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家庭彩色胶片冲洗的可能性和技巧

家庭彩色胶片冲洗的可能性和技巧

色影无忌
Maxxum
黑眼圈
2016-01-04

  既然自己可以全程控制冲洗胶片,现在开始考虑如何最大限度降低颗粒度。也就是说,在曝光没有任何失误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冲洗环节,使得底片的颗粒度最低。

 

  经常用胶片的人都有这样经历:同样型号的胶片,有时候冲洗的颗粒很细,有时候却很明显。整得你也搞不清楚是曝光问题、底片问题、或着冲洗问题。

 

  在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手工冲洗后,我发现除了温度和显影时间对对底片颗粒的影响之外,显影剂的新鲜程度对颗粒也有影响。多数人会认为新鲜的、或者一次性药液能够保证最好的冲洗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可能不相信:经过多次使用的显影剂有利于降低颗粒度。举个例子:一瓶500cc的显影剂可以冲洗4卷135/36胶片,第一卷的颗粒度最大,第四卷的颗粒度相对最小。你可以继续冲洗第五卷胶片,但由于药液效力下降而需要延长显影时间,从而会造成颗粒度上升,同时还会产生色彩平衡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还不太清楚。手工冲洗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你能逐渐明白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底片效果。

 

  我目前的经验是:新鲜药液、冲洗温度过高、冲洗过程温度不一致、显影时间过长、搅拌过于频繁比较容易造成高颗粒度。

 

  显影剂入罐时温度下降问题,我仍在寻找可靠答案。目前的解决办法有两个:

 

  1)预热显影罐,这个方法不是很有效。

  2)预热显影剂,比如室温下显影罐是15度,把显影剂加热到40.6度,两者混合后的温度正好是37.8度(C41的标准显影温度)。室温发生变化,预热温度也要随之调整。这个方法也不可靠。

 

  总之,我仍在寻找其它更简单可靠的方法。

 

  经过两个星期的实验,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温度设置的方法和结果。下面以E6冲洗工艺为例,显影液在6分钟时间段内规定温度是38℃±0.3。实际的操作方法和测试结果如下:

 

  (室温21℃)

 

  1)预设定PID控制器温度控制点为39.2℃

  2)水槽起始温度20℃左右,所有药液置入水槽中

  3)大约30分钟后温度达到控制点温度(39.2℃)

  4)PID控制器进入锁定状态,温度波动范围±0.4℃

  5)此时测量药瓶内的药液温度是38.6℃

  6)胶片装入显影罐后置入水槽中预热

  7)30分钟后显影罐内温度从室温升高到33.3℃

  8)显影液注入显影罐中,热交换平衡后温度最低点是37.8℃

  9)6分钟后显影罐内液体温度受水槽影响上升到38.2℃

 

  从上述试验结果看显影液温度变化范围是37.8℃~38.2℃,完全符合规定范围。

 

  整个过程也适用于C41冲洗工艺。C41的标准温度比E6低0.2℃,因此只需要对第一步做调整,也就是说把PID控制器的控制点下调0.2℃,设置为39.0℃。其它都保持不变。

 

  这是我目前寻找到的最佳方法。各位帮助看一看,是否有漏洞,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两天我在重点折腾E-6冲洗。下面是几点感受:

 

  1)E-6对温度的要求也很高,但相对于C-41比较宽松些。

  2)E-6分两步显影,第一步显影主要控制反差,第二步显影只影响色彩;相对于C-41比较容易控制。

  3)E-6的冲洗结果可以立刻发现问题,微小的色彩偏差都很容易发现,从而可以立即纠正冲洗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而C-41就很难发现冲洗偏差。

  4)E-6的颗粒度受冲洗过程的影响很小。药液新鲜度和温度等几乎不影响颗粒表现。相反,C-41的颗粒度对冲洗过程非常敏感。

  5)E-6需要7种药液,冲洗时间是40分钟左右,因此需要更大耐性。

 

  总之,由于反转片的直观性,任何细小的冲洗误差都能立即反应出来。负片的很大特点是可以后期校正色彩,因此冲洗不当可以后期补救。但反转片就没有任何后期补救的余地,因此对冲洗的精度要求就更高。

 

冲洗(8)
技巧(270)
胶片(4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