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赵青
无忌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展阅读:
色影无忌:“长城”系列拍于什么时候?分别是拍于长城的哪段?这是个长期性的计划吗?
赵青:始于2006年。当时,长城学会搞一个“万里行”活动,我们中青报摄影部主任晋永权派我去进行摄影报道。“万里行”自河北山海关至甘肃嘉峪关,主要是沿着明长城考察。活动之后,我对长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进行选择后,又有意找了一些有意思的点再去,包括以前没去过的辽东段长城,像山海关这样的地方先后去过三次进行拍摄。我想,这将是我长期的个人拍摄项目,可以慢慢拍。
色影无忌:长城是著名景点,无数人在拍,你为什么也要去拍?你拍之前,有过哪些拍摄构想吗?
赵青:拍摄长城这样的选题,听起来是个愚蠢的想法。长城的影像太多了,但给我的印象多数就是八达岭式的雄伟壮观,再就是播放新闻联播片头时出现的那一段。大家看到的都是那堵墙,墙下边的人似乎没有人关注。当时我看到过摄影师麦克•山下曾经拍摄的有“人”的长城,但那些照片都来自于《美国国家地理》式的品位、视角和方式。于是我决定主要用黑白胶片去拍,拍人,而不是主要关心那堵墙。
色影无忌:长城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取其象征义,那么你在内心里与长城到底保持着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赵青:如你所说,在多数人眼里,如今的长城几乎就是一个符号。(当然少数人会把它作为能带来商业利益的工具。)这种象征意义太过强大,以至于我们忽视了它本身。
宁夏一个废弃的古城堡边,当地一群中学生问我们八达岭长城怎样雄伟。有人问,“你们知道你们身边也有长城吗?”这些学生说,知道。但在他们心目中,长城应该是八达岭那样的,当地的这些土长城算不上是真正的长城。他们的回答使我有些震惊。长城离他们到底有多远呢?其实,与长城的距离,我自己也说不清。可能对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长城”,是一个熟悉的词汇,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色影无忌:这些生活场景,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会有,你怎么去发现差异性?
赵青:这些照片里,绝大多数都有长城出现,有的一目了然,有的需要说明。但都和长城密切相关。
色影无忌:部分照片里,都是老头子老太太,而且很多精神状态都很差,有人还翻长城,而且这些场景似乎都是生活中的灰色部分。
赵青:我想,摄影者肯定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起码真实地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我倒不觉得翻长城就会显得精神状态很差,他们几个小贩那样做,是为了节省门票钱。但你这个提醒很好,能让我重读一下这些照片,检查一下是否为了自己的表达而使别人的形象受到伤害。
色影无忌:你的长城系列里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就是一个女孩手捋头发,站在最高处,低处一个男孩在看她。这可能是这个系列里最阳光的镜头了。
赵青:不知道。你是说这些照片太灰暗了吧?但从我内心来讲,我对那些仍生活在长城两边的人们没有丝毫不敬的念头,那里生存环境多非常恶劣。那个女孩是游客。相对于来自大城市的游客,本来就没有太多阳光普照在那些真正的长城子民身上。
色影无忌:镜头策划是摄影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你的《北京:电视里的奥运》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那么在镜头策划中,你会考虑到哪些元素?
赵青:我不知道镜头策划具体指什么。对我来说,如果有策划的话,是在心里。至于能否实现,还是要去寻找,要去偶遇。这完全是传统的新闻或纪实摄影的拍摄方式。
色影无忌:这种图像文本可以说是对长城最真实的记录。
赵青:实际上,长城每一天都在消失着,万里长城早已不存在了,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仅有不到20%。今天的长城,本来就是和过去、没落、废弃、残破、沙尘、贫瘠、荒诞、反思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的。积极向上、让国人充满自豪感的长城,恐怕不是真实的。
色影无忌:有一种说法是,黑白摄影只要放上几十年,再差的画面也都会成为经典,你觉得呢?
赵青:就是说,只要放上几十年,所有的黑白照片都可以成为经典了?那还叫经典吗?我看,放上几千年还差不多。哈哈!
关于赵青:
赵青,中国青年报图片编辑、摄影记者。
先后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文学硕士,新闻摄影及视觉传播方向。曾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适马杯”人民摄影报年度照片奖,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金银铜奖等,FotoFest北京见面会推介摄影师。
无忌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