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解密三维空间高表现力 尼康AF-S105/1.4E开发访谈

解密三维空间高表现力 尼康AF-S105/1.4E开发访谈

色影无忌
尼康
梁爽
2017-08-09

 

 

左起


山下雅史 尼康影像事业部 开发总部 主任(负责镜头的实际设计)

佐藤治夫 尼康影像事业部 开发总部 主任研究员(镜头的概念设计兼光学设计开发组长)

石上裕行 尼康影像事业部 市场总部 副主任(负责产品企划)

曾雌功  尼康影像事业部 开发总部 主任研究员(负责机械设计)

 

  尼康在2016年8月发售了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因拥有105mm焦距的同时,实现了F1.4的大光圈而广受关注。这款镜头和之前发售的AF-S 尼克尔 58mm f/1.4G一样,都是以“三维空间高表现力”为理念进行开发的。尼康出于什么考虑进行了这款镜头的企划?采用了哪些技术?本次访谈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尼康的开发人员。


采访:杉本利彦 照片提供:上田晃司 

 

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理念下的挑战

 

出发点是想在尼康100周年时推出“100mm F1.4”的镜头

 

 

――首先请介绍一下此次产品开发的目的和企划的意图。


石上:一开始是想开发“大幅虚化的镜头”,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焦面锐利,虚化过渡流畅华丽,也就是说以能够实现自然、有立体感和纵深感表现的大光圈中远摄定焦镜头为开发目标。


佐藤:开发AF-S 尼克尔 58mm f/1.4G时,尼康各部门协同成立了“经典镜头分析项目组”,由此回归初心,开始了通过尼康研发的检测装置“OPTIA”,对尼康和其他公司在历史上留名的“经典镜头”进行像差等的特性分析。这个项目组除了影像事业部之外,聚集了核心技术总部研究开发管理部光学技术研究所的智囊团和公司内部图像处理、物理学、光学、程序设计、摄影等方面的专家,对怎样的像差平衡能得到合适的画质和所需成像特性,以及对于实现目标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因正好2017年是尼康成立100周年,大家协商之后提出了“100mm F1.4”规格的镜头开发方案。 将研究结果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发表后,有人提出“这么好的镜头不用等到100周年,应该立刻开始制作”,也有人提议“虽然能理解100mm是为了纪念尼康成立100周年,但按照尼康的传统还是105mm更合适”,于是改成了105mm的设计,就这样得出了这款镜头的原型方案。


――最近很多厂商将100mm、105mm级做成微距镜头,为什么现在推出105mm的大光圈镜头?


佐藤:我认为拍摄人像的用户主要可分为偏好85mm的“85mm派”和偏好100-105mm的“105mm派”。稍作调查发现,85mm派的用户选择镜头时倾向于35mm、85mm、135mm和200mm等稍微隔开的焦距,但105mm派在35mm和105mm之间会选择50mm、55mm和58mm等标准镜头。我也是105mm派,一直以来喜欢使用58mm F1.4和105mm F2.5。不过85mm的话,市面上有很多F1.4级的大光圈镜头,而105mm的级别中没有F1.4的大光圈镜头,在手动对焦时代,尼克尔镜头有F1.8的,但进入自动对焦时代后,最大光圈只能是F2。 如果能制作出105mm级的F1.4大光圈自动对焦镜头,也是一大突破,因此开发时就执着于F1.4。但是作为经典镜头分析项目组的成果,我设计的105mm F1.4镜头一开始并不是最适合高速自动对焦的,于是为了实现高速自动对焦,又重新修改了设计。像差校正和成像相关的地方继承105mm F1.4的原型方案,同时借鉴AF-S 尼克尔 58mm f/1.4G的特点进行了改良设计,在那个阶段请山下参与设计,由他一直跟进到量产之前。


和AF-S 尼克尔 58mm f/1.4G是怎样的关系

 

 

――新闻稿中写着“新产品继承了AF-S 尼克尔 58mm f/1.4G追求的‘三维空间高表现力’(如实的还原性)设计思想”,具体来说它继承了AF-S 尼克尔 58mm f/1.4G的哪些地方?


佐藤: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设计理念是继承自AF-S 尼克尔 58mm f/1.4G,不过多少改变了像差平衡上的效果。在公司内外调查了用户对于AF-S 尼克尔 58mm f/1.4G的使用感想,有的反馈说这样的特性就很好,而有的说靠近被摄体拍摄时合焦位置的锐度有待提升,于是此次将近距离处的成像效果向二维空间靠近,也就是使合焦更锐利。总之,就是比AF-S 尼克尔 58mm f/1.4G的表现更锐利,这样一来,更加适合一般性使用的用户。相反的,追求与AF-S 尼克尔 58mm f/1.4G相同特性的用户也许会觉得这款镜头有不足之处,或者也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性能刚好符合自己的要求。


――包括其他公司在内,最近镜头设计的倾向是:即使是大光圈,从最大光圈开始就成像锐利的镜头变多了,而尼克尔强调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镜头最大光圈的表现有些柔和。


佐藤:拍摄人像等艺术照的摄影师追求的画质并不只是二维成像效果好,图像传感器是二维平面,被摄体是三维的,所以需要考虑如何将三维空间呈现在二维平面上。然而一般对光学系统的评价只停留在二维方面,我认为这是不够的,仅提高二维上的效果比较简单,只需要单纯地将像差尽可能消除就行了。我提出的三维空间高表现力这一理念是源于将三维的被摄体转换为二维时,根据转换的方法成像效果会发生改变这一现象。

 

  例如,在无限远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当成无限远平面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二维对二维,尽可能提升MTF曲线就行了。但在距离有限的情况下被摄体是三维的,合焦面前后即形成虚化,如果虚化效果不好,就不能说成像效果是好的。总之,不是一味提升合焦处的MTF曲线,仅关注二维特性就可以了,而是要在设计上取得三维和二维表现的平衡,这就是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根本。

 

D5/光圈优先自动(F1.4、1/250秒)/ISO 450/曝光补偿:-0.3EV/白平衡:色温(5000K)/优化校准:单色

 

  在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设计理念下,并非单纯令画面整体的画质锐利,也非仅提升对比度就可以的,而是要重视从合焦面开始,随着距离的变化形成过渡平滑的虚化,通过自然而柔和的虚化过渡来体现立体感。

 

  换句话说,三维空间高表现力不是过度提升合焦面的锐度,而是达成基本的锐度后,将剩余的力量放在提升合焦面前后虚化的效果、连续性和立体感上。

 

  例如,合焦于眼睫毛时,睫毛部分成像锐利,但耳环及脑后的头发大幅虚化后,一根模糊的头发看起来像三四根,整体看起来很不真实,成像效果并不自然,且虚化的过渡不平滑,缺乏连续性,比如从合焦面起突然出现大幅虚化,或者合焦面前后一定范围内一直没怎么虚化,紧接着突然虚化等。虽然经过长年的研究发现,这样的虚化特性由像差的残留方法决定,但一直以来并没有理清合适的像差平衡,现实情况就是,虽然可以定性,但很难定量。关于定量的部分,我在刚开始在开发AF-S 尼克尔 58mm f/1.4G时,想将像差的平衡设计得更大胆些,不过有人说用于AF-S 尼克尔 58mm f/1.4G上有些过了,不知道这次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的设计大家会有怎样的评价。

 

  AF-S 35mm f/1.4G、AF-S 尼克尔 58mm f/1.4G和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三款镜头都基于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理念,不过成像效果各不相同。35mm镜头因为是初期阶段的产品,仍有发展的潜力,58mm镜头的效果对有的人而言太过了,而105mm镜头应该是实现了大家期待的像差平衡。

 

  当然,从其他公司的像差平衡来看,也能理解一眼看上去合焦处的锐度至关重要这样的方向性,但是中远摄镜头在最大光圈下用于近距离拍摄时,一幅照片中合焦的范围不到10%,让人怀疑将这部分的MTF提高10%到底有多大意义。而从合焦部分起虚化过渡平滑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而视频连续记录了从合焦到虚化的过程,可能这才是三维空间高表现力这一理念活跃的领域,视频拍摄盛行的时代即将到来,镜头的评价方法和设计方法也会随之改变。基于当下评价方法下颇受青睐的镜头,在新时代下是否也能获得好评,对此我也很感兴趣。

 

 

镜头结构中蕴含的深思熟虑

 

采用超远摄镜头的结构

 

 

  AF-S 尼克尔 500mm f/4E FL ED VR是尼康超远摄镜头之一,从结构图上可以看出本款镜头的结构和它很类似。


――从镜头构成来看,好像是凸凹凸的Ernostar结构镜片组或松纳结构镜片组后面放置校正镜片组,又好像凸调焦镜片后面接着高斯型变型的主镜片组,请您说明一下具体是怎样的。


山下:是你刚才所说的后一种,也就是整体是凸凹凸的结构,前半部分的凸镜组和凹镜组发挥调焦作用,后半部分的8片构成镜片组发挥主镜片组的作用,按类型分的话接近超远摄镜头的构成。


――前组镜片中的2片凸透镜采用ED(低色散)镜片,是结构上接近超远摄镜头的前组镜片,为了抑制最大光圈下的轴向色像差,采用ED镜片后有很大效果吗?


山下:是的。从ED镜片开发之初我们就知道在前组镜片中采用ED镜片,对于轴向色像差的校正有很大效果,所以这次也继承了下来。


佐藤:这始于1972年札幌奥运会时面向报道摄影师开发的尼克尔-H 300mm f/2.8,前组镜片中采用2片ED镜片,对轴向色像差的校正效果很好,自那以后尼康的超远摄镜头就一直采用这种结构。


――ED(低色散)镜片分成2片的理由是什么?


山下:因为这样轴向色像差以外的像差校正的平衡性比较好。如果是1片,镜片的曲率半径会变小,镜片本身会变得又圆又厚,像差校正和重量上的平衡也会变差。


佐藤:从抑制鬼影和眩光的意义上说不应该增加镜片数量,镜片面数越少越好,但是从像差校正的灵活度来看,镜片越多越有利。


――后组镜片中ED(低色散)镜片的功能是什么?


山下:光学设计上分镜片组抑制色像差能有效改善整体像差平衡,出于这样的考虑,此次前半部分的调焦组采用了2片ED(低色散)镜片,后半部分的主镜片组采用了1片ED(低色散)镜片,分别抑制各部分的色像差,实现了整体良好的色像差特性,色像差平衡很好。

 

滤镜直径约为82毫米 

 

 

虚化效果上的追求与探索

 

影响虚化效果的像差不止一种

 

――关于成像效果,个人认为从最大光圈开始画质锐利清晰,且虚化富有美感是比较理想的,这款镜头的成像效果也是理想中的状态吗?


佐藤: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的成像类型接近理想状态,实际上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合焦处的成像很锐利,前面说到要降低合焦处的锐度,但不是模糊或者柔焦的意思,而是用降低锐度的特定方法来实现漂亮的虚化,如果这样仍然达不到要求的话,会进一步降低合焦处的锐度进行调节。


――调整虚化效果的关键像差是?


佐藤:关键像差不止一种,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都是关键,也和像散、非点误差量等有关,而且不能只是画面中央部的效果好,周边部也需要实现同样的像差平衡,除此之外,色像差也和虚化效果有关,这款镜头在彻底消除色像差上下了功夫。


  注:像散是指在成像面上,从画面中心放射方向(M方向)发出的光线和同心圆方向(S方向)上的光线,焦平面有细微的错位,点状的被摄体在成像面上不能聚光于1点。放射方向和同心圆方向的光线在焦平面上的错位叫做非点误差量。


――实拍照片中最大光圈下拍摄无限远时多少还有些球面像差,缩小2级光圈可抑制,这和AF-S 尼克尔 58mm f/1.4G的特性相同吗?


佐藤:关于拍摄无限远时的像差平衡AF-S 尼克尔 58mm f/1.4G和AF-S 尼克尔 105mm f/1.4E ED采用了基本相同的设计,还残留着一些球面像差


――就是说是故意这么做的。


佐藤:是的。公司内部也进行了多次讨论,有人认为在F1.4下实现F8的锐利画质比较好,也有人认为其实追求F1.4下的柔和表现的用户很多,至于什么才是正确答案,想必尼康和其他公司都无法回答。假如有一款从最大光圈开始即使是等倍观察也能得到锐利成像的镜头,就算又大又重,但最终也颇受欢迎的话,就会被认可是好的,然后大家都会朝这个方向来设计,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用户期望的不是等倍下的清晰,而是能否用这款镜头拍出个性的氛围,我丝毫没有将所有尼克尔镜头都套用此种设计理念的想法,但觉得可以把以三维空间高表现力为理念的镜头作为一个分类来开发。


山下:MTF曲线作为一种评价标准是很方便的,用户比较镜头性能时,或制作公司内部资料时,使用MTF曲线图来说明便于理解,也容易比较。但这次的产品,性能表现不局限于MTF,希望大家也注意镜头实际的成像效果。

 

D5/光圈优先自动(F4.5、1/250秒)/ISO 100/白平衡:色温(10000K)/优化校准:风景


AF-S 尼克尔 58mm f/1.4G在最大光圈下成像偏柔和,相较之下,本镜头从最大光圈开始合焦面就偏锐利,且收缩2级左右后画面整体依然很锐利,成像对比度高。


――与AF-S 尼克尔 58mm f/1.4G(2013年发售)的时候相比设计手法有改进吗?


佐藤:设计的工具一直在进步,每年都有改进,而且前面提到的经典镜头分析项目组至今仍在努力工作,根据项目组得出的结果来改变设计软件、改良模拟实验的技术等,很多方面一直都在进步,其成果就是前面提到的尼康100周年纪念镜头,导致了这次镜头的开发。


――这款镜头价格偏高,有什么原因吗?


石上:这款镜头和AF-S 尼克尔 85mm f/1.4G相比口径更大,但价格却控制在相同水平上,也没有比其他的F1.4系列价格更高,再考虑到佐藤和山下讲解的三维空间表现力,感觉这是一款值得投资的镜头。

 

 

  前端和后端镜片实施了氟镀膜,如图所示,遇水不沾。用油性笔在前端和后端镜片上涂抹,也不易留下墨印,轻轻擦拭就能擦掉墨迹。

 

 MTF规格与三维空间成像的博弈

三维空间表现力随着光圈而改变

 


――这款镜头在拍摄无限远时,从最大光圈开始便能锐利成像,缩小光圈的话MTF曲线会有所改善吗?


山下:光圈缩小至F2时MTF曲线会大幅改善。


佐藤:
缩小光圈MTF曲线会改善,比起这个更希望大家能注意到缩小光圈带来的景深和三维空间上虚化效果的变化,找到自己所需的光圈。


――光圈不仅能左右虚化的大小,也能改变三维空间表现力和虚化效果吗?


佐藤:是的,会随着光圈改变而不断变化。


――这听起来很有趣。


佐藤:不是说因为是大光圈镜头所以就必须用最大光圈拍摄,根据情况,有的人可能喜欢F1.8的成像效果,有的人可能喜欢F2的。


佐藤:AF-S 尼克尔 58mm f/1.4G光圈变化带来的成像变化比这款镜头更大,有用户反馈比起最大光圈更喜欢F2左右的成像效果,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设置反而是理想的状态,希望用户们能找到符合自己拍摄意图的光圈。


山下: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找到符合意图的光圈和拍摄距离,这是一款能让人从不断的摸索中体会乐趣的镜头。


――MTF图中的30线/毫米的曲线,从中央到边缘的中间段比中央高,这是为什么?


山下:也可以再提高中央部的MTF,但前面说过将二维空间成像性能的余力分配到了三维空间的成像上了,所以就特意降低了中央部分的曲线。再加上考虑到人像摄影,想尽可能使中央部与周边部的成像均衡,这是因为人像摄影中主被摄体不一定在画面中央,主被摄体位于稍稍偏离中央部的构图也很多,为了应对这样的场景而做了以上处理。


――有判断是否达到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方法吗?


佐藤:具体的不能透露(笑)。不过以前谈论“OPTIA”时也说过图像模拟装置,现在只需输入设计值,不制作测试样品也能判断镜头的成像性能。也就是说,微调输入的数据,效果就会作为图像体现出来,在模拟装置上可进行多种尝试和试错。

 

  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可定量分析不同数值对应的效果,这样就能知道为了获得想要的特性具体该怎么做,可以说这对判断三维空间成像特性提供了很大帮助。


――也就是说这次的镜头在不断提升三维空间表现力的基础上,实现了目标性能。


佐藤:基于三维空间高表现力这一理念的开发还在进行中,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次的镜头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案。制作出人人称赞的镜头很难,例如只使用镜头翻拍报纸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款镜头不够好。而对于拍摄氛围柔和的被摄体的人来说,则会希望镜头成像更柔和,所以也许会认为58mm镜头更好。


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理念什么时候能成熟?

 


――我个人觉得如果这次的镜头更加个性一些,和58mm镜头拥有相同的成像倾向的话会更有趣。


佐藤:因焦距长所以景深小,相应的画面有柔和的倾向,即使设计得偏锐利,可能成像效果还是基本没有改变,这个平衡很难掌握,如果使这款镜头具备与58mm镜头相同的特性,可能会觉得太过柔和,这些方面的最后评价者还是用户。


――在试制阶段,制作了效果不同的多种样品吗?比如从最大光圈开始就锐利成像的,与58mm一样近距离拍摄下显柔和的,以及效果介于二者之间的。


佐藤:并没有实际制作出来,在设计阶段对包括这些在内的很多方案进行了模拟和讨论。


――在这之中评价高的就是这个方案吗?


佐藤:是的。因为最后只能通过人眼判断,所以对模拟图像进行了盲选,其结果成为了开发这次镜头的基础。


――也就是说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成熟还需要时间?


佐藤:恐怕不会很快完成。前面说到不会有人人称赞的镜头,我们设计制造镜头,只能让大家从5款或者10款镜头中选,也许大家能选出自己喜欢的一款,一款镜头令所有人都满意是很难的。


――无限远和近距离拍摄时MTF曲线会如何变化?


山下:近距离拍摄时,和一般的镜头一样,无限远时的MTF曲线有所下降,与AF-S 尼克尔 58mm f/1.4G相比这款镜头比标准值更锐利一点。另外,大幅抑制了无限远和近距离拍摄时会令成像不自然的像差。完全校正所有的像差很难,对于彗形像差、径向光晕和像散等,点无法以点成像而是变成彗星拖尾状或椭圆形等肉眼可见的像差都基本进行了抑制。另一方面,对于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使画面自然虚化的像差作了保留,并取得相应的平衡,因此可获得比MTF图体现的效果更加自然的印象。


――MTF的径向和同心圆方向的值基本上是一致的。


佐藤:并不是有意使两者的MTF一致的,因为是考虑到点光源成像的形状来设计的,点光源成像的形状统一的话,反映在MTF曲线上就是径向和同心圆方向的数值基本一致。


――AF-S 尼克尔 58mm f/1.4G的自动对焦方式是移动全部镜片,利用了近距离拍摄时容易出现球面像差的特性,而这款镜头采用的是内对焦方式,像差平衡应该和移动全部镜片的方式不同,那么如何匹配特性呢?


佐藤:这就是需要下功夫的部分,这在设计时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研究后组镜片的结构,或者在确认不同距离的像差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等,设计上可以说克服了多方面难题。


山下:这次的镜头开发,感觉只要运用超远摄镜头的结构,自动对焦性能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但自从开始负责超远摄镜头,就了解到这种类型镜头结构的不足,曾担心若是要使像差平衡符合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理念,这款镜头类型就会很难找到契合点。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顺利地完成了。

 

成像细节中彰显画质的改善

 

紧连合焦面的虚化过渡要平滑

 

 

――公开的资料中写着“随着位置距离合焦面渐远,虚化过渡平滑而美丽”,这意味着从合焦面到背景,随着距离的变化虚化有什么具体的变化?


佐藤:前面也稍微提到过,从合焦点开始虚化的程度逐渐加大。某种像差平衡下,景深范围内的虚化大小基本不变,但超过景深范围,虚化就会急剧变大,或者虚化的边缘明显,即原本的2根树枝突然变成4根等,这些对焦产生的成像特性会使图像看起来不自然,若是视频会显得更不自然。如何协调焦内过渡到焦外的情况,也就是虚化程度变大的情形,如何使图像看起来自然,是三维空间高表现力这一理念下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让模特站在原野上繁茂的芦苇前,进行人像拍摄,如果是基于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理念,虚化的效果应该是能看出贴在模特身后的芦苇、略远处的芦苇和远处芦苇在空间上的关系,不会全部虚化成一片,如一堵墙似的,让人看不分明。


山下:合焦面附近的虚化尤其难处理,离合焦面较远成为背景的部分虚化已经变得比较大,在虚化过渡方面没有太高要求,但从合焦面到景深范围边界开始大幅虚化的部分,这一范围内的虚化过渡很重要。利用像差使这部分的虚化拥有自己的味道,实现虚化过渡的平滑自然是三维空间高表现力的目的,当然,同样的像差平衡不仅是在中央部分,还需要保持到周边部分。

 

D5/光圈优先自动(F1.4、1/6400秒)/ISO 100/曝光补偿:+0.7EV/白平衡:色温(5880K)/优化校准:风景

 

  最大光圈F1.4下,虚化的背景中也能看出是什么物体,成像体现出了自然的立体感。


――这款镜头前景虚化的倾向是什么?


佐藤:58mm和105mm镜头都是考虑到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优先获得美丽的后景虚化,所以前景虚化中有时会有部分出现二线性虚化,但是很容易分辨出来,只要避开这些部分,就能获得前后景虚化都很美的效果。


――什么情况下前景虚化中会出现二线性虚化?


佐藤:造成二线性虚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像差,另一种是被摄体自身的明暗和粗细等,一般来说出现二线性虚化的原因更多的是被摄体方面,这款镜头在两种原因都存在的情况下,前景的景深边界处有可能出现二线性虚化。


――感觉最大光圈附近周边部的口径蚀有点大。


山下:如果想进一步减少口径蚀,就需要增大前端镜片的直径,这样也会增加镜头的长度,考虑到产品的平衡感,开发出了本款镜头现在的规格。


――口径蚀不明显的光圈是多大?


山下:虽然这也和口径蚀在画面中的位置有关,但光圈缩小至F2-2.8左右时,口径蚀变得不明显。


――存在反光镜箱造成的圆形虚化暗角吗?


佐藤:存在不明显的圆形虚化暗角,这是F1.4级大光圈镜头和单反相机组合时很难避免的。


――是不是合焦于模特的眼睛时,面部轮廓和手臂边缘等处出现的轴向色像差造成的偏色已经改善了?


佐藤:已经抑制了大部分,通常拍摄中并不显眼,但等倍观察下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有些条件下,被摄体轮廓稍微有些颜色。很遗憾原理上并不能完全消除轴向色像差,不过我们在尽可能地努力校正。

 

 

实现远摄镜头自动对焦的艰辛

 

减轻对焦镜片的重量,实现良好的自动对焦


――没有直接将Ai 尼克尔 105mm f/1.8S做成自动对焦版是因为基于以往的技术在结构上很难实现自动对焦吗?


曾雌:初期的自动对焦方式采用机身马达驱动的耦合杆联动方式,镜头的镜片组即便很重也不至于无法驱动,不过实际驱动中,为得到所需扭矩要使用多个齿轮减速,自动对焦动作缓慢,因此从实现流畅自动对焦的意义上考虑,放弃了自动对焦版。

 

Ai 尼克尔 105mm f/1.8S


――在采访的最开始,听说佐藤最初设计的105mm F1.4不适合自动对焦化,为什么大光圈中远摄镜头实现自动对焦很难?


曾雌:尼克尔镜头进入自动对焦时代时,由之前机身马达驱动自动对焦的方式改为响应性好、动作音小的镜头内超声波马达驱动,不过原本超声波马达和一般的马达相比,输出动力会小于输入的电力,能量转换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对焦的动力有限,这就需要自动对焦时移动的镜片组尽可能小、轻,移动距离也越小越好,也就是说,采用以往的镜片结构可能会出现对焦镜片组太重无法驱动的情况。尤其是中远摄镜头中对焦时移动整组镜片的很多,基于原型的话很难产品化,这次的镜头也是这样,所以设计时就需要采用内对焦的方式尽量减轻对焦镜片组的重量。


――自动对焦速度如何呢?


曾雌:能够获得和其他F1.4系列镜头基本相同的自动对焦速度。


手抖动补偿机构在较早阶段就不在讨论范围内

 

 

――镜头很粗,但收纳到相机包里却意外地不占地方,相对于镜头的大光圈算不上很粗大,这其中有做过什么努力吗?


曾雌:幸运的是这款镜头的光学系统中虽然前组镜片的直径大,但后组镜片直径相对较小,内部机构的配置也不能做得太大。


――讨论过配备手抖动补偿机构吗?


佐藤:在构思阶段考虑过,不过最后并没有采用。设计三维成像特性时如果还要考虑手抖动补偿机构,需要研究的事项也相当于增加一个维度,过于复杂,所以在很早的阶段就把它排除了。


曾雌:如果配备VR减震机构,镜头的长度就会增加,这样前组镜片直径就会变得更大,镜筒也更粗,这样就很难产品化了


――产地是哪里?


佐藤:是在中国生产的,当然生产技术和检测标准与日本国内生产的一样,质量上没有差别

 

100周年(20)
105mm(37)
MTF(19)
尼康(4546)
虚化(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