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美能达X档案之MINOLTA X-700系列

美能达X档案之MINOLTA X-700系列

色影无忌
photoman
黑眼圈
2015-03-06

 


MINOLTA X-600相机

 

  X-600 (上)

 

  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相机厂家就开始了AF(Auto Focus,自动对焦英文缩写)研究,日本光学(NIPPON Kogaku,尼康前身)更是早在1971年就开始为NIKON F2研究设计AF NIKKOR镜头,只是那一时期的自动对焦技术尚处于尝试和初探阶段,完全不具备实用性。1970年代末期,小西六的KONICA C35AF相机上市销售,这台使用Honeywell(霍尼韦尔,美国著名高技术公司)焦点检测技术的旁轴傻瓜相机是全世界第一台自动对焦照相机,而第一台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则是美国宝丽来1978年出品的Polaroid SX-70 Sonar OneSetp,这是一台装载有超声波声呐的照相机,依靠回声定位原理实现自动对焦,这台宝丽来著名的波拉机在文艺青年中享有崇高的声望,甚至流行到最近两年波拉片已难以买到,各类文艺网站上都可看到文艺青年对此的唏嘘和吐槽。

 

  1980年代初期曾经短暂出现过提供135单反相机使用的独立式自动对焦镜头,CANON、CHINON(企侬)、甚至Vivitar都曾经出售过这样的产品,这些镜头与机身是完全独立的个体,镜头与机身之间没有信息传递,检测焦点、对焦过程、镜头驱动、合焦提示都由镜头独立完成,当然电池也安装在镜头内。这些AF镜头的对焦方式有的是主动红外线对焦,有的采用被动反差对比式测焦,它们不但价格昂贵,其AF性能也相对孱弱,对焦过程缓慢、灵敏度不高,要命的是都非常笨重,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几乎没有实用价值。1981年是自动对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中不但出现了独立式自动对焦镜头,旭光学更是在年底首先发售了历史上第一台镜身一体TTL测焦方式(使用透过镜头的光线检测焦点)的35mm AF单反相机PENTAX ME-F以及配套的PENTAX AF 35-70mm F2.8镜头,这台相机的对焦检测部分被放置在机身内,而驱动对焦的马达及其供电电池则安装在镜头上,机身与镜头之间使用电子触点进行信息传递,这台旭光学的自动对焦相机是当代所有AF单反相机的共同祖先。

 

  面对技术潮流和发展趋势,美能达当然不会闲着,同一时期美能达也在开发自动对焦技术,不过美能达没有像旭光学那样急于推出AF单反机,而是默默继续进行自动对焦技术研发。在美能达看来PENTAX ME-F并不是一部完善的相机,由于电子技术的限制导致的镜头体积和重量庞大并且对焦速度相对缓慢,在这些矛盾都无法得到完美解决的基础上贸然出击AF相机很难取得成功,但是美能达已经掌握的焦点检测技术倒是可以应用于市场检验并提供消费者测试,于是在昭和58年4月,与X-500同步在日本上市了一款带有焦点检测或者叫作辅助对焦功能的135单反相机—MINOLTA X-600。

 

  从型号上看,X-600仍然归属于X-700系列,但是X-600却拥有全新的外观设计,从外形上看跟以往任何一台X或XG系列相机都不相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X-600采用隐藏式快门速度盘。以往的美能达X或XG相机都采用大型快门速度拨盘,并在拨盘中央设置触摸感应式快门钮,拨盘整体位于右侧机顶前后之间比较居中的位置,而X-600则将拨盘整体缩小并前移到机身前部边缘,体积和厚度都大幅缩小,成为方便右手食指拨动的小型拨轮,虽然感应式快门钮仍然位于拨盘中央,但是实际位置也跟随拨盘前移到机顶前部边缘,这样一来不管是速度拨盘还是快门钮手感都更加自然舒适,更符合人体工学要求。实际操作中可双向拨动360度旋转的速度拨轮手感非常轻松,设置快门速度以及曝光模式都相当灵便。并且,拨轮动作会带动另一个带有各档快门数字的小型转盘转动,提示拍摄者实际的快门速度选择。由于采用隐藏式设计,X-600顶盖将这两个转盘都掩藏在机身内部,只以透明小窗的方式显示手动选择的快门速度和曝光模式,手动曝光显示B、1—1/1000秒,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模式则显示英文AUTO字样。X-600的外观设计相当新潮,视觉感受更加简洁直观,并且采用了较多人体工学应用,比如机身前后都有符合手形的前后手柄,快门钮附近还专门设有食指休息区,不需要启动快门时食指可以放置在这个区域,避免其它X相机只能将手指长时间按压在感应式快门钮上,由此造成过度消耗相机电力的情况。

 

Minolta(34)
X-300(1)
X-500(1)
X-600(1)
X-700(2)
美能达(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