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评测 > 轻松旅拍好搭档 松下S PRO 16-35mm F4试用评测

轻松旅拍好搭档 松下S PRO 16-35mm F4试用评测

色影无忌
梁爽
梁爽
2019-11-19

   松下全画幅系统在2018年Photokina 上公布后,终于在今年2月正式发布了LUMIX S1/S1R,这标志着松下L卡口系统开始组建。既然是可换镜系统,镜头群的完善自然是重中之重。除了和两款机身同期发布的三款镜头,松下还公布了镜头线路图。进入11月松下完成了线路图上的任务,正式发布LUMIX S PRO 70-200mm F2.8 O.I.S. 和LUMIX S PRO 16-35mm F4两款L卡口镜头,本文主角为松下首支全画幅超广变LUMIX S PRO 16-35mm F4。

  LUMIX S PRO 16-35mm F4是松下L卡口“小三元”最后一员,它与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 、LUMIX S PRO 70-200mm F4 O.I.S. 可以完整覆盖16-200mm常用焦段。“16-35mm F4”这一规格本身具备“多功能性能”,各大厂商都推出过该规格镜头,单反镜头中有佳能EF 16-35mm f/4L IS USM、尼康AF-S 16-35mm f/4G ED VR,无反镜头中则有索尼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那么LUMIX S PRO 16-35mm F4又有什么亮点?下面笔者将其与索尼FE 16-35mm F4 ZA OSS进行对比:

规格对比(点击查看大图)

镜头结构

  从规格对比来看,松下这款镜头镜片数与索尼相当,均为12片,由于S系列机身拥有不错的五轴防抖性能,松下并未给这款超广角镜头内置 O.I.S。该镜头9组12片光学设计中使用3片非球面镜片抑制球面像差,最佳配置了1片ED(低色散)镜片补正色差。此外,还有1片UHR(超高折射率)镜片改善画面边缘性能。与索尼相比,松下LUMIX S PRO 16-35mm F4最近对焦距离稍近,放大倍率也更大一些。配置上松下的定位要更高一些,光圈叶片数达到9片、滤镜口径达到77mm,虽然镜头尺寸比索尼略大,但松下在减重上下了不少功夫,镜头重量反倒比索尼轻,可以说是同规格中最轻的一款。

  在实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纸面实力,笔者对比了松下LUMIX S PRO 16-35mm F4、索尼FE 16-35mm F4 ZA OSS两款镜头官方MTF曲线:

  由于索尼这款采用10线/毫米、20线/毫米、40线/毫米空间频率,而松下是10线/毫米、30线/毫米,两者对比仅作为参考,考虑到索尼30线/毫米在20线/毫米、40线/毫米之间,两者MTF在16mm端表现相近,而在35mm端索尼中心更为出色,但下滑趋势更为明显,边缘表现松下更有优势。至于实拍表现如何,我们后文会进行实拍测试。


外观及细节

 

  设计上LUMIX S PRO 16-35mm F4与此前发布的LUMIX S PRO 24-70mm F2.8非常类似,松下力求“S PRO”系列镜头统一风格。镜身采用与S系列机身相同的黑色表面涂层处理,镜身前部为对焦环中后部为变焦环,中部则有环状装饰标有镜头型号。LUMIX S PRO 16-35mm F4是目前松下最小巧的L卡口镜头,在粗细相近的情况下它比LUMIX S PRO 50mm F1.4还短不少。

镀膜

  LUMIX S PRO 16-35mm F4前组镜片凸出并不明显,可直接安装滤镜。这让用户通过使用不同滤镜(如偏振滤镜和中性密度滤镜)享受更加丰富的拍摄体验。而且,滤镜直接安装后,前部镜片还能同时受到滤镜和镜头遮光罩的双重保护。

 

16mm端与35mm端

  LUMIX S PRO 16-35mm F4前端为对焦环后端为变焦环,对于一款AF镜头来说显然变焦环更为常用,所以变焦环更为宽大,但由于设计在中后部,用户即使遮光罩反扣也不会影响转动操作。在变焦过程中,这款镜头16mm端内镜筒伸出最长,35mm端则几乎在最短位置。该镜头对焦环阻尼比较适中,而变焦环则显得有些生涩。

  需要注意的是这款镜头和其他“S PRO”系列镜头一样,搭载了AF/MF切换机构,用户只需推拉镜头前侧的对焦环,就可在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之间进行切换。手动对焦时,镜筒会露出对焦距离尺,方便手动操作。该设计笔者在奥林巴斯高端镜头上也有见过,对于常用MF的用户来说,如此切换比独立开关更加直接。

  LUMIX S PRO 16-35mm F4由于对焦环本身具备切换MF功能,又未内置防抖,这使得镜身上不需要任何开关。对焦方面,该镜头采用高功率双磁铁线性电机,传感器驱动速度最大可达480fps,可满足快速精准的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

卡口 ,产地中国

  镜头卡口部分,标准化的L卡口信息触点确保镜头的电子讯号与相机之间能够无障碍通信,同时该技术还提供包括镜头后续固件更新以及其他开拓镜头潜能的设定。L卡口选用51.6mm直径,不仅适用于全画幅相机,也适用于带APS-C传感器的相机。法兰距仅20mm的设计,使镜头与传感器之间距离非常短,利于开发结构更紧凑的广角镜头。

成像测试:

  下面我们看一下LUMIX S PRO 16-35mm F4的光学素质:笔者测试使用松下LUMIX S1R作为机身。拍摄使用RAW+JPG、AWB设置、ISO 100。

一,镜头锐度

 

 16mm中心和边缘锐度截取位置(无限远)
左:中心 右:边缘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22(点击查看大图)

   这款镜头16mm在F4全开光圈下中心锐度出色,而画面边缘的清晰度明显要差一些了,画面显得松散;F5.6-F8之间中心依然保持着出色的解析力,边缘画面有一定改善,画面不那么松散,清晰度进一步提升;当光圈收到F11时,这款锐度开始出现轻微下降;F16-F22时,该镜头受到衍射影响锐度进一步下降,F22时画面已经比较糊了,笔者并不推荐使用这档光圈进行拍摄。 

 

 35mm中心和边缘锐度截取位置(无限远)

左:中心 右:边缘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22(点击查看大图)

  35mm端在全开光圈下,这款镜头中心锐度非常不错,而边缘表现要软一些(参看建筑墙面细节);在F5.6-F8.0两档光圈上中心依旧出色,边缘锐度稍有改善,但提升并不明显;F11-F16时,这款锐度逐渐转差;F22时整个画面都比较肉了。

 

二.畸变及暗角


1.畸变

  畸变是五种基本像差之一,不影响镜头成像精细度。在摄影中,一般广角镜头容易产生桶形畸变。长焦镜头容易产生枕形畸变。畸变与物像点离光轴的垂直高度的立方成正比,因此,物像四角的畸变比物像的四边的畸变程度大。我们本次测试的镜头焦距为16-35mm,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端易出现桶形畸变。

16mm畸变控制(点击查看大图)

35mm畸变控制(点击查看大图)

  从实拍来看,这款镜头16mm端存在一定的桶型畸变,变形程度并严重,而35mm端表现存在较轻的桶型畸变。

2.暗角

  “失光”俗称是暗角,指对着亮度均匀景物,画面四角有变暗的现象,暗角对于任何镜头都不可避免。一般来说前组镜采用了大口径镜片,确保充足进光量,可以起到减轻作用。

左:16mm 右:35mm

 

F4.0暗角控制(点击查看大图)

 

F4.5暗角控制(点击查看大图)

 

F5.0暗角控制(点击查看大图)

 

F5.6暗角控制(点击查看大图)

  暗角方面,这款镜头16mm端F4下存在比较明显的暗角,光圈收缩会明显减轻,但在F5.6下暗角已经非常轻微;35mm全开下有轻微暗角,光圈收到F5.0已经明显减轻可以忽略。

三.紫边表现

16mm F4/F4.5/F5.0/F5.6紫边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35mm F4/F4.5/F5.0/F5.6紫边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大光比逆光下,我们拍摄窗帘缝隙。从图中可以看到16mm端F4.0下存在明显紫边,光圈收缩紫边虽然稍有减轻,但不能完全消除,F5.6时仍有轻微紫边;再看35mm端情况与16mm端类似,F4全开下存在可见紫边,程度上比16mm端轻,收缩光圈紫边不会明显消退。总的来说,松下配备这1片ED镜片能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仍未能解决倍率色差。


四.焦外效果

16mm 虚化效果

16mm 虚化效果局部(点击查看大图)

35mm 虚化效果

35mm 虚化效果局部(点击查看大图)

  笔者用LUMIX S PRO 16-35mm F4拍摄篮球场铁网。全开F4.0光圈下,我们来观察远端树木虚化效果,从实拍来看16mm端由于焦距广和光圈小,虚化程度非常有限,焦外光斑较小,好在9叶片光圈设计,光斑比较圆,相对柔和。而35mm由于焦距更长一些,虚化程度有一定增强,散景比较柔和。


五.星芒

  星芒效果,属于光线绕射的特殊现象,一般导因于镜头光圈缩的太小。星芒的形状对称与否,完全取决于镜头的光圈叶片形状,而芒数的多寡则取决于叶片的片数。奇数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是叶片数的两倍,也就是说光芒会向两个方向延伸,而偶数光圈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和叶片数相等,有一个方向延伸的光芒和相对的重合了。

星芒测试截取位置

星芒效果

  我们用LUMIX S PRO 16-35mm F4设F11光圈拍摄室内灯光,可以看到这款镜头的18条星芒中心细边缘扩展。从形态来看并不算理想。一般来说用户更喜欢中心粗边缘细,针状放射的形态。


六.抗眩光表现

16mm F4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6mm 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35mm F4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35mm 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我们使用16mm端和35mm端分别拍摄楼边的阳光,光圈分别设为F4和F8。从实拍来看16mm端无论全开还是F8均未出现明显眩光和鬼影;35mm端表现同样出色,全开和F8均未出现眩光和鬼影。虽然松下并未宣传这款镜头采用什么镀膜,从实拍来看其抗眩光效果还是不错的。


试用总结

 

  从前文的测试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松下LUMIX S PRO 16-35mm F4出色的中心锐度、较好的畸变控制,抗眩光也有比较好的表现,只是星芒形态不够理想。虽然恒定F4变焦镜头通常会被归为“小三元”,但我们可以看到松下LUMIX S 24-105mm F4 MACRO O.I.S. 并非PRO级,本文中LUMIX S PRO 16-35mm F4与先前推出的LUMIX S PRO 70-200mm F4 O.I.S. 均为PRO级,PRO级外观上最大特征就是镜头前端配有AF/MF切换机构,该设计对于用户来说非常方面,可以快读进行MF操作。另外,PRO级镜头采用密封防尘/防溅设计,即使拍摄环境恶劣,甚至是零下10度的低温,也能应对拍摄工作。

  在L卡口松下镜头群中,LUMIX S PRO 16-35mm F4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相比同门“高大威猛”,这款镜头更注重紧凑小巧,这对于风光、建筑等户外拍摄用户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这款镜头与适马14-24mm F2.8 DG DN Art(L口)形成高低搭配,可以满足松下用户对广变的不同需求。考虑到松下LUMIX S系列机身比较沉重,选择这款轻便的广变,显然对于拍摄“减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6-35mm(57)
小三元(10)
广角(300)
松下(15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