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KODAK南法活动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从行程的开始一直到现在,心中不断在进行一些摄影方面的反思。虽然南法之旅告一段落,但整个过程充满了值得回味的乐趣和专业中的碰撞,非常有意义,同行的老师们更是值得学习和交流,两次出行大家已经成了朋友,一行间难免对于摄影和器材交流了很多,颇多感悟。
实话说,日常我也早就变成了数码为主进行摄影的人,数码相机确实在交流的便利性和日常处理的方便性上,更胜一筹,平时客串个婚纱,或者出去的时候留个影,很方便。但是, 这次活动让我对胶片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认识,数码和胶片之间的差异真的值得仔细玩味,方知其中乐趣无穷,两者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吸引力。
首先最想说的,就是心态。几位同行的老师这次都有共同的心理感受,拿起数码好像更随意,而拿起胶片好像更“严肃”,当然其实随意不是坏事,严肃也不见得就好,但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呢?归结原因还是在自己的拍摄状态上。用胶片的时候,我们会秉承自己多年学到的“预设结果”的方式进行拍摄,拍之前其实已经在心目中将画面设计过了,有什么细节没有什么细节,景深关系如何,曝光要加还是要减,即使是抓拍,其实也都在心中预设了要抓出的场景是怎样的,因此其实每次按快门都相对想象的更多,脑子不停而同时手也不停,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为了保证自己想要的那个效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塞尔.亚当斯的冥想拍摄法”。是的,我们学摄影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老师并没有先教你如何构图如何运用光线甚至如何PS,而是先告诉你,你要先想的清楚你要表现什么,才能用技术实现它,也才能拍的出来。而现在当我们习惯于数码拍摄的时候,这些方式好像被忘记了,“不管有没有先按一张看看”的想法好像占了先机,并且也太多的依赖“后期数码再创作”。数码降低了大家学习摄影的门槛,并且将整体图片表达方式也都进行了改造和进化,但数码的拍摄方式恰恰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拍摄习惯,就是按快门之前根本不想,按了再回放看看拍到什么,然后再调整思路接着按,也正是因此才会显得拍的时候比较轻松。严格说,这其实不是数码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拍之前想清楚,其实不论是数码还是胶片,都是应有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控制自己所拍摄到的影像,而不是靠后期再去做“图片设计工作”,毕竟我们是摄影师而不是美工么。当然,后期是需要的,即使是胶片我们也很重视后期,但后期不是我们可以放松前期的理由,也不是我们拿起相机的原因。这次南法回来之后进行挑片,也验证了这个想法,胶片的出片率,远比数码要高,拿我自己举例来说,胶片的出片率大概1:4,但数码至少要到1:20,为什么呢? 还是那句话,数码按得太随意了,很多片子按之前根本没想,这真的是应该避免的,因为除了一堆没用的数据文件和浪费在挑片、存储上的时间之外,这样的拍法实在没有留下什么有用的东西。
(事先想到,才会在人走到这里的时候按下快门)
(考虑到画面的活跃才会有意识拍一辆车进来)
然后想聊聊的就是技术上的区别。胶片和数码在技术上的区别其实还是蛮多的,随便举两个例子,首先就是画幅与景深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回来之后看片子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数码尤其是APS幅面的数码,景深范围相对大,即使是全幅数码,景深的概念也与我的中画幅67胶片机很不同,尤其这几年各个135门派都为数码的高密度成像单元进行了镜头优化,很多135镜头都已经号称最大光圈可用,所以难免在日常使用中留下“使用大光圈”的习惯。其实景深问题作为基本常识,早就烂熟于心,但恰恰是在一些需要快速反应的场合,那些数码习惯就跑回来了,“滥用”大光圈、景深估计不足等等情况一一呈现。尤其是此行前两天拍的照片,颇有几张67画幅自己觉得不错的,回来拿罗敦斯德放大镜一看,景深不够,废片了。回想起当时很多影友在网上问“135全幅的景深跟APS画幅的景深到底有什么区别”、“全幅的标头为什么是50mm”的时候,现在倒是想到一个好办法,你花千八百的买一台跟你的数码单反同品牌的胶片相机,随便装上去两卷Kodak胶片,就用你现在装在数码上的全幅镜头,拍两卷,你马上就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多简单啊…
(你可能会说这是一张很好的照片)
(但放大到100%你会发现其实前景深并不足够)
其次就是关于高光和暗部细节的问题。高光细节基本上就是数码的死穴,胶片对于高光部分的再现除非是过曝很多,不然一定会留下足够的机理和细节,这点从这次拍摄上很多照片中可以看到,俗话叫“白里有白”、“亮而不呲”,银盐在这方面还是有其优势的,但反过来,在暗部细节上,数码则占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后期的调整更可以让这种优势更明显,影友们可能需要实际通过数码与胶片的对比,才能有个实际的感受。
(酒庄老板的女儿,很可爱的孩子)
(画面右上角的车灯,这是一般数码难以做到的高光效果,是白了,但白的有细节)
再有就是整体画面的立体感问题了,实话说我一直觉得数码的照片看上去更平面,而胶片更加有立体感一些。这里的立体感并不是说因为景深而造成的前实后虚,而是在整个画面都很“实”的情况下,整体画面表现出的现实的立体感,尤其在进行幻灯投影的时候,胶片直接投射与数码文件通过电脑进行视频输出投射的差别很大。本次南法活动回来之后进行了共开展和观片会,会上用6X6画幅的120胶片进行了幻灯直接投射,效果叹为观止,当场很多媒体记者和专业人士都再次为胶片的完美效果而折服,我当时也在现场,看着一张张南法风光历历在目,仿佛回到了拍摄现场,那种感觉真的很震撼。
(观片会现场大家认为两张最有胶片立体感代表性的图片,《大众摄影》陈仲元老师拍摄)
当然数码也有数码优势,例如防抖+高ISO,现代的135数码系统,防抖基本上是标配了,但是在 120系统上,基本没有。用135数码的时候,已经被防抖惯坏了,“自信”到1/8秒敢按,1/16踏实的程度,但是这次用120,还是吃了亏,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低速度下手抖虚掉的片子还是大于我的预期。再例如数码可以逐张改变ISO和控制色温,这也是数码所擅长的,而胶片则是不可能在拍摄中根据需要随时变化,ISO 100、日光片装进去了,就没办法中间换出来用ISO400灯光型胶卷了。同时,数码的宽容度也更大,数码片的输出速度也更快,传播也更便利,保存相对于胶片也简单的多,这些都是数码相机流传并普及的原因,毕竟大家现在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与各位老师一起,重新审视了胶片与数码,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拍摄上的一些问题和对于摄影的一些理解。我相信,专业胶片尤其是120的6X6以上画幅胶片,还会在专业领域活跃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能看到不论从拍摄习惯和心态上还是从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上,胶片仍有其优势或者说是特点,数码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但在专业胶片过度到“小众沙龙化”之前,我还是推荐广大烧友尝试胶片摄影,这不但会给你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像观念,也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你对于摄影的全面认识,并提高你在前期的技术操作水平,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今年恰逢胶卷问世125周年,而胶片摄影已经成为潮流人士通过影像解读时尚与品位的一种全新方式,在高端摄影人群中经久不衰。通过与柯达的接触,他们表示:“从未放弃胶卷产品的研发工作,只要消费者有需求就会一直提供胶片和服务。”作为一名旅游人文摄影师,虽然现在数码影像依然是生活摄影的主流,但这还是让我很感动,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胶片的体验,来提升我们的摄影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