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摇滚、爵士古董唱片大盘点

摇滚、爵士古董唱片大盘点

色影无忌
dune2000
Yuri小白
2016-07-01

   编者按:

 

   编者我自己是CD爱好者,平日在家收藏了不少经典唱片,这个帖子将我的思绪从从年少时期的打口碟带到价格不菲的蓝光盘,毫无疑问,没有音乐的世界是可怕的,这个帖子列出了行行色色无数经典唱片,从摇滚到民谣到爵士到独立音乐,曾经的唱片市场也曾繁星点点,只可惜在市场化大环境冲击与盗版日益严重下,又有多少人还会掏腰包买唱片听呢,就让我带你们来一一解读这些老唱片背后的故事吧......

 

       论坛里和音乐相关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古典音乐,难以插得上嘴。

 

  我是从洋垃圾打口碟开始真正大量的接触各种音乐,和很多朋友类似,由于渠道的原因成了杂食动物,摇滚、爵士、古典、世界音乐……都在唱片架上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如今已经流行用“在硬盘里”来替代了~深以为单纯的音乐文件无法代表整个唱片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就像拍照,机身镜头的选取、数码胶片的不同、后期的制作、按快门的力度,还有最重要的“我就在那儿!”,这都是最后的照片无法一一呈现的,每天对着差不多的人和物,可拍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开这个帖子一是多个理由按下快门,二是展示下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文化……有点恋物癖的意思咯。

 

  希望走过路过的朋友不吝回帖,分享手中逸盘神片的心得和乐趣!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by sunnycas

 

 

  

  Sonic Youth,北京现场

 

 

  

  重塑雕像的权利,武汉现场

  

 

  carsick cars或者snapline的三分之二

  

 

  Dee Dee Bridgewater by AV75NEW

  

 

 论坛原地址:摇滚、爵士唱片贴图吹牛,欢迎乱入

 

  这张唱片是Oscar Peterson在MPS下六张专辑黑胶的再版,算是去年爵士唱片复刻里惹人注意的一笔。这套63-68年的录音,其实算是MPS创建人Hans的粉丝行为,他邀请崇拜的乐手到德国,进行家庭式的私人表演,并录制下来,直到68年成立了MPS,才得以唱片形式发行。

 

  我没有买一套黑胶,一是价格不便宜,另外手里已经有了4CD版的全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对Oscar Peterson一直都喜欢不起来。这不代表我就此放弃,看到淘宝上又出现十年前的SACD再版,忍不住又收了三张,只是,听起来,还是路人感依旧。Peterson的琴音滑过我的耳朵,一点印象都没留下。为什么会如此?耿耿于怀的我恐怕为了搞清楚究竟,还会继续买他的唱片吧!

  

 

  唱片市场的萎靡一方面是实体唱片市场的持续萎缩,还有国内文化管控的趋严,一方面却是卖不掉的唱片不断的涌进。没有任何时期,淘宝上洋垃圾的定价会如此的混乱,既有标价比正版还要高的荒唐,也有便宜到匪夷所思的随意(例如11块就买到了全新的James《Laid》双CD再版)。相对而言,这次进入洋垃圾渠道的港版唱片价格没多少机会捡漏,毕竟这些明星人人都识。收了一套达明一派现场、一套黄耀明的精选,想起如今内地与香港关系的蜕变,听起来并不轻松。

  

 

  淘宝洋垃圾里竟然出现原封的Ketil Bjornstad!3CD的套装Rainbow Sessions,又是某JS独家供货,价格自然不便宜,到手得1百出头,只能忍了。这是Ketil在挪威著名的彩虹录音室(是的,ECM、KKV的御用录音室)2004年搬迁的时候,于新旧录音室的三次session。第一张是在旧录音室采用旧的D型斯坦威钢琴,第二张录制于新录音室,依然采用旧的D型斯坦威,第三张在新录音室,不过换成了新买的A型斯坦威。这套录音基本都是小品,因此听起来稍微接近George Winston那样的风格,但是亮点不多,曲子动机发展和结构给人感觉过于统一,听起来变化没那么大,另外左手低音用得太多太重,有些曲子听起来有点烦躁……算是典型的Ketil作品,但纪念的意味还是大于发挥的水准。

  

 

  估计是上游JS开始大量批发之前囤积的澳大利亚货源,最近洋垃圾里的CD价格开始有些回落,蓝光音频慢慢接近50块的价位,用oppo高价蓝光碟机的朋友,是时候下手了!不过新买的碟里,最符合预期的,还是Max Richter,他签到DG旗下后,竟然给人如鱼得水的感觉。

 

  这张from SLEEP是他的超长作品SLEEP的选曲,完整版长达8小时,选曲为1小时,这是他为孩子们做的摇篮曲,也是他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的回应。很棒的创作,非常好听!很喜欢Max Richter在实验性和旋律化上的坚持,也许有些折衷主义,但是他没有妥协。而很多看起来风格更“纯粹”的创作者,实际上恰恰是对其一味强调的风格的妥协,例如完全放弃旋律的噪音即兴。真想问问Manfred Eicher为什么是DG而不是ECM签下了Max Richter?

  

 

  Chet Baker的传记电影《Born To Be Blue》最近有资源流出,可惜下来了才发现DVD转制不说,居然是法语配音,还是老老实实继续等吧,前段时间刚好收了一张Jazz Icons系列DVD的Chet Baker,这个系列的制作态度堪称爵士界的Criterion Collection,资料可靠,文字信息非常丰富,10块钱碰到全新品种,算是捡漏。这个现场在乐视可以在线看,或者也可以下载我压制的视频:http://pan.baidu.com/s/1mhGB1m4,DVD里收录的是Chet间隔15年的两个现场,64年比利时和79年挪威,可见用心。后期的Chet暂且不表,那种颓废气息已经成为一体,门牙掉光,美丽已经与他无关;让人心生感慨的还是年轻的Chet(其实也35了),他放下小号开口唱歌时,缺失的门牙一览无遗,习惯了被包装出来的帅气形象,哪怕对Chet的混乱生活再有耳闻,如此直面他这番光景,心里都会起波澜。

 

  伊恩·霍克演的Chet还算有模有样,但是总觉得差点什么,也许就是那一口太好的牙。

  

 

  当下黑胶唱片发行的泡沫化也许是唱片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从来没有如此多崭新的黑胶唱片进入洋垃圾渠道,来到中国,登陆淘宝。虽然淘宝JS还在标高价,相信价格垮下来是迟早的事,当然,碰到喜欢的乐队,还是忍不住。收了一张加拿大后摇天团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新专和一张Nick Cave的现场,比起自己海淘,价格要便宜差不多一半。

 

 

  又收了一张robert rich的CD,这批曾经的New Age名厂Hearts of Space出版的唱片大概是近两年进入洋垃圾渠道,但是相对零散,只在少量JS的店里出现,价格也订得相当随意,可以开到40甚至60,也可能低至10块。也没兴趣去跟踪,不定期搜搜robert rich和steve roach的名字,收了四五张。

 

  相比Steve Roach的冥想氛围,Robert Rich的氛围音乐里采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例如最典型的东方风格的鼓声,这种类型氛围音乐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被称作New World,也许是政治上太不正确,难免被怀疑白人沙文主义,早已退出主流。不过对于Robert Rich而言,似乎不用担心这么多,他首先是一位一流的氛围音乐家,保证了出品的基本质量,太空浮游感强烈,其次他对民族乐器的使用相当节制,基本延续着简约派的风格,非常强调节奏,犹如未来主义的祭典,此外,他没有像很多氛围音乐家那样拒绝旋律,例如新收的这张《Propagation》最后一首《桂林》,他还用古筝独奏了一段,只是我听不出来是不是传统曲目咯……

  

 

  最近这张SACD拼盘在淘宝洋垃圾里属于随时可买状态,只是目前洋垃圾里SACD价格被几个JS牢牢控制,最低也得65,想想现在海淘也麻烦,还是收了一张。全新未拆品相,不过无论是美版还是欧版,都是普通版,不是加了30秒隐藏曲目的特别版。懒得去比较音质,反正这么些年再版都是原制作人录音师John Wood在打理,这张是2004年发行,后面再版的CD、黑胶理论上说应该提高更多。不过说实话,听了手里包括黑胶在内的几个再版,Nick Drake的录音可能本身质量就有限,没有太多提升空间,还是关注音乐本身算鸟。

 

  音乐本身呢,我只想说,这么沉闷的音乐,值得撸一发。吞噬了Nick Drake生命的抑郁,隐在音乐后面,对危险的直觉令人更加期待云开月现,虽然Nick Drake的人生以悲剧结束,我却没听说有谁因为他的音乐而想不开,大众把《Pink Moon》用作高尔夫的广告真是抓住了重点……

  

 

  当年在后朋克名人Barry Adamson的策划下,三个普塞尔音乐学校的女生将中古无伴奏合唱与Mute唱片下的后朋克与工噪之声一起酿制出Miranda Sex Garden这朵异色之花,但是其中最有想法的Katharine Blake显然有颗属于古典的心,在乐队解散后组建了另一支女子无伴奏合唱团体Mediaeval Baebes,去掉了赖以成名的摇滚成分,全心营造中世纪的梦幻。新乐团没有选择Mute,而是转到了主流唱片Virgin,专辑也从摇滚榜换到了古典榜,二鸣惊人,竟然曾拿到英国古典榜头名。当然这些改变也让不少老乐迷难以接受,我有Miranda Sex Garden全部四张专辑,却直到前几天才收入三张Mediaeval Baebes的CD。不得不承认,Katharine Blake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如今听Mediaeval Baebes的音乐,其中的世界观和审美已经自成体系,守着无伴奏合唱的根,无论是espers式的迷幻民谣,还是东方异教风情的吟唱,她们都信手拈来。当初投奔主流的怀抱,从结果上看反而是坚持了自我;如果继续选择鬼魅摇滚仙音,反而是迎合他人,自甘堕落。

 

  真是,时间证明一切。

  

 

  看到Max Richter改编四季的CD+DVD版,价格小贵,还是收了,黑胶买了只听过两次,太不方便,结果平时听的都是网上找的无损……

 

  还是收套CD吧,最近看《一厨一世界(Chef's Table)》,里面用作了配乐,真是完美的搭配啊,“传统而现代”,精神上不谋而合。

  

 

  Bossa Nova音乐的发展里,不可能不提法国导演在巴西拍摄的电影Black Orpheus(黑色奥菲斯),这部1959年金棕榈获奖作品的原声音乐由A.C. Jobim和Luiz Bonfa主理,Joao Gilberto也在里面弹了部分吉他——而正是这三人随后与Stan Getz的系列合作,从流行音乐的角度定义了Bossa Nova。

 

  这部电影原声里产生了三首经典Bossa Nova作品,《Manha de Carnaval(狂欢节的清晨)》《Samba de Orfeu(奥菲斯桑巴)》《O Nosso Amor(我们的爱)》,前段时间买到08年再版的原声唱片,这次再版详细整理了各种原始资料,收录了当年多种录音版本,按照此次的梳理,电影里采用的录音并没有Joao Gilberto参加,他只是可能在此次再版首次发行的两首录音里演奏了吉他,跟89年版的CD比对了下,才注意到老版本最后附加的旋律联奏是巴西吉他手Bola Sete的三重奏66年在法国的现场录音,并非电影原声,因为放在最后,竟然一直都没有听过……

 

  而Bola Sete这个名字跟我很喜欢的美国爵士钢琴手Vince Guaraldi(更多的名气来自他为Charlie Brown系列动画做的配乐)又有关联,这位现在几乎被遗忘的巴西吉他手,在60年代与Vince有过不短时间的合作。在《Vince & Bola》这张再版里,也收录了一版黑色奥菲斯旋律联奏,同样是66年的某现场,不同的是有Vince的钢琴加入变成四重奏。

 

  事实上再往前,Vince Guaraldi三重奏在62年录制了《Jazz Impressions Of Black Orpheus(黑色奥菲斯之爵士印象)》这张经典唱片,开头就是电影里的三首经典。手里的这几张不同时间收入的唱片,于是乎捋出丝丝联系,这也是淘碟的乐趣之一呀,只可惜Vince和Bola的合作没能产生堪比上述经典的原创曲目,一身武功终被埋没于茫茫碟海,仅存《From All Sides》这样的遗珠为少数的耳朵带来些惊喜。

 

  

  Felt是80年代的苏格兰独立乐队,对后来的独立吉他乐队影响甚大。他们的一首All the People I Like Are Those That Are Dead令我印象深刻,听完就划入一定要入手的乐队,只是好多年都没机会。

 

  前几天从淘宝上买了两张,应该是从香港唱片店拿过来的货品。可惜没有最想要的《Forever Breathes the Lonely Word》。

 

  很多人把他们往清新摇滚上靠,我却以为他们不比joy division更阳光,看看这些专辑歌词名,多么的sadcore啊。

 

  

  古典老牌DG这几年面向年轻群体所做的努力真是令人感动,Max Richter、Hauschka、Jonny Greenwood……这些本来在摇滚独立音乐领域为年轻人所知的名字,都因为DG而出现在古典音乐的唱片架上,现在又加上了来自冰岛的女作曲家Anna Thorvaldsdottir。

 

  与前述几位相比Anna更像是DG本来所在圈子的人,她是真正科班出身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但是有趣的是,她这张Aerial听起来反而没有前几位的DG唱片那么“古典”,虽然是古典乐器演奏,但是完全一派drone ambient风光,自然令人往冰岛老乡氛围派后摇大咖sigur ros上联想。

 

  欣赏DG的努力,可是,我还是要吐槽下:真的很讨厌长音啊……

  

 

  今天就分享到此,咱们下期继续

唱片(4)
摇滚(48)
爵士(2)
黑胶片(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