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拥有的第一台相机是在大学上摄影课时买的一台二手cosina的手动单反,记得是在王府井一个典当店买的,带一个标头,花了400大刀。在摄影课上,用这个相机拍了不少黑白片,即有乐凯的普通黑白卷,也有自己买的盘片缠的卷,当时主要拍了一些人像,还下了一次农村。再后来,这台机器的主要任务就是拍纪念照了,持续用了两三年,测光的电路坏了,就收起来再也没用。在以后的将近10年间,一直用LD的理光R8,和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还是拍纪念照。
上大学的时候经济很拮据,按快门都很小心,所以没留下太多的片子。后来搬家的时候,收拾出来看了一看,长虫的长虫,发霉的发霉,基本也没办法看了。那时候的得意之作,当时放大了几张,收拾的时候拣出来看了看,实在是寒碜;真可以说是小屁孩没啥审美,怎么会那么看问题,看来时间和阅历是审美提高不可逾越的过程,一口想吃个胖子是没啥可能性的。
再后来的转折,发生在02年,十一长假,和两个要好的朋友溜了趟山西,主要是看了一些古建筑和民间老建筑,头一次接触和使用了数码相机nikon的cp995。立等可见的拍摄效果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不用顾忌胶卷随便按快门也确实是爽,这一趟拍了几千张照片。后来发生的事情前面也提到了,我于2004年7月买了自己的第二台相机nikon cp5700。
这台5700是我摄影爱好的真正起点,全面的功能和500万像素的幅面让我体会到了摄影的方方面面,曾经梦想过的微距、变焦、自带闪光,新鲜的光圈优先、速度优先、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白平衡设定、可变iso、大变焦,除了没有移轴,涵盖和超越了我头脑中可怜的几乎所有和摄影器材相关的摄影知识。我用这台机器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中,拍摄了超过两万张照片(其实也没这么夸张,仅是统计快门按下的次数),用途涵盖了摄影爱好、资料收集、纪念照拍摄、单位事件记录、朋友娱乐记录等。5700的全面性能几乎可以覆盖我所有的使用方向,我为这部机器得意了好一阵子。
随着使用的深入,我拍摄的题材方向性越来越强,后期也越来越熟练。5700逐渐暴露出它的致命弱点,最大的问题一是大家都清楚的快门时滞,二是图象质量。
其实EVF这个取景方式的优点还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就是所见即所得,半按快门后,暴光控制结果是清楚地显示出来的,有利于我这样的初学者去把握画面。另一方面,电子取景可以方便地做成旋转机身或者旋转LCD;这非常有利于抓拍偷拍(对于现在来说,我所希望拥有的下一台DC就是有着类似于cp995或者cp4500那样的隐蔽镜头、旋转机身,大于500万像素,有28广角,三倍变焦,对焦再快一些的这样一台随身抓拍机器,图象质量达到5700这个水准就完全可以接受了)。但电子取景带来的时滞在让我拍一些动的人物和场景的时候感觉非常不爽,使我丧失掉了很多优秀瞬间。
我个人偏爱暗一些的片子,这样的片子更容易营造气氛,立体和空间感也好,但并不喜欢暗部死黑一片,我需要有变化丰富细腻的中暗部,而数码过于线性的暴光曲线剥夺了这一点。5700在充分暴光的时候,图象质量还是很好的。但我被DC过暴后亮部的惨白吓的过头了,通常拍摄的片子都会欠暴,随着后期的熟练,渐渐发现,欠暴的片子很难做,暗部往上提躁点大的吓人。现在想想,2/3的小ccd,单个像素比APS或者全幅ccd上的像素要小的多,再加上连续感光的噪音,在DC上的ISO200相对于数码单反的ISO200在质量上的虚假成分是很大的,按我自己的经验DC的画面反差比数码单反要大不少,在光比稍微大点儿的环境下,画面就很难做较好的平衡控制了,再在后期里提暗部简直是难上加难。
在使用5700的时候,还感觉到另一个问题。一开始的时候,很贪图长焦,拍多了就发现,长焦的光圈小,加上都是手持,拍清楚的时候实在太少(似乎DC的长焦成像质量也不敢恭维),另外DC的景深很大,长焦拍的东西除非画面主体特别精彩,剩下的都很呆板,这让我在用长焦的时候非常小心,但仍旧出不了什么好片,我终于放弃了对长焦情结的那一点幻想,5700的长焦就这样沦为鸡肋。随着我拍摄的人文题材和场景题材越来越多,忽然发现,35mm的等效焦距似乎有些小(虽然说我自己觉得35mm的视角很像人眼的视角,非常的自然温和,更容易让人进入画面),我很喜欢处理复杂的画面,把更多的内容和关系装进来,以丰富片子的内涵,增加看头。试了试别人的广角镜头,加上套筒、UV和我原来的手柄,5700变的特别复杂,实在是不堪忍受。实际上,我原来为了保护机器、也买了转接套筒、UV、CPL等附件,知识经验是靠钱买来的,套筒有反光,CPL有暗角,最后索性啥也不用了,我完整地交了这笔学费,当初应该买的还是cp5000。
大概在04年2月,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单位的D100,带了一个AF28/2.8的头,断断续续的用这台机器拍了一些片子,单反的反应快速和文件的后期裕度让我体会到新起点的开始。大概是5、6月份,我开始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这台D100,就到五棵松想找个广角,但好的广角实在太贵了,何况机身也不是我自己的,折中了一下,找了一个AIS24/2.8的老镜头,觉得装在D100上换算出来是36mm,大概是够用的(在这之前,抢了同事的一台老FM2,上面带了一只AIS35-135/3.5-4.5带微距的头,就是对焦距离太长了,1.5米,感觉24mm这个头放到FM2上也正好是一只广角,就算替FM2配齐镜头了吧),花了1600大刀请回家,这个镜头的成像比AF28/2.8好很多,但色彩有些偏黄,抗眩光能力也比较糟糕。
这个头装在D100上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基本没用过其他的镜头了。虽然这个头装在D100上没测光没自动对焦,但好在是数码,能看拍摄结果就相当于有测光。我通常是把焦距定在1.5-2米之间,光圈放在8左右,到一个地方就试拍一下,按直方图确定一个基本暴光参数,再按变化做补偿,以求有最快的出手速度。这个方法到现在我都认为是拍摄突发情况的最好办法(毕竟自动对焦不一定跟的上,即使是单反也有按不下快门的时候)。
我用这个头拍摄了我在摄影向表达思想化转换阶段的超过95%的片子,定焦加上这种简单的操控方式让我在拍摄的时候完全不去想技术问题,很直接,很单纯。在这个阶段拍摄的片子,我个人感觉在思想的表达方式上有很多很做作或者很肤浅,但在画面上是单纯和自然的。
04年的年底,单位进了一批装套头的D70,我如愿的成为一个准长期使用者。套头的焦段我很喜欢,在试用后发现在大光圈下,成像问题很多,在大反差下,色散很严重,广角段的变形也很厉害(好在我风景拍的少,不碍事)。初拿到D70,严重的塑料感让我很不塌实,感觉轻了的东西不好端稳;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感觉渐渐没了(反正再也没用过D100),更多地体会到D70相对于D100的优点,白平衡更准确、测光也更准确。
原帖链接:老农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