化的。

 

  转帖完毕。

 

  下面回到正题,为什么说120的镜头在光学设计上有先天优势?

  说白了就是在相同物距和相同构图下,120机器可以使用更长的镜头。

  由于更长的镜头本质上更好设计,因此,在不考虑拍摄者的水平的前提,以及其他前提下120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

 

 

#p#

  第九部分:谈谈对焦

 

  我知道P家的粉丝曾经非常非常郁闷的就是P家的对焦。

  K5时代,P家的对焦基本上是废物。

  K3时代P家的对焦还是不错的。

  在我自己K3的评测里面我没有说任何对焦的事情,

  后面的回复有不少人都提到了这部分的残缺。

  报歉得很,我以前是N家的,

  在N家从来不用关心的就是对焦,

  所以,我就习惯性的忽略了,

  这其实也说明了几个问题:

  1、 我当时没有1.4的定焦镜头

  2、 我当时K3+2.8没感觉到对焦的问题

 

  这次,我专门来谈谈645Z对焦,K3的对焦以后再说。

 

  首先说个故事,真实性我无从知晓,但是和我说的人应该不会说不靠谱的事情。

  宾得当年用SMC镀膜技术换NIKON的超声波马达技术。

  NIKON学会了SMC的精髓,发展了自己的NANO镀膜。

  但是,宾得只学到了超声波马达的皮毛。

 

  好了,这个故事说的不精彩,但是,至少反映了摄影厂家其实非常重视自动对焦技术。

 

  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两种自动对焦技术。

 

  第一种是Honeywell发明的镜头自动对焦技术。

  这个技术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AF对焦。

  说白了就是镜头里面的一组(变组)或者全部(常见于双高斯的标头)通过机械的方式前后移动,机内通过一个对焦模块来判断是否合焦。

  记住哦,这个技术是Honeywell发明的。

  1985年2月美能达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AF单反照相机,A7000。但是,美能达没有注意的是,就在他推出的前一年,雅西卡的第一台AF旁轴是付了专利费的。

  所以,1987年,Honeywell控告美能达全球范围内技术侵权。

  最后的判决是在1991年,美能达败诉,赔偿1亿5千万美金,并且禁止美能达照相机在北美销售。

  1992年,Honeywell以此判决,上诉其他所有制造商(比如nikon、canon、olympus等,当然也包括宾得)进行专利索赔。其中NIKON同意支付45million美元的赔偿金(因为这个事情是NIKON的人证实的,其他厂家付款多少未知)。

  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到1993年底,15家日本相机厂商共付给Honeywell专利赔偿费315亿日元。

  直到Honeywell专利过期之前,全球每制造一个AF镜头或者制造一个AF功能的相机(无论单反还是傻瓜机)就需要给Honeywell付一笔专利费。

  这个故事不是新故事,凡是被培训过专利的人应该都听过。

  Honeywell的镜头自动对焦专利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三大的专利纠纷案。

 

  第二种是ZEISS的胶片自动对焦技术。

  看SONY坛子的朋友,我要说对不起了。

  胶片自动对焦技术真不是SONY发明的。蔡司早在CONTAX时期就出过胶片自动对焦的机器。

  胶片对焦本身有很多优势,比如:

  1、 镜头只要卡的上就都能自动对焦

  2、 对焦距离短,对焦可以极快

  但是,这个技术最终无疾而终,原因是,实在是太难做了。

  首先就是胶片本身可能并不平,当然CMOS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就是精度实在要求太高,当然这个现在也不存在问题。不过,即便今天,使用久了,机械磨损造成的旷量怎么办?

  换句话说,撇开专利问题,今天的SONY还真能做出这种东西出来(不考虑寿命)。

  不过,我不认为他会做。

  主要原因就是,如果他做了,他的那些原生镜头卖给谁去?

  从商业上考虑,我认为除非SONY快倒闭了,否则它不会做这个CMOS移位对焦系统。

 

  好了,又扯远了。

  下面来说说645Z的对焦。

 

  无论哪个厂家的机器,对焦系统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对焦速度

  2、 对焦正确性

  3、 对焦精度

 

  上述三点是不一样的。

  我自己NIKON的机器用的最多,就用NIKON来打比方。

  nikon机器无论怎么以下犯上,等级之间的对焦三要素是泾渭分明的。

  即便是同一个对焦模块,调教也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D200 和 D3000,直接看对焦模块的名字,可能D3000更高级一些,但是,实际的调教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综上所述,我一直以这三个关键点来衡量一台机器的对焦情况。

 

  我先解释一下三个要素的实际意义:

 

  对焦速度指的是镜头转动的快慢。

  我喜欢这么测量:用镜头盖盖住镜头,半按快门,这时候镜头就会来来回回转个不停。

  测试转一定次数的时间就知道镜头的速度了。

  比如让镜头转满50次等等。

  如果你浸淫过足够多的镜头,可以从转速就能判断大致的镜头对焦速度了。

 

  对焦正确性指的是如果我对焦在一个细小的物体上,相机会不会判断对焦到背景?

  这个和对焦速度无关,我认为也和镜头无关,应该和机身的算法有关。

 

  对焦精度指的是这样的:

  严格的讲镜头合焦只在一个点,也就是说任何镜头的景深光学上都应该是0。

  但是由于有可忍受的焦外弥散圆的的存在,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模糊是可以接受的。

  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的模糊,传感器或者人眼是不能感知的。

  因此才会有焦外、焦内的差别。

  对焦精度指的就是镜头停住的地方的最锐利的那个点和我期望的点是否完全重合。

 

  说回645Z。

 

  对焦速度上面,645Z其实是不如135系统的。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645Z的对焦速度在民用120系统里面已经是“飞快”的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645Z的镜片比135大了很多。

  举个例子,645Z的55 2.8的最后一片镜片都比NIKON的50 1.8G第一片镜片还要大。

  其他的像25 F4和90 2.8都是很大颗的镜片。

  所以,镜头的变组就会比135系统重得多,导致最终对焦速度变慢。

 

  那么,这个慢到底有多慢呢?

 

  我来说一下大致的感觉:

  645Z+90微的对焦速度大致相当于佳能的5D3+85L2,比NIKON的D800+851.4G慢。

  645Z+55 2.8的对焦速度大致相当于NIKON的D800+35 1.4G。

  645Z+25 F4的对焦速度大致相当于NIKON的D800+50 1.4G。

  其中,最快的是645Z+25 F4。

  645Z+90微慢也是因为,人家是个微距,慢点也是正常的。

 

  但是,需要澄清的是,如果你需要抓拍,还是135+大三元更靠谱。

 

  对焦正确性上面

  645Z的对焦正确性还是可以的。

  毕竟645Z和K3是一样的对焦系统。

  但是对于细微的拍摄物件,645Z不是会对到背景上去,而是会犹豫不决。

  具体表现是会停在那里不知道往哪里转。

  这时候你需要认为给他一个方向,然后他才会开开心心的转过去。

  这其实挺无语的,难道不是吗?

  因为,NC在这时候都是随便找一个方向对过去,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对上背景的概率。

  但是宾得是你不给他指个方向他就停在那里不动。

  严格的来算是不是细小物体的对焦正确性是0%呢?

  这个并不是机械或者其他的问题,这是机内软件算法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宾得的软件工程师还需要继续修炼啊。

 

  下面来说对焦精度

 

  现代相机上的马达大体上有三种,分别是步进马达、超声波马达和环形超声波马达。

  其实步进马达也不是全面差于超声波马达。

  关于这两个马达的原理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baidu吧。

  步进马达的最大好处是,廉价、耐用、设计简单,而且,错误不累积。

  坏处是,如果需要大扭力,那么马达本身会做的比较大。

  其实还是比超声波马达来的小的,只是,超声波马达,尤其环形的或者弧形的,可以将镜头和马达设计在一起,光学组件从马达里面穿过去,

  但是步进马达就不行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错误不累积,这很重要。

  错误不累积意味着马达的一次机械失调会在下一次转动的时候清零。

  同样,超声波马达的优点是转速低,扭力大,噪音低,用在镜头上空间小。

  但是,寿命短,价格高。

 

  现在相机采用的驱动镜头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

  分别是镜头马达和机身马达。

  机身马达都是步进马达,镜头马达则上述三种都有。

 

  我曾经和NIKON的工程师聊过对焦的事情。

  对方认为:

  1、 机身驱动AF必然会有误差,因为螺丝刀的机械旷量导致的。

  2、 镜头驱动AF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先说说第一个,机身驱动。

  由于机身空间比较大,因此,一般厂家都偏向于在机身里面搞一个大扭力的步进马达。

  可以满足一般镜头的驱动力,同时降低成本,寿命还长。

  问题是,噪音相对较大。

  其实噪音还好,最大的问题是,螺丝刀连接部分必须要有机械旷量。

  否则镜头卡上机身的时候就麻烦了。

  但是,传动过程中的机械旷量就导致了轻微跑焦。

  只是,一般来说厂家都会将这一点点轻微跑焦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不过,时间比较久的老镜头就不好说了。

 

  镜头驱动的本质是互相通知。

  机身说:你还没合焦。

  镜头说:那我再转一点,往哪里转?

  机身说:往左

  镜头说:速度呢?

  机身说:低速

  镜头说:可以了吗?

  机身说:再来一点

  镜头说:可以了吗?

  机身说:可以了。

 

  这种对话一秒钟多少次呢?

  松下告诉我们,一般来说是一秒钟120M个对话,高级的是一秒钟240M个对话。

  一个完整的对话至少包含:

  可以了吗?

  往哪转?

  速度呢?

  你认为转多少弧度?

  跑焦就出现在“可以了吗?”的答复上。

 

  如果镜头或者机身其中一个是抵挡货,很可能机身给的答复就是“勉强就这样吧。”

  如果镜头或者机身都是高档货,基本很可能给的答复是“※※,老子是牛机+牛头,小样再给我转一点!”

 

  好了,所以,镜头驱动AF的时候如果发生跑焦一般来说是机身的问题。

  因为镜头只是执行者,机身才是判断者。

  唯一镜头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马达的精度下降了。

 

  我发现我又说了好多废话。

  但是上述废话还是有用的。

 

  645Z的对焦精度是能满足需要的。

  我手上的552.8是机身驱动,另外两个是镜头驱动。

  对焦精度都还可以。

  换句话说,我没注意到跑焦。

 

#p#

  第十部分 :谈谈高感和两个镜头

 

  645Z的高感非常恐怖,机身上给出的最高高感是ISO20万。

  当然我没用过这么高。

  用上645Z后,我最常用的档位竟然变成了ATv。

  感光度设置成自动最高25600,

  然后指定光圈和快门随便拍。

  基本上645Z的ISO25600相当于D800的ISO3200-4000之间。

  下面有对比图:

  高感全图:

 

 

  645Z的100%截图:

 

 

  D800的100%截图:

 

 

  需要说明的是:

  1、645Z的图像有点吃亏,因为,网上压缩的品质比D800底。

  2、后来发现D800用了机内降噪,但是645Z是关闭的。

  3、现场很暗,这两张对比都是ISO12800。

 

  D800的高感已经算是很好的了,但是我也只敢用ISO4000。

  而645Z我可以放心用到25600。

  D4我已经卖掉了,无从对比。

  但是如果缩小到一样的图的话,645Z的高感是秒杀D4的。

 

  我的手上有以下几个镜头:

 

 

  分别是25、55和90:

 

 

  55没什么好说的。

  90这个镜头成像相当相当的好,毕竟是微距嘛。

  关键还带防抖,120带防抖的镜头你们谁用过啊,反正我之前是没用过。

  防抖很有用,我感觉能够降低3档左右的快门。

 

 

  25在120上面是个超广了,是个大灯泡设计的镜头,

  但是,25确是可以上滤镜的,则给25拍风景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滤镜口径是40.5mm:

 

 

 

  这两个镜头的成像都非常不错,未来我再慢慢品评。

 

#p#

  第十一部分:谈谈宾得未来的改进点。

 

  1、为什么645Z仍然给我一个如此卡哇伊的人机界面?

  645Z还不够高级吗?

  界面可以不用做的那么卡哇伊吗?

  我实在是不习惯这种红红绿绿的界面。

  本来高大上的一款机器,一打开液晶屏秒秒钟就石化的有木有?

  P家的美工难道都是以前画樱桃小丸子的?

  建议P学学N,无论多低端的机器,至少界面都是专业化的。

 

  2、我们需要完整的点测联动

  别跟我说点测联动没用。

  那都是C和S粉的自撸之语。

  作为顶级机身的1D系列可是有点测联动的哦。

  我知道宾得可以开启“点测联动”。但是这是有限制的。

  只能在SEL1下面才有效果。SEL2-4呢?貌似宾得就没有了。所以,还是不完全的点测联动。

  SEL非1本来是为对焦搞的,不是为测光搞的。

  以NIKON为参考,的周围点对焦参考无论有多少,选择点都是点测联动的。

  这么说吧,NIKON的点测联动,包括松下和三星。

  无论是单次对焦、连续对焦、单点对焦、3D对焦、自动焦点、跟焦、陷阱对焦、区域对焦、带参考点对焦、人脸自动对焦、等等。

  无论你的对焦方式怎么选,只要测光选择点测,就一定是点测联动。

  从语文上来说这才是“点测联动”。

  像P这样的,只能说是“SEL1下的点测联动”,从语文上来说是需要加定语缩小范围的。

  用户需要完整的不受对焦方式限制的点测联动。

 

  3、希望宾得能出一个轻量化的645

  塑料机身就行,越轻越好。

  这样的话,我就可以背2号架子了。

  要※※※※5+镜头并不比全副重多少。

  但是,附件直接上一两个等级啊。

  4号、5号架子比2号架子+markins重多了。

 

  4、改变焦点能不能自动恢复?

  机身上的最右下角1、2切换按钮,可以切换方向键的功能。

  这个功能很好,相当于凭空多出4个快捷键。

  但是,我能说这个其实是日常使用中发生误触的最大来源吗?

  用单反,我习惯于眼不离取景器,按方向键改变对焦点。

  但是,取景器里面不知道现在的方向键是对焦点改变还是4个快捷键。

  因此经常发生按了几下方向键,对焦点根本没变。

  然后反应过来是用在快捷键上了,此时还需要把相机拿下来重新设置后才能拍。

  如果,切换按钮切换到快捷键后,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到焦点选择。

  那样的话会大大降低误触。

  一劳永逸的方法是在菜单里面做个开关,人为选择是否自动恢复。

 

  5、焦点覆盖面积小了

  K3的对焦点已经是勉强够用了。

  645Z竟然照搬过来。

  我知道,哈苏、飞思焦点比645Z还要少。

  但是,拜托645Z能不能改一下,至少把焦点放稀疏一点吧?

 

  6、645Z防水吗?

  宾得的APS器材和135器材放不防水泾渭分明。

  但是645Z和120的镜头哪些放水哪些不防水呢?

  好像没那么清晰。

  反正我没敢用水浇,因为我不确定我手上的机身和三个镜头放不防水。

  但是我觉得应该是防水的。

  不过还是请宾得能不能对645Z稍微好一点?

  明确说一下中幅里面的器材哪些防水呢?

 

#p#

  第十二部分:总结

 

  我后续陆陆续续放645Z拍的片。

  我都花钱买了,大家觉得我会认为645Z不值得吗?

  好吧,通用的回答是:

  在这个稍微比全副贵一点的价位上,

  在这个宇宙中,

  你还能找得到比645Z性价比更高的中画幅器材吗?

 

 

  全文完,我的拍照技术有点屎,放一些照片,主要找的都是反应高感、宽容度、焦外、弱光和逆光对焦等内容的片子。

 

  645Z的片子缩图都有点狠,原图都是一百多兆一张的,缩图后几百K。将就着看看吧。

 

  下面这组是夜拍,光源只有几个发光二极管,ISO基本都上万了。可以看看焦外。

 

 

 

 

 

 

#p#

  下面这组反应室内小环境下的拍摄效果,我有的其中有几张有油画感。反应弱光、逆光和近距离背景虚化效果。

 

 

 

 

 

 

 

 

#p#

  下面这组是极暗光内衣,前两张是25的素质,最后一张的光源只有那几个发光管。

 

 

 

 

#p#

  下面这组是反应酒吧题材,酒吧的白平衡大家都懂啊,反应白平衡和高感还有逆光对焦性能,没有用任何灯。

 

 

 

 

 

#p#

  下面这张完全无P,ISO6400?12800?反正很高的ISO了。白色衣服可以反应弱光下的宽容度。

 

 

  原帖链接:谈谈我的新玩具-645Z

 

645Z(34)
宾得(9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