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动态 > 中国数码影像市场2013年度回顾与2014年展望

中国数码影像市场2013年度回顾与2014年展望

GFK
GFK
bichao
2014-02-18

  回顾2013年,在消费电子领域,移动科技的发展是不容错过的亮点。除了功能日趋强大的智能手机以外,各类新兴数码产品和智能概念的出现不断刺激着人们对前沿技术的关注,同时也挑战着包括数码影像设备在内的传统电子产品的地位。而摄影摄像的概念在科技发展的浪潮推动下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因此使整个数码影像行业在2013年从产品到零售终端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接下来,本文将盘点整个影像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历程,剖析行业背景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机会。

  本文所论述的数码影像行业,涉及产品以数字型影像产品为主,包含数码相机及相机用可交换镜头、数码摄像机三大品类。其中数码相机包含紧凑型不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下文简称卡片相机),数码单反相机(下文简称单反相机),无反光板可换镜头相机(也称为无反相机,本文统一简称微单相机)。本文的全国零售推算数据包括线下实体店的零售量和在线市场的零售量。

  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对数码影像行业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年。零售市场的饱和、竞争产品的强势崛起等,导致全球发达国家地区的销售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甚至连拉丁美洲、中东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销售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影像产品消费市场之一,2013年的零售规模也有约8%的下滑。
透过数字本身,我们先来了解下整个影像行业目前所处的大环境:

  1、全球经济环境严峻,消费动力不足

  2013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仍然处于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之中,新兴经济体也受到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导致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对发达国家销售贡献比率更高的数码影像产品来说是非常被动的局面。中国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2013全年GDP增速放缓到7.7%,多数产业面临结构转型和升级。除经济高增长的红利降低外,国外经济疲软带来的出口压力增加、外资企业受全球机构牵连整体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都对国内的就业状况以及民众的收入预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另外民众投资环境单一以及食品等日常消费支出的快速上涨,也间接压抑了娱乐类电子产品的消费动力。

  2、社会热点转变,数码影像设备退居科技类产品二线

  如本文开篇所述,移动科技和智能化的发展是2013年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热点。由智能手机引领的这股浪潮,正逐渐向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汽车等领域发展。从过去一年的各类科技展会上也可以看到,影像、PC等传统电子设备的曝光度要低于各类新兴智能设备。由于产业成熟且工具化特质明显,近几年传统电子设备的技术发展缺乏亮点,在曝光度上远落后于打着各种新概念旗号的智能设备。此外,影像行业上下游的活跃度也不及智能设备的生态圈。诸如感光元件(CMOS和CCD)、光学镜片等上游技术,还是掌握在以佳能、索尼为代表的业内厂商手中,配套的图像处理软件也多出自设备厂商本身。虽然这些影像行业巨头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在如今以谷歌等厂商为代表的软件技术公司席卷消费者目光的科技界,影像行业的曝光度和吸引力自然有所不及。就好像人们往往能从安卓系统联想到谷歌,但一般消费者却很难从三星、苹果手机都在使用的堆栈式、背照式CMOS联想到其生产商索尼。
  

  3、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正在改变大众的摄影观念

  社交网络是时下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在社交平台上互相分享照片也已经替代观赏实物相册,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生活习惯。伴随着这一趋势,自拍和各类即兴拍摄开始占据我们生活中的大量碎片时间,甚至还有不少人尝试用手机拍摄、剪辑视频微电影。作为单一用途的工具,数码影像设备能够提供最佳的拍摄体验,但复杂的操作和晦涩的技术原理却不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数码产品则以强大的功能和多样化的服务体验为卖点吸引用户,特别是对拍摄、图片操作、网络连接、社交平台上传分享、文字评论等一系列功能的整合,提高了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以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类新生事物,正在改变人们对待日常摄影的理解与观念。
上述诸多因素的交错重叠,或多或少对整个数码影像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零售市场表现趋于疲软。实际上影像产品的市场在发达国家早已成熟,特别是低端产品,近两年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崛起,消费需求一直受到分流挤压。而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也进入红海,CPU“核战”速度放缓后,各厂商加强了摄像功能的升级与宣传,试图以此吸引用户,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对影像行业的压迫,加上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使得全球影像行业零售规模连续第二年下跌速度高于10%。

  在中国,除了上述宏观环境以外,我们应当看到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市场的发展:

  

  1、日系厂商主导市场,本土产业基础薄弱

  数码影像行业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少数仍由日系厂商主导,甚至控制着80%以上民用市场份额的行业。特别是感光元件(CMOS、CCD)和光学镜片这两大核心的生产技术,完全掌握在日系厂商的手中。国内也有一些厂商曾参与过这个行业的竞争,作为代表之一的海鸥牌,近期还推出了新的相机产品。无奈精密光学原件的加工和研发门槛较高,而且影像行业的规模与手机等主流消费电子行业的差距较大,无法吸引具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参与开发和市场竞争。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多以低端产品的代工或非民用领域的研究为主,高端的诸如单反相机等产品都来自各外资品牌的海外生产基地。可以说与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相比,国内本土影像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也正因为缺乏有力的本土企业和品牌商的推动,使得影像产品在国内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的认知度较低。
 

  2、摄影文化历史短暂,群众基础较弱

  中国的消费者接触影像类产品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摄影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历史相当短暂,而且普及的范围也很有限。尽管拍照留念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但中国民众本质上并未养成摄影器材的使用传统,这导致相关产品的消费忠诚度较低。智能手机能够在国内对卡片相机产生超乎预想的替代效应,也有这个层面的原因。

  以上两大行业现状不仅对零售市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上升到行业发展层面更是不能忽视的,毕竟良好的人文和产业基础能够帮助提升产品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较低的基础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尚未成熟。随着民众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消费选择面和消费层次也会不断提升。当更多的国人从理性上认识到摄影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并且选择摄影作为业余爱好,新的需求就会诞生。长远来看,影像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潜力依然是要高于已饱和的国外市场的。
对于被智能手机抢占的入门级市场,我们同样能看到机会:卡西欧的自拍神器,索尼的无线镜头相机,甚至还有胶卷时代的余韵--富士的拍立得,这类满足特殊拍摄需求的产品正在逐渐兴起,而差异化的应用体验是这些产品创造出新的细分市场的最大法宝。拘泥于成本与参数的传统竞争方式已经很难在产品的普及方面带来更多的收益提升,只有设计与创意的比拼才能开辟出新的市场、保持影像行业的生命力,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维持生存的空间。

  2013趋势大盘点

  根据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推算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影像行业零售额约为386亿元,同比下跌4%。其中数码相机是比重最高的产品,占到整体零售额规模的68%,约为263亿元,同比下跌11%。数码摄像机的零售额规模为17亿元,同比下跌24%。可交换镜头(含单售镜头及相机套装中镜头)的规模在单反相机与微单相机的带动下,实现了29%的同比增长,零售额突破了105亿元。可以看到,整个影像行业在内外因素的交错影响下,各品类之间的零售表现差异较大,整个零售市场处于大幅震荡中。

  

  入门级消费市场的萎缩加速产品细分化进程

  我们在前文已经讨论过智能手机在体验和社会影响力上相对入门影像类产品的优势,这点在数据上有更直观的体现:2013年中国卡片相机市场零售额同比下跌了36%,其中搭载5倍以下变焦功能的低价普及型卡片相机下跌幅度超过了50%。数码摄像机也面临同样境遇,甚至还受到来自行业内的竞争----单反相机和微单相机近年来在摄像功能上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间接分流了摄像机的需求。因此数码摄像机市场的零售额从2012年至今已经连续2年同比下跌超过20%。

  

图一

 

  卡片相机和摄像机的遇冷主要还是源自目标用户本身,入门级产品的用户相较功能而言更看重操作便利性和性价比。而得益于传感器技术的快速突破,眼下智能手机正以惊异的速度追平与入门级影像设备的功能差距,前者在性价比和操作便利性上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曾经手捧相机或摄像机的“扫街族”、“拍菜族”、“到此一游族”等轻度拍摄人群转投阵营。所以卡片相机等产品出现大幅萎缩也不难理解。
阵痛之下,一些特殊的产品分类开始崭露头角。首当其冲的就是自拍相机。伴随社交网络的普及,不少女性消费者开始关注自拍照片的分享。由于手机前置摄像头的性能比较落后,主摄像头在背面又不便兼顾自拍,所以以卡西欧TR系列相机为代表的产品开始走红,在优异的自拍效果以及时尚外观的加持下,“自拍神器”的头衔经久不衰,在2013年年末旺季甚至一度跃升至各品牌卡片相机的销量榜首。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虽然抢占了影像行业的入门市场,但在使用体验的过程中依然有诸多不便。比如手机摄像头对远距离景物的拍摄就无能为力,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用手机拍出的图像会有很强的颗粒感,而拍摄动态物体更是极易出现模糊图像导致拍摄失败。例如近些年国内“新生婴儿潮”催生的宝宝拍摄,就对动态抓拍的要求非常高。由于目前智能手机的主流设计着眼于美观轻薄,无法搭载高级的光学部件来满足特殊环境下的拍摄,因此间接把需求导向了另两类影像设备。

  首先是具备拍摄远距离景物功能的长焦相机。目前市场上搭载10倍-20倍变焦功能的相机已经成为主流,50倍乃至更长的变焦范围也不再是什么新鲜功能。根据捷孚凯(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具有10倍以上变焦功能的卡片相机已经占到整体卡片相机零售额的50%以上。长焦相机的热销也催火了一个新的概念:拍月亮。早些年拍摄月球等天体是顶级摄影器材用户的专利,动辄数万元的设备绝不是普通消费负担的起的。如今2000元以内的长焦相机就已经能够帮助人们拍到月球环形山,这无形中构成了长焦相机的另一大卖点。

  其次就是影像行业的核心产品:专业级设备。随着国内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专业级的影像设备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而且这一渐进的趋势不容小觑。以数码相机为例,2013年国内市场上机身售价1万元以上的相机零售额已经占到整体数码相机品类的20%以上,如果考虑把相机套装的镜头价格也纳入计算,则高端单反相机的零售额比重会超过30%。除可换镜头相机以外,2013年高性能卡片相机的表现也十分活跃,各种机型通过搭载更大的镜头光圈、大尺寸的CMOS传感器、增加自定义功能键等方法来满足消费者的进阶需求。

  总体而言,虽然目前影像行业受到智能手机等产品的冲击,但摄影行为本身不会消失,甚至借助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不断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影像需求,而这也是目前众多相机厂家所期待的转折点,他们正全力以赴的应对新需求的诞生,开发新的产品分类,催活整个市场。

 

  在线市场占据主动,线下各渠道转型求生

  除了产品以外,2013年整个影像行业相关的零售渠道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网络的发展推动在线市场不断侵蚀线下渠道的销售份额,而线下各渠道之间也因为自身的特点不同发展状况不一。下面我们以占整体零售比重最大,也最能代表整个行业趋势的数码相机市场为例,分析各渠道的变化。

  

图二

 

  根据捷孚凯(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2013年数码相机线下市场中,家电连锁渠道零售额同比下降达25%,与2012年24%的跌幅相比,1个百分点的加速下滑主要还是受累于卡片相机的萎缩。虽然经过2013年全年的调整,卡片相机在家电连锁渠道中的销量比例已经从82%降低至66%,正快速接近IT 渠道的销售比例,不过这一数字依然是主力渠道中最高的;而IT渠道零售额同比下降20%,占整体市场比重从2012年的52%下跌至2013年不到46%,更重要的是单反相机在IT渠道的零售额出现同比13%的下跌,这是主要零售渠道中首次出现的专业器材销售下滑的状况;摄影器材专卖渠道在2013年零售额同比增长32%,虽然比重上仅占所有渠道的11%,但这是仅有的专业器材销量超过入门产品的渠道,同时也是唯一保持同比正增长的线下渠道。与上述线下渠道相比,在线市场的零售表现就好很多,仅以数码相机为例,2013年的零售额同比增长34%,更重要的是,单反相机这一历来不认为是在线市场强项的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也达到45%,比摄影器材城还高出了近3个百分点。(如图三)

  1、线下渠道趋向细分化、专业化,部分渠道被迫加速转型


家电连锁渠道在这两年的表现,其实就是影像产品零售市场走势的缩影,随着智能手机在影像功能上的替代性越来越强,单反相机和微单相机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其他产品。零售商本身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尝试改变,但是由于自身渠道规模庞大,加上之前处于高位的低端产品销售比重和相对薄弱的专业类产品营销基础,使得转变过程并不顺利。目前家电连锁渠道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况:对于零售商本身来说,影像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传统家电相差甚远,仅有些许利润的单反相机等产品销售也尚未有较大起色;而对于厂商来说,除一贯的费用、账期等问题,家电连锁渠道的定位偏低,以及规模化的批发与价格竞争的负面影响,都是阻碍双方紧密合作的因素。不过家电连锁渠道的优势在于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多年培育起来的品牌效应,长期来看依然会在零售市场中保有一片天地。当前要务是跟上影像产品结构变化的节奏,优化品类管理,建立起适应产品细分化、专业化趋势的销售模式。

  IT渠道的弱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整个IT产业疲软,加上在线市场的冲击,IT渠道的生存环境在近几年每况愈下。2013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IT电脑城不断传出闭店退租或整体业态变迁的消息,让人不禁感叹曾经数码品类的最大渠道,如今日暮西山惨淡收场的结局。从厂商以及经销商的反馈来看,未来IT渠道的规模必然会进一步缩小,甚至存在与否也出现了疑问,因此IT渠道采取了较家电连锁渠道更为激进的转型方式,许多成熟市场的IT渠道正在整体性的改变经营业态,如直接转型为百货和餐饮业等,而保留数码产品的商家也通过合并门店铺位、减少空置来提升整体卖场的形象。

  另一个以独立商家集群为特色的摄影器材专卖渠道则相对活跃。构成这个渠道的主力是各大城市的摄影器材城或专卖街,其规模普遍比IT卖场小很多,环境同样比较老旧,但是其产品链特别是专业类产品更加丰富完善:从主机到各种配件,从新品到二手、维修等等相关服务一应俱全。在许多城市中,最大的摄影器材城的单反相机销售规模可以占到整个城市的50%以上,如果算上批发分销,比例可以高达7成以上。规模小、产出大、便于管理、品牌忠诚度高等特点使得厂商也更愿意增加对于这个渠道中经销商的投入:那些单月产出500万以上销售额的主力店铺,往往都有厂家赞助进场费、租金甚至促销员工资等费用,一方面是为了鼓励经销商,一方面借助他们的力量强化品牌自身的宣传。

  小而精是摄影器材专卖渠道的制胜法宝,对于高端单反相机、镜头和三脚架之类非常依赖主观体验的产品而言,摄影器材专卖渠道显然占据无法撼动的重要地位。虽然部分大城市的摄影器材城销售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停滞甚至下跌,但是从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器材城的规模和比重将进一步增长。也许,未来发达地区的影像产品零售市场将变成摄影器材专卖渠道和在线市场为主、IT渠道和家电连锁渠道为辅的格局。

  2、敏感与创新帮助在线市场的地位和规模进一步上升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处于强势地位的在线市场。从单反相机在在线市场的增长就可以看出,随着整体地位的提升,各大电商已经不再局限于低端产品的销售,转而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单反相机、镜头等产品领域进军。面对这样的热情,众厂家自然喜不胜收,但是为了平衡线下传统经销商的利益,单反相机厂家还是倾向于给电商提供入门新品和上一代的中高端型号,微单相机厂家虽然在型号上一视同仁,但是对于电商的供货和零售价格有着相对严格的控制。然而无论受到何种制约,在线市场依然卖得风生水起。贴钱补价是电商价格战的重要手段,为此,电商不惜和线下传统经销商而非厂家相互采销,以获得更好的进价与货源。除了价格优势和低端单反型号包销以外,进一步开放机身和各类镜头的单独销售也是非常重要的改进。简单来说拆开套机就能增加2个SKU,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价格更高的非套机镜头的销售,而这个也是之前提到的电商转攻单反相机的最主要的初衷。

  除了产品的升级以外,各大电商在整体运营上也在不断努力创新:继2012年5月推出京东宙斯后,京东云于2013年6月又推出了京东云鼎、京东云擎、京东云汇、京东云峰、京东服务市场等六大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更加完善的云平台,不仅能提升订单,仓储等运营效率,也能通过数据挖掘更好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消费习惯等,这是目前几大新兴电商之间相对薄弱的环节。阿里和天猫推出了C2B的预售频道,C2B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来以销定产从而对新品的预售规模有更精确的控制并且可以满足消费者“私人订制”的需求。从天猫总裁的分享会议中,非常明确得提出在先期成功的平台战略上,天猫的未来目标是让消费者看到不同种类的喜欢的产品,而不是要抢到搜索排名第一位。对于数码影像产品而言,“模块化”也已经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两者之间的转化能为已经日趋饱和的影像产品市场开辟新的成长空间。

  O2O(Online To Offline)是当下在线市场发展的核心话题。目前很多线下经销商在淘宝平台上开店寻找消费者,继而通过实体门店验货交易,这一模式无疑贴近了O2O的理念,但他只是整个O2O销售链中的一个环节,仅仅是降低了对店铺地理位置的依赖和减少租金方面的支出,并没有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对消费数据的收集分析,从而精准营销并更好地维护及拓展客户群。因此,就目前影像产品市场而言,除了淘宝和天猫以外,其他电商如果能与传统线下门店进行更好的资源整合,在目前整体市场下滑的状况下对双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传统经销商来说,利用在线平台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将能更好的了解市场的走向和消费者的需求,这一点和京东的云平台也不谋而合。

  从上述各大渠道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影像行业整体的细化和深化,简单粗放或缺乏深度的商业模式正在失去生存空间。为了适应今后的市场变化,各渠道要向细致化和专业化转变,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经营方式和品类。同时线上线下的联动也是今后的一大发展方向,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经销商,都要通过各种数据采集手段来做到对于消费者的精确定位,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及支付平台的整合,给消费者提供更完整的消费体验,从而更好的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扩大销售规模。

 

  亮点产品分析
 

  技术需求提升以及单反相机紧逼,催生全画幅微单相机问世

  2013年下半年全画幅微单相机的发布,标志着微单相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产品布局的全面化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由于对焦测光等辅助功能的改进速度较为缓慢,想要得到更好的画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大CMOS传感器的尺寸。APS-C画幅(特指CMOS传感器尺寸为24.9×16.6mm)和全画幅(特指CMOS传感器尺寸为36mm×24mm)的传感器在图像质量上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画质的追求和对外观、体积及功能的日益增高的要求,在面对高端单反的价格下压和拍照功能不断完善的智能手机的双重夹击下,全画幅微单相机的推出可以说给整个微单相机市场又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实际上全画幅微单相机的出现虽然万众瞩目,但又是顺理成章的,主要是因为目前市场上与微单相机所关联的几大趋势:

  

  1、大底(特指尺寸较大的CMOS传感器)大趋势

  随着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对产品技术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普及型产品从概念上受到冷落,只有技术集中度更高的产品才能获得认可,单反相机用户对于全画幅相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捷孚凯(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全画幅相机零售量占整体数码相机市场的比重从6%上升到11%,零售额占比则高达33%。在数码相机市场整体表现疲软的情况下,全画幅相机的零售量保持了约55%的同比高速增长,是影像市场对于消费者需求提升的最直接的反映。(见图三)

  

图三

 

  2、微单相机产品线趋向进一步完善

  如果说2012年是各大厂商逐步进入到这个市场的阶段,那么2013年则是各大厂商走向完善产品线的阶段。索尼在过往主推3500元价位段的基础上,将产品线进一步扩充,与尼康、松下等品牌竞争2000元低价位段的份额;三星则从主推低端的局势中,推出了NX300这一较高配置的型号,在中端产品市场展开竞争;专攻高端市场的老牌相机厂商富士也新增了X-M、X-A等系列产品来分别攻占4000元和3000元价格段的市场。微单相机在各个价格段,特别是中低端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同时也呼唤着更高一级产品线的布局。

  3、大底、体积、时尚外观的权衡

  过去两年,微单相机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更多是画质与外形的“折中”选择,但在索尼推出a7、a7r这两款产品,打开小型全画幅相机的大门之后,画质与便携性也终于不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结合大底、高像素、小体积和时尚外观等特点的全画幅微单,对于一直针对专业单反相机的便携性有所微词的高端用户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至此,微单不再是“华而不实的玩具”的代名词,微单相机在整个影像行业中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4、单反相机价格快速下调,压迫微单相机生存空间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如今微单相机的规模在整个数码相机市场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甚至稳居高端统治地位的单反相机也开始受其影响。所以在2013年各大单反厂商都加强了价格调整力度,整体单反相机的平均单价从2012年的6270元下降到5800元(仅指机身价格,下文同)。此外老牌相机厂商佳能、尼康近两年也推出了价格更亲民的入门级全画幅单反,拉近了这一顶级摄影器材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根据捷孚凯(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全画幅相机平均价格高达18000元左右,而进入2013年,平均价格同比下跌幅度屡增不减,到了第四季度同比下跌幅度达到16%,均价跌至15000元左右(见图三)。单反相机的激进表现,反过来迫使微单相机厂商必须提前考虑在技术上做出突破,以稳固消费者的选择。

  长远来看,单反相机的地位不易动摇。索尼作为先驱者走出了全画幅微单相机的第一步,将来是否会有更多厂商跟进推出全画幅微单相机,要看摄影“发烧友”们对索尼全画幅微单相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目前整体微单相机的发展来看,虽然机身技术已经日趋完善,但镜头群相比单反还有不小差距,未来不仅相机厂商自身要加强研发进度,还要借助蔡司、适马、腾龙等第三方镜头厂商,推出更多具有实用焦段和优秀画质的镜头,完善微单相机的生态圈。

  另外,虽然目前索尼推出的a7,a7r两款全画幅微单相机只有黑色机身,相对来说对于男性用户的吸引力更大,但随着全画幅微单相机技术越来越成熟、消费者认可度不断提升,厂商可以考虑从颜色、手感、体积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进,提高时尚度和专业性,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群体。

  

  紧跟潮流,自拍系卡片相机继续走红
 

  自拍强化功能盛行许久,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移动设备,只要带有影像记录功能的产品,都有针对自拍而推出的特色商品。起初市场中仅有个别型号售卖,几乎处于个别型号的垄断状态,消费者的选择面较小。目前局势不同于往年,佳能、尼康等专注于单反相机的厂商也重视到了自拍这一新兴需求,在旺季首选促销重点放在旋转屏相机上。佳能甚至在2014年CES上未发布新品单反相机,而是推出了双镜头概念卡片机PowerShot N100。根据捷孚凯(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从2012年第四季度,翻转屏相机零售额比重加速增长,到2013年第四季度规模达到3.1亿元,在整体卡片相机市场中的比重攀升至18%,并且预计不久就会突破20%大关(见图四)。

  

图四

 

  自拍机型能够在2013年保持良好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厂商推出新老接替型号的速度加快,除优化功能表现外,产品线覆盖的价格段也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厂商也在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与奢侈品品牌合作推出极具话题性的限量款等促销手段,迅速增强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由于时尚类产品本身附加值较高,再加上市场对自拍功能的关注度持续旺盛,产品平均单价也是稳步提升,自2012年3000元以下一路攀升至2013年末3800元以上的高峰。
当然自拍类相机也面临不少隐忧。第一是随着智能手机拍照功能的进一步升级,消费者是否仍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为仅仅以自拍美颜为特色的相机买单。第二是社交媒介的更替速度非常快,像微博等平台的使用率和人气已经大幅下降,厂商的营销团队是否能快速跟进这一变化,在微信乃至下一代的社交媒介上找到适合的营销模式。第三是厂商能不能在翻转屏、美颜、滤镜、广角、WIFI连接等基础功能外,发掘更多的特色功能吸引消费者,迎合未来“数码设备时尚化”的趋势。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始终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热销与地位。

  

  网络与智能系统的发展推动手机与相机的跨界融合

  随着智能手机的技术提升,对低端卡片相机而言,与智能手机之间已经没有了决定性的功能差距,相机制造商都在寻求解决方案改变这一局面。其中与手机进行不同产品的跨界融合,就是部分厂商在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例如三星将旗下GALAXY CAMERA品牌进行延伸,与手机结合推出了Galaxy S4 ZOOM这一融合产品:三星将一颗10倍光学变焦的镜头以及配套的光学模组嵌入了智能手机的机身中,从画质和远景拍摄两方面大幅扩展了手机的摄像功能。作为抛砖引玉的产品,三星非常积极地在探索手机和影像两大领域整合的可能性。不过目前该产品仍然存在体积偏大的缺点,在工业设计上未能达到消费者心理预期。

  索尼在2013年的IFA展上推出的无线镜头QX10和QX100,实际上是另一种将相机和手机进行结合的尝试。QX系列在保留了完整光学模组的基础上,抛弃了液晶屏等部件,大幅缩减机身体积,通过WIFI与智能手机连接,使用专用的APP进行无线操控拍摄。由于光学模组毫无缩水,所以画质表现出色,又不影响手机本身的设计和使用,是将高品质拍摄与移动便携、分享结合在一起的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根据捷孚凯(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无线镜头上市第二个月,就在热销型号销售榜排名前20中出现,侧面反应了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潜在需求和肯定。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兴起,数码电子产品的设计越来越讲究小巧便利,相机以无线镜头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或许也是一种趋势。但目前此类设备尚有耗电大、无线传输不稳定、抓拍反应较慢等缺点。如果厂商今后能改进这些方面的功能表现,相信会有更大的机会。

 
  运动型数码摄像机的诞生及发展前景

  1、“分享”与“体验”,运动型数码摄像机应运而生

  由于受到智能手机及数码相机视频拍摄功能快速提升的影响,民用消费级数码摄像机市场已经进入瓶颈期,市场规模逐年下滑,传统的摄像方式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过去,摄像机的用途更多的是记录生活片段,留住珍贵的回忆,而现在,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以及社交平台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即时的分享。早在2002年,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公司GOPRO成立,第一代使用胶片拍摄的GOPRO原型机诞生了,创意灵感来自创始人冲浪伙伴们的需求——希望有一种可以佩戴在手腕上的防水摄影设备,将自己乘风破浪的刺激体验分享给那些永远不会有这种经历的人。虽然第一代原型机并非数字相机产品,但是已经可以进入部分极限运动中进行拍摄。直到2006年GOPRO推出了数码摄像机Digital Hero,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2010年初问世的,可以采用广角镜头拍摄1080P高清视频的HD Hero(一代产品)进入高清时代,其多年来一直在酝酿的极限运动摄录的概念也开始被人们接收。而GOPRO所代表的运动型摄像机真正的爆发来自于国外视频网站※※※※※※※的兴起。2007年后,随着Google收购※※※※※※※,像※※※※※※※和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逐渐打入主流市场,在各大社交网络上数以百万计的照片和视频都会在标签上打上GOPRO,为GOPRO提供了很好的营销平台。随着GOPRO为运动型摄像机打响名声之后,Sony、Contour等厂商也迅速跟进,推出自己品牌的同类型产品,运动型数码摄像机在全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运动型摄像机受到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外形更加小巧便携。目前市场上的运动型摄像机通常只有一个火柴盒的大小,机身重量不到200g,相较于传统摄像机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更方便携带,但是小巧便携并不意味着画质的下降,大多数设备都可以拍摄1080P高清视频,有的机型甚至可以拍摄4K的视频,新一代产品都配备了WIFI功能,便于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传输,可以及时分享。

  其二,运动型摄像机是采用“第一视角影像”拍摄。所谓“第一视角影像”是指从与用户视线相同的角度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在运动中,就是能追随运动者,体验到正在运动的用户所看到的影像。这种视角随着机器固定的位置不同,可以随意的改变,运动摄像机突破了“摄像机要拿在手中拍摄”这一固有概念,实现了“装在人身上或物体上拍摄”的全新体验。目前几乎所有的运动型摄像机都推出了专业的配件,并且可以防水、防尘,在很多普通摄像机无法承受的极端环境中工作,这也使机器的实用性大大提升。

  其三,可以解放双手。常规视频的拍摄,不论是用手机或是用专门的摄像机,一定要用手来握住设备拍摄,即使使用支架固定,视角也很难随意转换,而运动型摄像机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解放了拍照者的双手,即使在高速运动下,也能实现成像质量高、连拍和定时自拍等功能,极大地迎合了自拍爱好者的心理,增添了很多乐趣。

  2、运动型数码摄像机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在国外,以GOPRO为代表的运动型摄像机市场已经成长起来,但是在中国,这个市场还刚刚开始起步。最早在中国市场推出运动型摄像机的是国产厂商AEE,由于GOPRO直到今天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消费者在正规渠道能接触到的运动型摄像机产品仅此一家。但是那时,运动型数码摄像机仅限于极限运动或者飞机航拍,受众群较小,很难推广普及。2012年底,索尼推出第一款旗下的运动型数码摄像机AS15,由于索尼在数码摄像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市场迅速进入AEE与索尼形成二分天下的局面。2013年开始,“可穿戴设备”概念开始流行,而运动型数码摄像机外形都比较小巧,可通过标准配件将机器固定在手腕、竞赛头盔、冲浪板、自行车车把上,随着“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火热,运动型数码摄像机也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视野。根据捷孚凯(GfK中国)全国零售推算数据显示:2013年运动型数码摄像机零售量同比增长307%,销售规模占到整体摄像机市场份额的5%。目前,中国市场上可选择的运动型数码摄像机型号已经超过20个,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正在进入这一领域,曾经最大的影像产品厂商柯达在2013年底也发布了它的四防运动型数码摄像机Pixpro SP1,目前已经上市发售,而国外厂商ION、宝丽来也进入中国开始在在线市场布局,再加上TCL、乐彩等国产厂商的加入,运动型数码摄像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真正认识到这一类产品的价值。

  

  3、运动型数码摄像机的未来


如果说那些大块头、高质量的广播级、专业级摄像机是长枪大炮的话,那么体积不足巴掌大小、可以随意佩戴的运动型数码摄像机就像是一把利剑,在极限运动中,一些专业的数码摄像机甚至不能与它抗衡,它所带来的是极致的体验。目前,运动型摄像机仍然以极限运动爱好者为主,在中国,以滑板、轮滑、小轮车为代表的极限运动已经相当普及,冲浪、滑雪、极限自行车及跳伞等极限项目也开始成为年轻人追求刺激的新兴娱乐项目,相信以拍摄高清动态画面为目的的运动型摄像机在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此外,不仅仅是极限运动,运动型摄像机也可以走入家庭、来到户外,甚至应用于更专业的电视节目制作。运动型摄像机已经不仅能拍摄1080P高清视频,可以拍摄4K视频的机型已经出现,而且延时拍摄、WIFI控制、三防等特性也使得运动型摄像机的拍摄更加有趣与实用。预计到2014年,运动型数码摄像机将继续保持10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摄像机市场中的比重会快速攀升。

  尽管整体影像行业面临不少负面环境的影响,但从这些亮点产品中,我们依然看到行业发展的希望。除专业领域外,不少厂商也在积极探索入门级市场的可能性,试图通过与其他行业和热点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需求点,重新点燃影像行业的活力。我们相信在光学技术的加持下,影像行业整体的地位是不会轻易动摇的,而民用消费级市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蛰伏转型后,会逐渐回归理性。加上新的产品理念的出现,未来影像行业会有更值得期待的表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