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摇滚、爵士古董唱片大盘点

摇滚、爵士古董唱片大盘点

色影无忌
dune2000
Yuri小白
2016-07-01

  这张唱片是Oscar Peterson在MPS下六张专辑黑胶的再版,算是去年爵士唱片复刻里惹人注意的一笔。这套63-68年的录音,其实算是MPS创建人Hans的粉丝行为,他邀请崇拜的乐手到德国,进行家庭式的私人表演,并录制下来,直到68年成立了MPS,才得以唱片形式发行。

 

  我没有买一套黑胶,一是价格不便宜,另外手里已经有了4CD版的全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对Oscar Peterson一直都喜欢不起来。这不代表我就此放弃,看到淘宝上又出现十年前的SACD再版,忍不住又收了三张,只是,听起来,还是路人感依旧。Peterson的琴音滑过我的耳朵,一点印象都没留下。为什么会如此?耿耿于怀的我恐怕为了搞清楚究竟,还会继续买他的唱片吧!

  

 

  唱片市场的萎靡一方面是实体唱片市场的持续萎缩,还有国内文化管控的趋严,一方面却是卖不掉的唱片不断的涌进。没有任何时期,淘宝上洋垃圾的定价会如此的混乱,既有标价比正版还要高的荒唐,也有便宜到匪夷所思的随意(例如11块就买到了全新的James《Laid》双CD再版)。相对而言,这次进入洋垃圾渠道的港版唱片价格没多少机会捡漏,毕竟这些明星人人都识。收了一套达明一派现场、一套黄耀明的精选,想起如今内地与香港关系的蜕变,听起来并不轻松。

  

 

  淘宝洋垃圾里竟然出现原封的Ketil Bjornstad!3CD的套装Rainbow Sessions,又是某JS独家供货,价格自然不便宜,到手得1百出头,只能忍了。这是Ketil在挪威著名的彩虹录音室(是的,ECM、KKV的御用录音室)2004年搬迁的时候,于新旧录音室的三次session。第一张是在旧录音室采用旧的D型斯坦威钢琴,第二张录制于新录音室,依然采用旧的D型斯坦威,第三张在新录音室,不过换成了新买的A型斯坦威。这套录音基本都是小品,因此听起来稍微接近George Winston那样的风格,但是亮点不多,曲子动机发展和结构给人感觉过于统一,听起来变化没那么大,另外左手低音用得太多太重,有些曲子听起来有点烦躁……算是典型的Ketil作品,但纪念的意味还是大于发挥的水准。

  

 

  估计是上游JS开始大量批发之前囤积的澳大利亚货源,最近洋垃圾里的CD价格开始有些回落,蓝光音频慢慢接近50块的价位,用oppo高价蓝光碟机的朋友,是时候下手了!不过新买的碟里,最符合预期的,还是Max Richter,他签到DG旗下后,竟然给人如鱼得水的感觉。

 

  这张from SLEEP是他的超长作品SLEEP的选曲,完整版长达8小时,选曲为1小时,这是他为孩子们做的摇篮曲,也是他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的回应。很棒的创作,非常好听!很喜欢Max Richter在实验性和旋律化上的坚持,也许有些折衷主义,但是他没有妥协。而很多看起来风格更“纯粹”的创作者,实际上恰恰是对其一味强调的风格的妥协,例如完全放弃旋律的噪音即兴。真想问问Manfred Eicher为什么是DG而不是ECM签下了Max Richter?

  

 

  Chet Baker的传记电影《Born To Be Blue》最近有资源流出,可惜下来了才发现DVD转制不说,居然是法语配音,还是老老实实继续等吧,前段时间刚好收了一张Jazz Icons系列DVD的Chet Baker,这个系列的制作态度堪称爵士界的Criterion Collection,资料可靠,文字信息非常丰富,10块钱碰到全新品种,算是捡漏。这个现场在乐视可以在线看,或者也可以下载我压制的视频:http://pan.baidu.com/s/1mhGB1m4,DVD里收录的是Chet间隔15年的两个现场,64年比利时和79年挪威,可见用心。后期的Chet暂且不表,那种颓废气息已经成为一体,门牙掉光,美丽已经与他无关;让人心生感慨的还是年轻的Chet(其实也35了),他放下小号开口唱歌时,缺失的门牙一览无遗,习惯了被包装出来的帅气形象,哪怕对Chet的混乱生活再有耳闻,如此直面他这番光景,心里都会起波澜。

 

  伊恩·霍克演的Chet还算有模有样,但是总觉得差点什么,也许就是那一口太好的牙。

  

 

唱片(4)
摇滚(48)
爵士(2)
黑胶片(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