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徕卡M8的思考模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徕卡M8的思考模式

色影无忌
贴地逛逛
梁爽
2015-04-07

 

  Leica(恩斯特·徕茨)公司的历史,这个公司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象是美国大片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个英雄一般力挽狂澜。是它引领着世界的摄影史,Leica I 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改变了相机不便于携带的那种尴尬。说到这,不得不说到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Strass)。他曾经是蔡司公司的工程师,著名的镜头制造者,是他创造了莱卡I。当你使用135的胶片时,你必须对巴纳克心存敬意,24mmX36mm的负片,拥有经典2:3比例,根据莱卡公司的记载,当时,巴纳克伸直了他的胳膊,按手掌到臂端的距离截取了一段胶卷,正好是36桢,从此以后这就成了一卷胶卷的固定张数。上世纪中期,随着Leica M3的面世,一个经典的Leica造型一直演变到现在,这款机器,当时被视为摄影人的梦想,被喻为相机中的劳斯莱斯,据说,当时四台Leica M3的价钱,相当于一台保时捷跑车的价钱。历史,我们不必重复太多,关键是它这个品牌,赋予了太多人的期待,成就了很多知名的摄影师(如卡蒂埃-布列松等)。我相信,喜欢这个品牌的人,大多数是对leica的发展和文化有比我更深刻的认知。

 

  选择哪种机器作为开始?对我来说确实让我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M7,几乎实现了全电子化,选择它,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便利和效率;M6,带中央测光,一次性过片的拨片,及上片时只要挂上齿轮就可以合起盖子的模式,让人心动不已(市场价大约在7k-20k都有);M5,一个变异的产品,它在leica的历史上只是出现过一小段时间,产量也不高,机身比普通的leica机身都要大,但是实际上也有很多它的粉丝;M4,承载着M3的经典,后来的M6也延续了它的成功之处,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缺点是不具备测光功能;M2,一个M3的简化版,它是在M3出来之后的产品,当时为了照顾摄影爱好者的经济条件,出来的一款较便宜的机器,但是却比M3多了35mm镜头的取景线框,尽管是简化版,现实中仍然不少粉丝。现在说到重点:M3,leica的标志性产品,投产于1954年,往往出来任何一款型号,都会先把它拿来跟这款M3的进行比较,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可以说它是胶片相机时光标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零点。它也成为了日本厂商模仿的对象,如日本巧思工厂,一直在追赶,却从未被超越。M3从它的编号看有两种设计,最初的设计是卷片轴按两次拨动,每次拨动为90度角,其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消除拨片后给胶卷带来的静电,缺点就是双拨会慢大概半秒,对于抓拍的摄影师来说是个缺陷。但是确实增加了把玩的乐趣,那过片的感觉和M6完全不同,谁玩谁知道。后期的M3,全部改为了一次性过片,目的也显而易见,方便过片。再有一个就是它明亮的50mm取景框,据资料记载,这是一个从没被超越的设计(包括后期的leica MP),用料十足。

 

摄友们的作品(胶片) 

 

凌鹰

凌鹰

凌鹰

M8(24)
人文(440)
徕卡(1119)
胶片(402)
街拍(2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