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解密三维空间高表现力 尼康AF-S105/1.4E开发访谈

解密三维空间高表现力 尼康AF-S105/1.4E开发访谈

色影无忌
尼康
梁爽
2017-08-09

 MTF规格与三维空间成像的博弈

三维空间表现力随着光圈而改变

 


――这款镜头在拍摄无限远时,从最大光圈开始便能锐利成像,缩小光圈的话MTF曲线会有所改善吗?


山下:光圈缩小至F2时MTF曲线会大幅改善。


佐藤:
缩小光圈MTF曲线会改善,比起这个更希望大家能注意到缩小光圈带来的景深和三维空间上虚化效果的变化,找到自己所需的光圈。


――光圈不仅能左右虚化的大小,也能改变三维空间表现力和虚化效果吗?


佐藤:是的,会随着光圈改变而不断变化。


――这听起来很有趣。


佐藤:不是说因为是大光圈镜头所以就必须用最大光圈拍摄,根据情况,有的人可能喜欢F1.8的成像效果,有的人可能喜欢F2的。


佐藤:AF-S 尼克尔 58mm f/1.4G光圈变化带来的成像变化比这款镜头更大,有用户反馈比起最大光圈更喜欢F2左右的成像效果,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设置反而是理想的状态,希望用户们能找到符合自己拍摄意图的光圈。


山下: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找到符合意图的光圈和拍摄距离,这是一款能让人从不断的摸索中体会乐趣的镜头。


――MTF图中的30线/毫米的曲线,从中央到边缘的中间段比中央高,这是为什么?


山下:也可以再提高中央部的MTF,但前面说过将二维空间成像性能的余力分配到了三维空间的成像上了,所以就特意降低了中央部分的曲线。再加上考虑到人像摄影,想尽可能使中央部与周边部的成像均衡,这是因为人像摄影中主被摄体不一定在画面中央,主被摄体位于稍稍偏离中央部的构图也很多,为了应对这样的场景而做了以上处理。


――有判断是否达到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方法吗?


佐藤:具体的不能透露(笑)。不过以前谈论“OPTIA”时也说过图像模拟装置,现在只需输入设计值,不制作测试样品也能判断镜头的成像性能。也就是说,微调输入的数据,效果就会作为图像体现出来,在模拟装置上可进行多种尝试和试错。

 

  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可定量分析不同数值对应的效果,这样就能知道为了获得想要的特性具体该怎么做,可以说这对判断三维空间成像特性提供了很大帮助。


――也就是说这次的镜头在不断提升三维空间表现力的基础上,实现了目标性能。


佐藤:基于三维空间高表现力这一理念的开发还在进行中,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次的镜头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案。制作出人人称赞的镜头很难,例如只使用镜头翻拍报纸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款镜头不够好。而对于拍摄氛围柔和的被摄体的人来说,则会希望镜头成像更柔和,所以也许会认为58mm镜头更好。


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理念什么时候能成熟?

 


――我个人觉得如果这次的镜头更加个性一些,和58mm镜头拥有相同的成像倾向的话会更有趣。


佐藤:因焦距长所以景深小,相应的画面有柔和的倾向,即使设计得偏锐利,可能成像效果还是基本没有改变,这个平衡很难掌握,如果使这款镜头具备与58mm镜头相同的特性,可能会觉得太过柔和,这些方面的最后评价者还是用户。


――在试制阶段,制作了效果不同的多种样品吗?比如从最大光圈开始就锐利成像的,与58mm一样近距离拍摄下显柔和的,以及效果介于二者之间的。


佐藤:并没有实际制作出来,在设计阶段对包括这些在内的很多方案进行了模拟和讨论。


――在这之中评价高的就是这个方案吗?


佐藤:是的。因为最后只能通过人眼判断,所以对模拟图像进行了盲选,其结果成为了开发这次镜头的基础。


――也就是说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成熟还需要时间?


佐藤:恐怕不会很快完成。前面说到不会有人人称赞的镜头,我们设计制造镜头,只能让大家从5款或者10款镜头中选,也许大家能选出自己喜欢的一款,一款镜头令所有人都满意是很难的。


――无限远和近距离拍摄时MTF曲线会如何变化?


山下:近距离拍摄时,和一般的镜头一样,无限远时的MTF曲线有所下降,与AF-S 尼克尔 58mm f/1.4G相比这款镜头比标准值更锐利一点。另外,大幅抑制了无限远和近距离拍摄时会令成像不自然的像差。完全校正所有的像差很难,对于彗形像差、径向光晕和像散等,点无法以点成像而是变成彗星拖尾状或椭圆形等肉眼可见的像差都基本进行了抑制。另一方面,对于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使画面自然虚化的像差作了保留,并取得相应的平衡,因此可获得比MTF图体现的效果更加自然的印象。


――MTF的径向和同心圆方向的值基本上是一致的。


佐藤:并不是有意使两者的MTF一致的,因为是考虑到点光源成像的形状来设计的,点光源成像的形状统一的话,反映在MTF曲线上就是径向和同心圆方向的数值基本一致。


――AF-S 尼克尔 58mm f/1.4G的自动对焦方式是移动全部镜片,利用了近距离拍摄时容易出现球面像差的特性,而这款镜头采用的是内对焦方式,像差平衡应该和移动全部镜片的方式不同,那么如何匹配特性呢?


佐藤:这就是需要下功夫的部分,这在设计时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研究后组镜片的结构,或者在确认不同距离的像差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等,设计上可以说克服了多方面难题。


山下:这次的镜头开发,感觉只要运用超远摄镜头的结构,自动对焦性能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但自从开始负责超远摄镜头,就了解到这种类型镜头结构的不足,曾担心若是要使像差平衡符合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理念,这款镜头类型就会很难找到契合点。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顺利地完成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