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F转索尼E卡口电子转接环开发者访谈:
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我拿到了一款Commlite(咔莱)开发中的尼康转索尼电子接环测试样品,进行了试用体验并和这款转接环的开发者gururu先生进行了多次交流,内容涉及到各种器材和摄影有关的部分,在此挑选一些与这款转接环的开发和使用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访谈,与各位泡菜分享。如果大家在使用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在帖子里回复留言,我可以转给开发者去解答。
下面,以问答的形式来展开这个访谈:
GGYY: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gururu: 大家好,gururu是我的网名。我是个摄影技术和研发技术都不怎么样的人,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些回忆才入了第一代的NEX-5。入了之后发现NEX的镜头不够用,于是等别人开发电子接环等了一年也没见动静,然后就自己干了。不知不觉就干到现在了……
GGYY:这款转接环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为何上市时间比佳能版的落后这么久?
gururu:接环真正的开发是从2014年初开始的,但实际上在2013年初就做出Demo来了,那时就是证明一下这东西是可以做出来的而已,之后就放下了。直到去年才觉得有做出来的那种挑战和成就感,就开始认真去做了,去年底实现了初步的完整功能。原本以为今年春节后就能做完的,结果由于结构太复杂,导致延误。完成之后已经是7月份了,但是今年6月份索尼发布了A7RII,这款机型的特点大家都懂的,所以我又被迫针对这款新机身做优化和测试。这款机身自动对焦系统有一定变化,而自动对焦恰好又是这款转接环的核心功能,所以我只能等新机身上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甚至是要将各种不同年代和型号的镜头尽量测试并优化。于是就耗到现在了。
GGYY:这个只是新机身造成的延迟上市,那么为什么佳能的电子接环去年就遍地都是了,而尼康版到现在才有?
gururu:佳能和尼康从历史、协议的演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佳能协议有很多人研究过,相当多的参考资料随便一搜就可以在网上找到,特别是AF部分,佳能的协议就是明文,而尼康则是一堆需要计算的非线性数据。同时尼康数据参考资料极少,需要自己去摸索。尼康从1986年的AF系列到现在2015年的E系列CPU镜头,中间经过了数次大规模的演进。从螺丝刀驱动AF到后来内置马达的AF-I、AF-S,从不带防抖到带VR,从带光圈环的AF、D到去掉光圈环的G以及最新的电磁光圈E镜头,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不同点。作为一个转接环,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并自动作出相应的处理而无需用户干预。比如说在这个接环中,就要识别镜头是不是内置马达,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驱动镜头马达。然后判断带不带防抖,如果带防抖就通过镜头的VR开关来激活机身三轴防抖;如果镜头不带VR就要激活机身的五轴防抖。最后判断镜头是不是电磁光圈,如果是则进行指令控制光圈收放,如果不是E镜头就需要推动接环内置的光圈拨杆来收放光圈。这一切都是自动处理的。相当于比佳能转接环多了一倍的工作量。而由于内置了马达(用于驱动镜头的光圈,E型电磁光圈镜头除外),马达的选型、测试等也成了很大的困难,要在重量、尺寸、功能、成本之间做出平衡。佳能转接环基本上只要把卡口尺寸做对了,触点连接到电路板上就ok。显然尼康就没这么简单了。出于研发时间考虑,我这次缩减了螺丝刀的AF马达,如果加上这个功能,估计上市时间就要明年甚至更往后了。
GGYY:这款尼康电子环的开发团队有多少人?
gururu:核心的协议开发就我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来做,每天晚上花2到3小时吧,因为白天的工作压力很大。同时还有两位咔莱的工程师帮我解决电子元件和五金结构相关问题,让我专注于协议和编程。
GGYY:纳尼?这不科学……
Gururu:是啊,但据我说知,开发尼康电子环的就我这一家。如果能多一些人手,一起进行各种镜头的调试优化工作,进度可能会快一些。
GGYY:那你测试的镜头都从哪里来啊?为保证兼容性,你一共测试了多少款镜头?
gururu:找朋友借、自己买啊,尼康自己有200多款镜头,加上副厂一共超过300款。但其中有一些镜头工作表现应该是一样的,所以不必每一款都测试,我估计大概有100款镜头能够在这款接环上正常工作。随着后续的固件更新,镜头支持数量会不断的增加。
GGYY:自己买镜头做测试?这代价也太大了吧……
Gururu:这是我前几天刚买的AF-S 300/F4E PF,你体会一下……
GGYY:我觉得肾隐隐作痛。
gururu:是这感觉。
GGYY:好吧,我们还是回到产品本身上来。对于转接环的开发来说,A7RII的对焦系统都有哪些不一样?会造成哪些开发上的困难?
gururu:E卡口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原生镜头模式,另外一种是转接模式。以往的机身只允许原生镜头可以激活相位对焦点,而在转接模式则只能使用反差对焦。A7R2首次在转接模式下激活了相位对焦点,基本去掉了之前影响速度的拉风箱动作,因而极大的提升了转接速度。这样带来的影响就是没有开发者为这个变化做过准备,所以几乎所有的第三方转接环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问题,都是通过固件更新的方式来应对的。我是在接环准备上市前夕拿到这款机身的,所以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