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动态 > 中国数码影像市场2013年度回顾与2014年展望

中国数码影像市场2013年度回顾与2014年展望

GFK
GFK
bichao
2014-02-18

  回顾2013年,在消费电子领域,移动科技的发展是不容错过的亮点。除了功能日趋强大的智能手机以外,各类新兴数码产品和智能概念的出现不断刺激着人们对前沿技术的关注,同时也挑战着包括数码影像设备在内的传统电子产品的地位。而摄影摄像的概念在科技发展的浪潮推动下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因此使整个数码影像行业在2013年从产品到零售终端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接下来,本文将盘点整个影像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历程,剖析行业背景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机会。

  本文所论述的数码影像行业,涉及产品以数字型影像产品为主,包含数码相机及相机用可交换镜头、数码摄像机三大品类。其中数码相机包含紧凑型不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下文简称卡片相机),数码单反相机(下文简称单反相机),无反光板可换镜头相机(也称为无反相机,本文统一简称微单相机)。本文的全国零售推算数据包括线下实体店的零售量和在线市场的零售量。

  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对数码影像行业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年。零售市场的饱和、竞争产品的强势崛起等,导致全球发达国家地区的销售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甚至连拉丁美洲、中东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销售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影像产品消费市场之一,2013年的零售规模也有约8%的下滑。
透过数字本身,我们先来了解下整个影像行业目前所处的大环境:

  1、全球经济环境严峻,消费动力不足

  2013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仍然处于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之中,新兴经济体也受到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导致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对发达国家销售贡献比率更高的数码影像产品来说是非常被动的局面。中国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2013全年GDP增速放缓到7.7%,多数产业面临结构转型和升级。除经济高增长的红利降低外,国外经济疲软带来的出口压力增加、外资企业受全球机构牵连整体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都对国内的就业状况以及民众的收入预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另外民众投资环境单一以及食品等日常消费支出的快速上涨,也间接压抑了娱乐类电子产品的消费动力。

  2、社会热点转变,数码影像设备退居科技类产品二线

  如本文开篇所述,移动科技和智能化的发展是2013年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热点。由智能手机引领的这股浪潮,正逐渐向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汽车等领域发展。从过去一年的各类科技展会上也可以看到,影像、PC等传统电子设备的曝光度要低于各类新兴智能设备。由于产业成熟且工具化特质明显,近几年传统电子设备的技术发展缺乏亮点,在曝光度上远落后于打着各种新概念旗号的智能设备。此外,影像行业上下游的活跃度也不及智能设备的生态圈。诸如感光元件(CMOS和CCD)、光学镜片等上游技术,还是掌握在以佳能、索尼为代表的业内厂商手中,配套的图像处理软件也多出自设备厂商本身。虽然这些影像行业巨头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在如今以谷歌等厂商为代表的软件技术公司席卷消费者目光的科技界,影像行业的曝光度和吸引力自然有所不及。就好像人们往往能从安卓系统联想到谷歌,但一般消费者却很难从三星、苹果手机都在使用的堆栈式、背照式CMOS联想到其生产商索尼。
  

  3、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正在改变大众的摄影观念

  社交网络是时下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在社交平台上互相分享照片也已经替代观赏实物相册,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生活习惯。伴随着这一趋势,自拍和各类即兴拍摄开始占据我们生活中的大量碎片时间,甚至还有不少人尝试用手机拍摄、剪辑视频微电影。作为单一用途的工具,数码影像设备能够提供最佳的拍摄体验,但复杂的操作和晦涩的技术原理却不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数码产品则以强大的功能和多样化的服务体验为卖点吸引用户,特别是对拍摄、图片操作、网络连接、社交平台上传分享、文字评论等一系列功能的整合,提高了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以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类新生事物,正在改变人们对待日常摄影的理解与观念。
上述诸多因素的交错重叠,或多或少对整个数码影像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零售市场表现趋于疲软。实际上影像产品的市场在发达国家早已成熟,特别是低端产品,近两年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崛起,消费需求一直受到分流挤压。而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也进入红海,CPU“核战”速度放缓后,各厂商加强了摄像功能的升级与宣传,试图以此吸引用户,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对影像行业的压迫,加上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使得全球影像行业零售规模连续第二年下跌速度高于10%。

  在中国,除了上述宏观环境以外,我们应当看到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市场的发展:

  

  1、日系厂商主导市场,本土产业基础薄弱

  数码影像行业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少数仍由日系厂商主导,甚至控制着80%以上民用市场份额的行业。特别是感光元件(CMOS、CCD)和光学镜片这两大核心的生产技术,完全掌握在日系厂商的手中。国内也有一些厂商曾参与过这个行业的竞争,作为代表之一的海鸥牌,近期还推出了新的相机产品。无奈精密光学原件的加工和研发门槛较高,而且影像行业的规模与手机等主流消费电子行业的差距较大,无法吸引具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参与开发和市场竞争。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多以低端产品的代工或非民用领域的研究为主,高端的诸如单反相机等产品都来自各外资品牌的海外生产基地。可以说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相比,国内本土影像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也正因为缺乏有力的本土企业和品牌商的推动,使得影像产品在国内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的认知度较低。
 

  2、摄影文化历史短暂,群众基础较弱

  中国的消费者接触影像类产品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摄影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历史相当短暂,而且普及的范围也很有限。尽管拍照留念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但中国民众本质上并未养成摄影器材的使用传统,这导致相关产品的消费忠诚度较低。智能手机能够在国内对卡片相机产生超乎预想的替代效应,也有这个层面的原因。

  以上两大行业现状不仅对零售市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上升到行业发展层面更是不能忽视的,毕竟良好的人文和产业基础能够帮助提升产品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较低的基础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尚未成熟。随着民众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消费选择面和消费层次也会不断提升。当更多的国人从理性上认识到摄影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并且选择摄影作为业余爱好,新的需求就会诞生。长远来看,影像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潜力依然是要高于已饱和的国外市场的。
对于被智能手机抢占的入门级市场,我们同样能看到机会:卡西欧的自拍神器,索尼的无线镜头相机,甚至还有胶卷时代的余韵--富士的拍立得,这类满足特殊拍摄需求的产品正在逐渐兴起,而差异化的应用体验是这些产品创造出新的细分市场的最大法宝。拘泥于成本与参数的传统竞争方式已经很难在产品的普及方面带来更多的收益提升,只有设计与创意的比拼才能开辟出新的市场、保持影像行业的生命力,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维持生存的空间。

共 4 页<<<1234>>>
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