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动态 > 适马:Photokina 2008专访

适马:Photokina 2008专访

nickwolfe(翻译)
marlene
2008-10-07

DP2将在2009年上半年发售
——SIGMA总经理 山木和人 访谈录

作为世界最大的副厂镜头厂商,SIGMA同时也立足巩固自己的相机生产厂商的地位。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这几年来SIGMA不仅靠着SD14这台使用了自己独有的SA卡口及兼容镜头、Foveon传感器的数码单反,还增加了以使用大尺寸传感器闻名的小DC——DP1,才积累起了如今的地位。如今,SD系列和DP系列同时发布了新机种,SD14的后继是SD15、DP1的兄弟机则为DP2。我们在SIGMA展台请其总经理 山木 和人 先生给我们谈谈。

·SD系列与DP系列都将继续开发下去

记者:先向您请教相机产业的问题,这次你们同时发布了两台机器对吧。

适马:首先,这是我们对适马今后将继续SD和DP系列产业的一个表态。各个系列今后都会得到扩充。此次Photokina的展台里,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目的。此外,我们的镜头也按照佳能、尼康、索尼、宾得、4/3的卡口为区别分设展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相机在各自的展柜试用相应的兼容镜头。其实我们也追加了几款镜头,比如APS-C画幅给宾得和索尼用的鱼眼镜头,不过我们这种副厂产品增加几种卡口、的确不怎么引人注目而已,但我们给如此众多的卡口都能提供兼容镜头之事本身,则是我们要给大家展现的目的了。

记者:DP2实现了相当于41mm的定焦画幅,这是打算跟DP1一起平行销售的么?

适马:没错。DP2用的是相当于41mm画幅的F2.8定焦镜头,它将与DP1一起平行销售。DP1那会儿我们选择了28mm广角,但有很多喜欢定焦镜头的用户发表意见说希望有35mm啦、42mm啦的产品。

记者:的确,这两个都是很有魅力的定焦画幅,如果是定焦的话、应该有很多人会选择35mm的吧。不过42mm作为标头也给人以“恰到好处”的感觉,一样很有魅力。你们最终决定41mm定,是基于怎样的理由呢?

适马:要是做成35mm定的话,就跟DP1的28mm定没有多少差距了。既然同时有希望我们的新产品发挥大尺寸传感器的长处、把焦外运用起来的呼声,那我们就只有选择40到45mm来设计镜头了。

记者:DP2预计将用上True II这款新图像处理器,那有没有同时也更新一下DP1硬件平台的计划呢?

适马:现在还没有具体计划,不过Foveon的成像算法也在日益发展的,今后我们会继续提供固件更新来改善画质的。

记者:那True II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化呢?

适马:具体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像处理LSI(译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了。要知道Foveon传感器与一般的贝尔模式传感器在算法上完全不同,True II则是发挥True时代积累的经验、在处理流水线上针对Foveon进行了优化,使得处理速度提升的同时、画质也得到了改善。当然咯,画质虽说是有了扎实的进步,但因为处理器还是原来的那一块、因此不可能变成完全不同风格的另外一种图像的。

记者:预计什么时候发售呢?

适马:具体时间现在不方便说,不过肯定是明年上半年。

·DP1在东亚地区热销

记者:DP1的定位非常独特,因此引人注目,卖得怎么样呢?

适马:SD14在德国和美国销售得很多,而DP1则是在东亚一代卖得远超预期。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和中国,销售的成绩远远超过了计划。不过欧洲和北美DP1的销售则比预期要差。虽说绝对数量上欧洲和北美还是更多一些的,但考虑到市场规模的话,可以说DP1是东亚牵引模式的。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DP1的销售总量还是基本达到了公司内部的预期目标的。

记者:欧洲和北美的用户为什么对DP1不太感冒呢?

适马:说实话,我们也不明白。也许是对尺寸的需求与他们不符吧.....反正我们没找到一个很准确的理由解释此事。

记者:买了这机器的用户如何反应呢?

适马: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对这款产品做事前测试,基本上反响和我们的预期相似,有些用户肯定会说说“用起来不方便”的。不过照片质量方面,我们有自信使那些保有期待而购买的用户满意的水平,事实上市场的评价也不错。所以说我们的相机是靠画质支撑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前的SD系列机器的用户帮了我们大忙。新的True基本开发完成那会儿,请来进行野外实机测试的SD用户们纷纷反映——这可没达到Foven应有的画质水平。于是我们对产品规格进行了调整,使得DP能实现与SD系列相同的成像效果。因为此事,造成了上市的延迟,给大家添了麻烦我们深表遗憾。此外手感太差(反应速度太慢、拍摄后夜景出现黑屏等)的意见也提了不少......现在看来,幸亏有我们单反相机SD机的用户支持、才有可能在DP系列取得了令用户满意的效果。

记者:换句话说,你们是靠着对True的反省、才使得True II能够实现与SD系列同级、甚至是更高的画质,与此同时还能实现手感性能方面达到目标,对吧?

适马:那是自然。我们也是以改善为目标进行的开发的。具体哪些方面怎么去做,现在还不能公开说。不过,我们是考虑到如果不改善就没意思了才进行现在的开发的。

记者:镜头和图像处理引擎以外,还有哪些部分会改变呢?

适马:DP1的拍摄参数设定是在菜单中完成的,而实际上更多的人在拍摄时是像单反相机那样边拍边改设定的,我们对此了解之后,设计追加了一个QS键(Quick Setup),用来单键调出设定菜单。

记者:价格方面和以前差不多么?

适马:跟DP1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差距的样子。在同等价位里,我们希望以其高画质被认可、以更好的画质挑战小DC的定位。现在在小DC上使用大尺寸传感器的领域还只有我们一家,考虑到目前两万日元以下(译注:约合1300RMB)的小DC占了总体的85%这一现状,其他公司什么时候也会推出此类产品我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因此我们要将自己能实现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也不放过,以更高的Foveon画质去迎接挑战。

记者:SD15方面的消息不多,传感器方面DP2写着是用以前那块了,SD15什么也没说,是不是传感器要升级了?

适马:这次的发布,充其量也不过是对正在开发进行公布而已。我们的目的是告诉大家相机的平台升级到了新的世代,装配了新的图像处理引擎True II。至于机械部分呢,取景器和反光镜箱都是和上一代一样的。外观设计也基本相同,液晶屏进化到3寸的同时、用户操作界面有所变化。从开发的进度来看,将会是DP2先走一步、SD15其后推出的顺序。传感器还会使用老的那一个,但由于True II的使用,将使画质方面有所进步。

·下一代Foveon传感器也将积极推进

记者:Foveon传感器用于民用机、到现在还只有适马相机一家。如果你们的传感器没什么进步的话,肯定该有用户会坐不住了吧?

适马:我们一直在与Foveon一起开发,今后我们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把Foveon传感器高性能化、大型化的下一代Foveon传感器开发中去。我们并非是说要假如到传感器的生产投资里面去,而是站在相机厂商的立场上,把我们对下一代Foveon传感器的规格、改良的意见传达给制造者,通过与他们的共同讨论来同步前进。

记者:你们对Micro 4/3表示了支持的意见,请问具体的镜头开发有什么计划?

适马:我们觉得Micro 4/3是吸取了4/3平台的好的一面、并以全新的切入点发挥的很不错的规格,我们作为4/3协会的成员当然表示支持咯。如果这一系统能好好实现起来,无疑将会扩展可更换镜头式相机的世界观。目前我们还没有具体的产品开发规划,但我们有意向在合适的时机推出自己的产品。

记者:适马此前也推出过4/3规格的镜头,不过那些都是把APS-C画幅镜头拿来改改就用在4/3上的,并不是独立的全新设计。现在的Micro 4/3规格镜头,法兰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那种搞法应该行不通了吧?如果针对Micro 4/3专门进行设计的话,你们作为镜头厂商的风险会不会很高?

适马:这方面的因素的确存在。不过我们也有作为4/3协会会员的厂商义务。作为4/3协会,有责任向用户提供一整套4/3产品的,我们必须切实履行这样的义务。

记者:Micro 4/3已经不能称作单“反”相机了吧,适马有没有考虑作为相机厂商也参加进去呢?

适马:我们在胶片世代就完成了SA卡口的镜头系统,后来又推出了SD系列机,从对用户的责任方面考虑,那边没法停下来的。所以对4/3来说,我们只能尽我们作为镜头厂商的义务了。

·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焦外味道的产物50mm F1.4

记者:镜头方面,你们拿出了24-70mm F2.8更新版,请教这款新品有什么特点。

适马:考虑到必须针对最新的全幅单反进行改良,我们把这款镜头的光学设计进行了刷新。上一代没有超声波马达,这次也加上HSM了。此外,为了改善持握感,我们将全长进行了缩短的设计;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光学性能,在设计上我们对边角光量和色差补偿等极为注重,因此使得口径大了一圈、重量也有所增加。最终的产物无论是画质方面还是持握感上均衡性都很不错,我们觉得是支好头。

下图为 24-70mm F2.8 EX DG HSM



记者:说起适马的镜头,最近50mm F1.4挺热门的。现在全幅相机一下多出来这么多,你们是不是有意识地针对全幅相机镜头进行了全新的开发或是更新换代什么的?

适马:没有。50mm F1.4纯属凑巧。我们开始做50mm标头,是因为收到了很多呼声才下手的,SD用户很多人都说我们作为一个相机厂商也应该有一支自己的50定焦头,而且其他公司相机的用户也有抱怨他们的50mm定焦头设计太过陈旧、希望有最新设计的高画质镜头,所以我们才做的。我们的这支50mm F1.4,从设计上就彻底防止了边角光量下降的问题。拿到最初的试制品、看到那个尺寸简直令我们大吃一惊!但能达成我们画质上的目标、边角光量都很好地收集近来的大口径设计不说、彗差也完美地被修正,使得焦外部分得以成功地表现出来。一般来说都是通过调整光圈形状之类透镜之外的部分来改善焦外效果,我们这次不然、是在最初的光学设计上就考虑到了焦外味道,把50mm F1.4镜头的美妙感觉全部发挥出来了。

下图为 50mm F1.4 EX DG HSM



记者:当初围绕适马开发50mm F1.4还有支持和反对的两种对立意见呢,现在产品开卖后、这种争论的声浪是不是小一些了?

适马:也许不是全部的用户都这么看的,但我们使用最新的技术、追求更好的产品的话,就算是同等的指标、也会有人要这件事情本身,至少可以发人深思的。追求优质产品的结果,就算是带来些许价格的提高、对产品的好处和价值也会得到认可的。就算是从销售的角度无法成立的产品,只要是能提供给用户满意的质量的产品,我们也会去做的。

记者:说是这么说,这类有意思的镜头多起来的话、卖得不好的话生意也没法做下去的吧。

适马:便宜镜头那边已经有不少量了,做哪些的确能很轻松地维持公司的规模。光靠这种高级镜头,说实话的确不好过。然而无论是作为一个公司还是作为一名工程师,都有“我想做这个”的时候,这才是乐趣、这也才是干工作的态度。

·随着相机相机多样化的发展,镜头开发的机遇也广阔了

记者:综观担负那市场整体,几年前APS-C画幅镜头产品线的充实被寄予厚望,如今告一段落、全幅机又出现了。选择哪个镜头进行开发,是不是很难的一件事?

适马:的确如此。现在真的是为该开发哪个镜头难以决断的时期。从主流来看,“今后就看我们的啦”这样的主流恐怕很难下定论。今后传感器的画幅规格恐怕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视频拍摄成为潮流也未可知。与其说哪个方向会成为潮流,不如说依据用途不同镜头也会产生多样化的发展。而在我们看来,多样化造成原先那些纯正镜头之间产生出新的特定功能镜头的机会则增加了。此外,我们还认识到就连50mm F1.4这支经典且具有标准级的指标的镜头、靠我们对性能和画质追求而产生的产品、也一样能得到用户认可。我们也在商业模式里抱有对品质和画质永无尽头追求的远景,这些领域里还有很多很多题材可以选择的。在小型化·轻量化需求存在的同时,也有对虽然重一些但可以获取高画质的方式的需求,我们在这些方面都会积极进取的。适马整体的方向呢,就是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今后我们也会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买进的。过去一年的适马的方针,今后也会延续下去的。

点击进入相关讨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