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老镜头的故事,老镜头讲故事

老镜头的故事,老镜头讲故事

色影无忌
9th
黑眼圈
2015-01-20

  自从去年入手5N以来,被手动老镜的光影表现以及把玩乐趣所吸引,前后经手了若干不同时期不同厂家不同特点的各色镜头。由于摄影水平有限,并没出多少好片子,却对老镜头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这些大多比自己还老的时光画笔,曾是不同时代的设计师们各尽所能的倾心力作,曾是各自的生产商争夺市场的重要武器,也曾为它们的使用者纪录下许许多多的精彩瞬间,后来却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变革,一度被遗忘在储藏间积累灰尘……感叹于它们历经了几十年时光荏苒流传至今,特把自己所学所知记录下来与同好分享。不确切之处希望个中的前辈能人们不吝赐教。同时也欢迎“器材无用论”,“无图无真相论”者在嗤之以鼻,板砖棍棒之余贴图互勉。

 

  许多经典的镜头背后往往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而每一颗镜头本身又是拍摄者用来讲故事的工具,于是便产生了“老镜头的故事”和“老镜头讲故事”这样的想法。不过在讨论每颗镜头个体之前,想先回顾一下镜头发展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些镜头在设计和制造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相应的条件限制。我斗胆把二战后手动镜头(限于135画幅)的发展划分成几个时代,每个阶段分别粗略对应到1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当然,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断代划分难免过于笼统,甚至牵强不通,更何况自己接触过的镜头仅是繁多产品中的九牛一毛,因此其中肯定有很多臆断的成分。个人意见,仅作参考吧。

 

  50年代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关键词:创新

 

  经历了二战的硝烟和东西德的分裂,德国传统的相机和光学产业在战后开始逐步复苏。

 

  1949年,东德的Contax S和Praktica FX拉开了M42的序幕,与Ihagee生产的Exakta一起,开启了一段近10年的分治单反天下的历史(严格地说是焦平面快门单反,不过西德的Contaflex,Retina等镜间快门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相对有限,未成大器)。为这两种卡口设计和生产配套镜头的产商有Carl Zeiss Jena, Schneider, Rodenstock, Kilfitt, Steinheil, Meyer, Enna, Schacht, Angenieux等等,这几乎囊括了在当时最优秀的光学品牌。

 

  在此期间,还诞生了许多开创性的镜头设计,比如第一只用在35mm画幅的反望远(Retrofocus)镜头Angenieux 35 F2.5 Type R1(1950),第一只微距镜头Kilfitt 40 F3.5 Makro(1955),和第一只变焦镜头Zoomar 36-80 F2.8(1959)。而其他相对发展成熟而且简易实用的设计,比如Cooke Triplet, Tessar, Double-Gauss等结构,更是以不同的变化形式被广泛应用。

 

  旁轴领域,徕卡推出了M3,新的卡口内径更大,为更优秀的镜头设计铺平了道路,Summicron, Summilux等名号相继问世。西蔡继承了战前的Contax系列旁轴相机,进一步加入了Planar,Biogon等一些新的镜头设计。Voigtlander为Prominent至尊系列相机配套生产的Ultron, Nokton都是一代经典。

 

  与此同时,日本光学也开始起步,大部分厂家主要以复制Leica螺口,Contax等旁轴相机系统为主。而前苏联更是依靠二战后从德国运回来的战利品沿用Zeiss, Leica经典的设计,开始大张旗鼓的制造各种相机和镜头。

 

  总之各种产品可谓遍地开花,一片繁荣。不过,这一阶段仍然属于135画幅发展早期,可供选择的光学玻璃有限,镀膜技术也以单层为主,因此镜头设计相对受限。另外,在50年代末自动光圈被广泛使用之前,镜头的机械结构比较简单,加工宽容度相对较大,镜头的光学部分占据了设计的主要精力和制作的主要成本。所以,这时的镜头基本以玻璃取胜,靠优质的玻璃来获取理想的成像效果,其中稀土玻璃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般来说,这些镜头耐用性稍差,尤其东德和苏俄的镜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较多使用铝制镜头桶,经过多年的磨损和岁月的侵蚀,到现在基本都外观欠佳,对焦也常常不顺或不匀。而且由于年代久远,镜片刮花起雾等现象比较多见,选择时要加倍小心谨慎。

 

  代表作:

  Zeiss大小B,Steinheil白银Q系,Leica Summicron, Voigtlander Nokton, Septon

 

  原帖链接:老镜头的故事*老镜头讲故事

 

老镜头(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