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家庭彩色胶片冲洗的可能性和技巧

家庭彩色胶片冲洗的可能性和技巧

色影无忌
Maxxum
黑眼圈
2016-01-04

  自从10几年前开始玩摄影到现在,从未想到过自己需要冲洗色彩胶片。一直为身边有很多高质量的冲洗服务而感到幸运,一直在享受着专业级别冲洗所带来的优越感。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身边的那些冲洗店已经逐渐消失。一家1986年开张到现在经历了20年的图片社,有一天路过时发现已经变成了美容厅。我亲眼目睹了这家图片社如何改造传统摄影服务项目,在保留胶片服务项目的同时增加各类数码服务项目。但是他们最终没能逃过数码革命的浩劫。

 

  没有了胶片冲洗,相机会变成废铁,冰箱里的胶片眼看着过期报废。难道说胶片冲洗真的会变成传统摄影的终点站?

 

  为了能让保持自己对摄影的兴趣,为了能够继续享受传统摄影的乐趣,现在看来唯一的出路是自己动手冲洗胶片。玩数码的人经常自豪地讲,他们能够从头到尾控制拍片的全部过程。对于胶片摄影,现在看来我自己被迫也做到了“全程控制”。

 

  玩摄影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很多,比如如何曝光控制,如何控制光比,如何构图,如何用影室灯布光,如何运用各类镜头产生具有吸引力的视觉效果,等等。现在我们来把胶片冲洗也当作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胶片冲洗实际上是个机械性和重复性都很强的工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过程,实际上失败的几率几乎是零。比如你已经学会了如何骑自行车,正常情况下你自己是不会摔倒的。

 

  言归正传,自己手工冲洗的三个首要问题:

 

  1)冲洗质量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2)冲洗质量是否能够得到稳定控制?

  3)冲洗成本是否能够低于市面价?

 

  让我们来一起寻找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最终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正在被遗弃的胶片上蕴藏了多少美丽的色彩。你会为自己走完所有的摄影过程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其实胶片的冲洗过程和所需的技能很简单,只要你上过中学的物理试验课和化学实验课,你就应该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后续的讨论将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电子线路制作、化学试剂的调配等操作过程。

 

  今后的讨论大概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准备冲洗所需的硬件设备

  2)任何有关冲洗药液方面的化学操作

  3)具体冲洗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4)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冲洗操作的位置需要选择靠近有水龙头的地方,即可以在厨房里也可以洗手间里。我喜欢在厨房里是因为那里比较宽敞和明亮,而且可以一边冲洗胶片、另一边煮方便面吃。

 

  点击无忌论坛原文《家庭彩色胶片冲洗的可能性和技巧》进行跟帖。

 

#p#

  一、准备胶片冲洗的硬件装置:

 

  说到这里可能你首先联想到的是“胶片冲洗机”。

 

  如果你不打算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线路,你可以购买市面上常见的胶片冲洗机。从经济实用性角度考虑,自己动手可以节省近9成以上的开销。所谓的胶片冲洗机实际上就是一台恒温控制槽和自动搅拌装置,仅次而已。如果你把整个胶片冲洗过程分成10个需要考虑的步骤,那么有了恒温控制器和搅拌装置只是覆盖了10个步骤中的2个步骤。反正在还没看到自己冲洗的结果之前,我不打算先投资几千元买台胶片冲洗机。

 

  只要你了解恒温控制槽的原理,自己搭配一个实际上很简单,控制精度能够轻而易举满足色彩胶片冲洗的要求,甚至超过德国Jobo冲洗机的实际控制能力。

 

  制作恒温控制水槽需要三个部件:

 

  1)温度控制器,英文名称是PID Temperature Controller。这实际上是个负反馈自动控制装置,或者叫PID温度控制器,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工业用控制器。你可以买新的,也可以找工厂淘汰下来的或者积压品。例如去北京西四电器街,估计100元左右就能买个新的。

 

  使用时把控制器设定在某个温度值,控制器根据热敏传感器的输入量控制加热器的开关。温度高于设定点时关断加热器,否则开启加热器。简单讲就是这个原理,但实际上控制器的操作非常复杂,它可以通过内部的积分变量调节输出功率。对于积分函数的几个参数,控制器可以根据实际环境和控制条件自动进行优化。

 

  实际操作时你会观察到,控制器能够把水槽内的温度死咬在设定的温度点上。静止状态时水温的变化范围能够限制在+/-0.2度。下面图示是一种型号的温度控制器。

 

 

  2)热敏探头,英文名称是Thermocouple。工业上这种都东西很讲究,根据应用环境不同有若干种分类。最常见的是K类型(Type K thermocouple)。温度控制器里其中有一个选型就是设置实际连接的探头类型。此外,选择探头时注意选择可以直接放入化学试剂的那种不锈钢探头。

 

 

  3)水下加热器,英文是Submersible Heater,或者Immersion Heater。日常生活中这种东西最常见的用途是鱼缸加热器。多数鱼缸加热器热控装置和加热元件是做成一体化的,不适合于这里的要求。另外有一种加热器,加热元件跟热控装置是通过外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买来后把两者断开,只保留加热元件。根据水槽容量可以选择300瓦到800瓦的加热器,功率越大越好,但注意不要超出温度控制器的最大输出范围。

 

 

#p#

  三个器件找齐后就可以开始把它们组装在一起。每种型号温度控制器都有具体的布线方式,你需要察看产品的用户手册。通常也可以直接参考温度控制器接线板上的布线示意图。因为涉及到220V电源的连接,注意不要造成短路或者事故。如果你对这方面没有把握,找个熟人帮忙,一般30分钟之内就可以搞定。

 

 

  其实组装就是把前面讲的三个东西通过电线连在一起就行了。

 

  第一步是连接热敏探头,注意探头的两根导线有正负性,搞反了温度计的读数会反着走。

 

 

  第二步是连接温度控制器的输入电源线。温度控制器和电加热元件都由220V供电,它两个可以共享地线。

 

 

  最后一步是连接电加热器件的电源。电加热器件的开关是受温度控制器内部继电器控制,因此火线应该走温度控制器的继电器输出端。

 

 

#p#

  水槽这东西身边到处都能找到,日用品商店里有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制品储藏盒。具体尺寸和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C41只需要3个药液,E6需要至少6个药液,后者需要更大容量的水槽。

 

  把电加热棒和热敏滩头分别放进水槽,注入适量的水后就可以开启温度控制器。注意电热棒不能离开水干烧,否则会很危险。

 

 

  一个高精度、高效率的恒温控制平台就完成了。通过这个平台你可以精确控制冲洗温度,此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保证操作的可重复性,成为稳定控制冲洗质量的手段之一。

 

 

  (有了恒温控制器后剩下的东西就更容易找到)

 

  2)高精度温度计。为什么有了温度控制器后还需要专门的温度测量工具?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温度控制器只负责水槽的温度,你需要知道显影罐内的实际温度。这点在后面实际冲洗操作时会有详细解释。另一点是温度控制器的测量误差往往比较大,比如温度控制器的读数是100度时用温度计测量会得到98度,相差2度,这时你需要有校正误差的办法。

 

  关于选择哪种温度计,这里需要重点说明一下,专门给暗房设计的那种水银或者酒精温度计不适合于彩色冲洗,主要问题是由于反应速度太慢,而且精度远远达不到这里的要求。相比之下数字式温度计的反应灵敏度就很高,有的能够达到0.1度显示精度。如果有机会你可以找到化学工业上使用的温度测量计,有些产品是经过国家标准校正。

 

  我用的是一种精度高达0.01度的温度计,任何细微的温度变化都能够及时反应在你眼前。

 

 

#p#

  我买的这支温度计是专门给工业实验室用的工具。当你把手接近探测头时,立即看到显示读数发生变化。这样的温度计已经远远超出普通暗房温度计的测试能够。

 

 

  3)计时用的秒表。我用的是从体育用品店买来的秒表。

 

 

  4)准备的最后一个硬件设备是显影罐。这个东西的选择很多,各有千秋。我用的这个是Paterson的万用型显影罐,最大特点是药液不会泄漏。其它那些上下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显影罐总有泄漏的可能性,会造成恒温水槽的污染。由于恒温水槽内的水将用于冲洗过程中的水洗步骤,一旦造成污染就会严重影响冲洗结果。此外,Paterson显影罐可以同时处理2卷135胶片,调整卷片器宽度后还可以冲洗120胶片。

 

  至此,所有基本冲洗工具就备齐了。而且我们已经解决了手工冲洗彩色胶片的最大障碍:温度控制问题。由于采用工业标准的控制装置,温度控制能力和手段应该不低于专业胶片冲洗设备的性能。

 

 

  接下来讨论的内容是:

 

  〉任何有关冲洗药液方面的化学操作

  〉具体冲洗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p#

  上两张工作图。

 

  两根深入水盆的导线,一个是加热棒,另一个是热敏探头。温度控制器在右边不在画面里。水盆里有6瓶用于E-6的药液。后面的3瓶矿泉水瓶是补充液。红颜色的一次性塑料杯是用于冲洗过程中的水洗器。

 

  (就是如此简单的“玩具”就能冲洗出专业吊挂的反转片。)

 

 

  这张是全景:蓝色塑料盒里是最早介绍的温度控制器。放在盒子里是为了防止淋水。粉红色的盆里是显影罐和零七八碎的东西。笔记本用于记录每次冲洗的温度和时间,更主要的是纪录冲洗量和计算药液的补充量。

 

 

  二、胶片冲洗相关的化学药液

 

  彩色冲洗跟黑白冲洗的最大区别在于彩色冲洗用的药液和程序都是标准化的,而且药液的浓度、对比度都是严格规定,没有丝毫调整的空间。同时也没有任何出错的空间。

 

  关于冲洗药液的问题大概归纳出下面几点:

 

  1)购买冲洗药液

  2)调配冲洗药液

  3)如何保存药液

  4)药液的消耗量

  5)如何补充药液

 

  1)购买冲洗药液

 

  C41和E6都是标准的冲洗试剂,市面上常见的生产厂家是:Kodak,Fuji Hunt和Tenetal。他们之间基本上可以互换。虽然我还没机会测试,但我想他们之间的冲洗结果应该没有明显差别。

 

  有些产品规格和包装是针对自动冲洗机而设计,这类包装的试剂不适合于手工冲洗。目前常见的小规格包装的冲洗药液有:

 

  -- Kodak E6 5公升套药,包括了E6流程的需要的全部药液

  -- Kodak E6 1加仑规格的分装药液,根据实际需要单独购买药液,比如首显、漂白剂等等

  -- Tenetal E6 5公升套药,跟Kodak产品类似

  -- Kodak C41 1加仑规格分装药液,Kodak没有类似E6的套药,因此只能自己购买独立包装的药剂

  -- Tenetal C41 Press Kit,1公升规格的粉状包装的套药,第一次冲洗建议选用这种产品,初始投资最小,即使因操作失误而浪费了也不可惜

 

#p#

  既然自己可以全程控制冲洗胶片,现在开始考虑如何最大限度降低颗粒度。也就是说,在曝光没有任何失误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冲洗环节,使得底片的颗粒度最低。

 

  经常用胶片的人都有这样经历:同样型号的胶片,有时候冲洗的颗粒很细,有时候却很明显。整得你也搞不清楚是曝光问题、底片问题、或着冲洗问题。

 

  在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手工冲洗后,我发现除了温度和显影时间对对底片颗粒的影响之外,显影剂的新鲜程度对颗粒也有影响。多数人会认为新鲜的、或者一次性药液能够保证最好的冲洗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可能不相信:经过多次使用的显影剂有利于降低颗粒度。举个例子:一瓶500cc的显影剂可以冲洗4卷135/36胶片,第一卷的颗粒度最大,第四卷的颗粒度相对最小。你可以继续冲洗第五卷胶片,但由于药液效力下降而需要延长显影时间,从而会造成颗粒度上升,同时还会产生色彩平衡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还不太清楚。手工冲洗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你能逐渐明白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底片效果。

 

  我目前的经验是:新鲜药液、冲洗温度过高、冲洗过程温度不一致、显影时间过长、搅拌过于频繁比较容易造成高颗粒度。

 

  显影剂入罐时温度下降问题,我仍在寻找可靠答案。目前的解决办法有两个:

 

  1)预热显影罐,这个方法不是很有效。

  2)预热显影剂,比如室温下显影罐是15度,把显影剂加热到40.6度,两者混合后的温度正好是37.8度(C41的标准显影温度)。室温发生变化,预热温度也要随之调整。这个方法也不可靠。

 

  总之,我仍在寻找其它更简单可靠的方法。

 

  经过两个星期的实验,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温度设置的方法和结果。下面以E6冲洗工艺为例,显影液在6分钟时间段内规定温度是38℃±0.3。实际的操作方法和测试结果如下:

 

  (室温21℃)

 

  1)预设定PID控制器温度控制点为39.2℃

  2)水槽起始温度20℃左右,所有药液置入水槽中

  3)大约30分钟后温度达到控制点温度(39.2℃)

  4)PID控制器进入锁定状态,温度波动范围±0.4℃

  5)此时测量药瓶内的药液温度是38.6℃

  6)胶片装入显影罐后置入水槽中预热

  7)30分钟后显影罐内温度从室温升高到33.3℃

  8)显影液注入显影罐中,热交换平衡后温度最低点是37.8℃

  9)6分钟后显影罐内液体温度受水槽影响上升到38.2℃

 

  从上述试验结果看显影液温度变化范围是37.8℃~38.2℃,完全符合规定范围。

 

  整个过程也适用于C41冲洗工艺。C41的标准温度比E6低0.2℃,因此只需要对第一步做调整,也就是说把PID控制器的控制点下调0.2℃,设置为39.0℃。其它都保持不变。

 

  这是我目前寻找到的最佳方法。各位帮助看一看,是否有漏洞,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两天我在重点折腾E-6冲洗。下面是几点感受:

 

  1)E-6对温度的要求也很高,但相对于C-41比较宽松些。

  2)E-6分两步显影,第一步显影主要控制反差,第二步显影只影响色彩;相对于C-41比较容易控制。

  3)E-6的冲洗结果可以立刻发现问题,微小的色彩偏差都很容易发现,从而可以立即纠正冲洗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而C-41就很难发现冲洗偏差。

  4)E-6的颗粒度受冲洗过程的影响很小。药液新鲜度和温度等几乎不影响颗粒表现。相反,C-41的颗粒度对冲洗过程非常敏感。

  5)E-6需要7种药液,冲洗时间是40分钟左右,因此需要更大耐性。

 

  总之,由于反转片的直观性,任何细小的冲洗误差都能立即反应出来。负片的很大特点是可以后期校正色彩,因此冲洗不当可以后期补救。但反转片就没有任何后期补救的余地,因此对冲洗的精度要求就更高。

 

#p#

  关于检测冲洗偏色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这样:

 

  1)在标准色温的光源条件下在同一卷胶片上拍摄Kodak色卡

  2)每次冲洗时只剪掉3张未冲洗的底片作为测试条

  3)根据测试条的冲洗结果调整冲洗参数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制定一个测试标准,根据色卡的偏色情况调整冲洗参数。否则,每次拍摄的场景都不一样,色温也是千差万别,就很难找出冲洗的问题所在。

 

  我现在一次拍摄大概10卷不同型号的胶片,都用来当作测试条,把曝光过的胶片保存在冰箱里。每当改变冲洗方法,或者调试了一套新的药液,或者任何冲洗练习,我就剪一段事先曝光好的底片,根据冲洗结果可以立刻找出冲洗的问题。

 

  迫冲、尤其是反转片的迫冲,只有专业冲洗店才能做,而且往往需要多加50%的费用。自己掌握了冲洗方法后,迫冲就变成顺手牵羊的一件事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显影时间增加10%。

 

  400度反转片增感到800度。阴雨天在室内依靠自然光拍摄,胶片的感光度至少需要800度以上,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胶片的感光度。

 

  Minolta a5, AF 100mm/2.8, Fujichrome 400 push @ 800

 

 

  继续在家冲胶卷:

 

  Minolta a5, AF 28-85mm, Fuji 400

 

 

#p#

  现在负片的颗粒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下面这张片子是富士的400度负片,在百货店里买的1块多钱一卷。

 

 

  去年秋天在自家后院里拍的片子,直到现在才冲洗出来。使用Jobo的粉装C-41套药。

 

  Pentax 6x7, 105mm/2.4, Kodak 160vc (柯达专业人像负片)

 

 

  今天下午看到天气放晴,拿出120相机装上一卷过期2年的柯达负片,在社区里随便按了几张:

 

  依然是Kodak套药冲洗。

 

 

#p#

  用手动对焦的中幅相机作抓拍。

 

  仍然是Kodak套药冲洗,柯达120负片:

 

 

  一种能够同时表现“黑”和“白”的超低饱和度负片,Fuji NPS。

 

  柯达C-41套药:

 

 

  柯达金100,一种最普遍流行的胶片,但10年来我第一次使用。

 

  Kodak Gold 100, Kodak C41:

 

 

#p#

  柯达金100:

 

 

  呵呵,在我看来,所有品牌的胶片,只要保管得当、冲洗得当,效果都是“专业”水准。

 

  不太喜欢拍花草鱼虫,这次因为是试片,也跟着搀和一把,仍然是金100:

 

 

  柯达专业负片,柯达套药冲洗:

 

  Kodak Portra 160vc

 

 

#p#

  在家门口拍的测试片。

 

  富士RVP 100F, 柯达E6套药:

 

 

  周末在家当“保姆”,因此拍摄的片子都是跟随孩子的踪迹。

 

  Fuji RVP 100F, Kodak E6 Kit

 

 

  有了这样的色彩,自己冲洗也算没白忙活。

 

  Fuji RVP 100F, Kodak E6 Kit

 

 

#p#

  顺便再来张手工冲洗的反转片:

 

 

  下午拍的片子,等吃过晚后就给冲出来了。

 

  9毛钱一卷的富士彩负,Kodak C41套药。

 

 

#p#

  仍然是9毛钱一卷的富士彩负,Kodak C41:

 

 

  人像片往往比较容易让人察觉色彩是否准确,因为人的视觉对肤色有一种本能的判断力。

 

  手工冲洗胶片是否偏色,包括扫描是否到位,人像片是个“检测器”。

 

 

  周末陪孩子出去玩,只在裤兜里装了一台微型傻瓜相机,边玩边捏了几张片子。

 

  需要感谢负片的感光宽容度,否则无法记录下这类高反差的场景。

 

 

#p#

  黄昏的景色,使用富士800度专业负片:

 

  Olympus μ2 (口袋傻瓜相机), Kodak C41 Kit

 

 

  其实,玩摄影的时间久了后你就会发现:买来上万元钱的长枪短炮去亮骚的同时,你也需要有一台几百元钱的相机、像手机一样可以跟着随身携带。生活中很多值得留念的瞬间,需要你能够随时拿出相机。

 

  我这台Olympus μ2已经跟了我近10年。有几次相机里的一卷胶片一年后才拍完,冲洗后往往发现很多值得保留的片子,看着图片上打印的日期(傻瓜相机直接在底片上打印日期)才回想起拍摄的时间。

 

  Fuji Pro 160c,Kodak C41:

 

 

#p#

  按照达标规格冲洗的胶片,其的色彩从来不会让你失望。

 

  富士反转片,Kodak E6套药:

 

 

  富士专业负片160c,柯达C41套药:

 

 

#p#

  关于药液有效期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仍在使用2月份开装的Kodak套药,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在还剩下1/3,看是否能够挺过这个夏天。

 

  上个星期天的片子,富士反转片:

 

 

  富士专业负片,Kodak C41:

 

 

  关于重复使用显影液的问题,我的经验是:

 

  1)500ml工作液最多可冲4卷36张规格的胶卷;对于24张胶卷可以相应增加卷数,只要冲洗总量最终不超过4x36=144张片幅

  2)第一卷冲洗时间3:15,以后每卷增加5秒。比如:3:20/2rd, 3:25/3rd, 3:30/4th。

  3)只要封闭保管显影液,使用过的显影液可以保留至少一个月

 

  按照上述方法,同样一瓶500ml显影液,前后时间冲洗质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从开帖到现在刚好一年了。回顾首帖里给出的三个指标,现在可以说有了明确的答案:

 

  1)冲洗质量能够达到什么水平?(只要温度控制过关,操作细心,手工冲洗完全能够达到柯达给出的商业标准)

 

  2)冲洗质量是否能够得到稳定控制?(我的手工操作全部在室温下进行,经历的一年四季环境温度变化的考验,冲洗结果没有受到影响)

 

  3)冲洗成本是否能够低于市面价?(就本地价格而言,外面的专业冲洗费用是:$10/反转片,$6/负片;手工冲洗后,成本核算是:$1.5/反转片,$0.8/负片)

 

冲洗(8)
技巧(270)
胶片(4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