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谈谈我的新玩具——宾得645Z

谈谈我的新玩具——宾得645Z

色影无忌
qw0358
黑眼圈
2015-02-03

  第九部分:谈谈对焦

 

  我知道P家的粉丝曾经非常非常郁闷的就是P家的对焦。

  K5时代,P家的对焦基本上是废物。

  K3时代P家的对焦还是不错的。

  在我自己K3的评测里面我没有说任何对焦的事情,

  后面的回复有不少人都提到了这部分的残缺。

  报歉得很,我以前是N家的,

  在N家从来不用关心的就是对焦,

  所以,我就习惯性的忽略了,

  这其实也说明了几个问题:

  1、 我当时没有1.4的定焦镜头

  2、 我当时K3+2.8没感觉到对焦的问题

 

  这次,我专门来谈谈645Z对焦,K3的对焦以后再说。

 

  首先说个故事,真实性我无从知晓,但是和我说的人应该不会说不靠谱的事情。

  宾得当年用SMC镀膜技术换NIKON的超声波马达技术。

  NIKON学会了SMC的精髓,发展了自己的NANO镀膜。

  但是,宾得只学到了超声波马达的皮毛。

 

  好了,这个故事说的不精彩,但是,至少反映了摄影厂家其实非常重视自动对焦技术。

 

  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两种自动对焦技术。

 

  第一种是Honeywell发明的镜头自动对焦技术。

  这个技术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AF对焦。

  说白了就是镜头里面的一组(变组)或者全部(常见于双高斯的标头)通过机械的方式前后移动,机内通过一个对焦模块来判断是否合焦。

  记住哦,这个技术是Honeywell发明的。

  1985年2月美能达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AF单反照相机,A7000。但是,美能达没有注意的是,就在他推出的前一年,雅西卡的第一台AF旁轴是付了专利费的。

  所以,1987年,Honeywell控告美能达全球范围内技术侵权。

  最后的判决是在1991年,美能达败诉,赔偿1亿5千万美金,并且禁止美能达照相机在北美销售。

  1992年,Honeywell以此判决,上诉其他所有制造商(比如nikon、canon、olympus等,当然也包括宾得)进行专利索赔。其中NIKON同意支付45million美元的赔偿金(因为这个事情是NIKON的人证实的,其他厂家付款多少未知)。

  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到1993年底,15家日本相机厂商共付给Honeywell专利赔偿费315亿日元。

  直到Honeywell专利过期之前,全球每制造一个AF镜头或者制造一个AF功能的相机(无论单反还是傻瓜机)就需要给Honeywell付一笔专利费。

  这个故事不是新故事,凡是被培训过专利的人应该都听过。

  Honeywell的镜头自动对焦专利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三大的专利纠纷案。

 

  第二种是ZEISS的胶片自动对焦技术。

  看SONY坛子的朋友,我要说对不起了。

  胶片自动对焦技术真不是SONY发明的。蔡司早在CONTAX时期就出过胶片自动对焦的机器。

  胶片对焦本身有很多优势,比如:

  1、 镜头只要卡的上就都能自动对焦

  2、 对焦距离短,对焦可以极快

  但是,这个技术最终无疾而终,原因是,实在是太难做了。

  首先就是胶片本身可能并不平,当然CMOS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就是精度实在要求太高,当然这个现在也不存在问题。不过,即便今天,使用久了,机械磨损造成的旷量怎么办?

  换句话说,撇开专利问题,今天的SONY还真能做出这种东西出来(不考虑寿命)。

  不过,我不认为他会做。

  主要原因就是,如果他做了,他的那些原生镜头卖给谁去?

  从商业上考虑,我认为除非SONY快倒闭了,否则它不会做这个CMOS移位对焦系统。

 

  好了,又扯远了。

  下面来说说645Z的对焦。

 

  无论哪个厂家的机器,对焦系统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对焦速度

  2、 对焦正确性

  3、 对焦精度

 

  上述三点是不一样的。

  我自己NIKON的机器用的最多,就用NIKON来打比方。

  nikon机器无论怎么以下犯上,等级之间的对焦三要素是泾渭分明的。

  即便是同一个对焦模块,调教也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D200 和 D3000,直接看对焦模块的名字,可能D3000更高级一些,但是,实际的调教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综上所述,我一直以这三个关键点来衡量一台机器的对焦情况。

 

  我先解释一下三个要素的实际意义:

 

  对焦速度指的是镜头转动的快慢。

  我喜欢这么测量:用镜头盖盖住镜头,半按快门,这时候镜头就会来来回回转个不停。

  测试转一定次数的时间就知道镜头的速度了。

  比如让镜头转满50次等等。

  如果你浸淫过足够多的镜头,可以从转速就能判断大致的镜头对焦速度了。

 

  对焦正确性指的是如果我对焦在一个细小的物体上,相机会不会判断对焦到背景?

  这个和对焦速度无关,我认为也和镜头无关,应该和机身的算法有关。

 

  对焦精度指的是这样的:

  严格的讲镜头合焦只在一个点,也就是说任何镜头的景深光学上都应该是0。

  但是由于有可忍受的焦外弥散圆的的存在,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模糊是可以接受的。

  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的模糊,传感器或者人眼是不能感知的。

  因此才会有焦外、焦内的差别。

  对焦精度指的就是镜头停住的地方的最锐利的那个点和我期望的点是否完全重合。

 

  说回645Z。

 

  对焦速度上面,645Z其实是不如135系统的。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645Z的对焦速度在民用120系统里面已经是“飞快”的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645Z的镜片比135大了很多。

  举个例子,645Z的55 2.8的最后一片镜片都比NIKON的50 1.8G第一片镜片还要大。

  其他的像25 F4和90 2.8都是很大颗的镜片。

  所以,镜头的变组就会比135系统重得多,导致最终对焦速度变慢。

 

  那么,这个慢到底有多慢呢?

 

  我来说一下大致的感觉:

  645Z+90微的对焦速度大致相当于佳能的5D3+85L2,比NIKON的D800+851.4G慢。

  645Z+55 2.8的对焦速度大致相当于NIKON的D800+35 1.4G。

  645Z+25 F4的对焦速度大致相当于NIKON的D800+50 1.4G。

  其中,最快的是645Z+25 F4。

  645Z+90微慢也是因为,人家是个微距,慢点也是正常的。

 

  但是,需要澄清的是,如果你需要抓拍,还是135+大三元更靠谱。

 

  对焦正确性上面

  645Z的对焦正确性还是可以的。

  毕竟645Z和K3是一样的对焦系统。

  但是对于细微的拍摄物件,645Z不是会对到背景上去,而是会犹豫不决。

  具体表现是会停在那里不知道往哪里转。

  这时候你需要认为给他一个方向,然后他才会开开心心的转过去。

  这其实挺无语的,难道不是吗?

  因为,NC在这时候都是随便找一个方向对过去,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对上背景的概率。

  但是宾得是你不给他指个方向他就停在那里不动。

  严格的来算是不是细小物体的对焦正确性是0%呢?

  这个并不是机械或者其他的问题,这是机内软件算法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宾得的软件工程师还需要继续修炼啊。

 

  下面来说对焦精度

 

  现代相机上的马达大体上有三种,分别是步进马达、超声波马达和环形超声波马达。

  其实步进马达也不是全面差于超声波马达。

  关于这两个马达的原理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baidu吧。

  步进马达的最大好处是,廉价、耐用、设计简单,而且,错误不累积。

  坏处是,如果需要大扭力,那么马达本身会做的比较大。

  其实还是比超声波马达来的小的,只是,超声波马达,尤其环形的或者弧形的,可以将镜头和马达设计在一起,光学组件从马达里面穿过去,

  但是步进马达就不行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错误不累积,这很重要。

  错误不累积意味着马达的一次机械失调会在下一次转动的时候清零。

  同样,超声波马达的优点是转速低,扭力大,噪音低,用在镜头上空间小。

  但是,寿命短,价格高。

 

  现在相机采用的驱动镜头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

  分别是镜头马达和机身马达。

  机身马达都是步进马达,镜头马达则上述三种都有。

 

  我曾经和NIKON的工程师聊过对焦的事情。

  对方认为:

  1、 机身驱动AF必然会有误差,因为螺丝刀的机械旷量导致的。

  2、 镜头驱动AF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先说说第一个,机身驱动。

  由于机身空间比较大,因此,一般厂家都偏向于在机身里面搞一个大扭力的步进马达。

  可以满足一般镜头的驱动力,同时降低成本,寿命还长。

  问题是,噪音相对较大。

  其实噪音还好,最大的问题是,螺丝刀连接部分必须要有机械旷量。

  否则镜头卡上机身的时候就麻烦了。

  但是,传动过程中的机械旷量就导致了轻微跑焦。

  只是,一般来说厂家都会将这一点点轻微跑焦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不过,时间比较久的老镜头就不好说了。

 

  镜头驱动的本质是互相通知。

  机身说:你还没合焦。

  镜头说:那我再转一点,往哪里转?

  机身说:往左

  镜头说:速度呢?

  机身说:低速

  镜头说:可以了吗?

  机身说:再来一点

  镜头说:可以了吗?

  机身说:可以了。

 

  这种对话一秒钟多少次呢?

  松下告诉我们,一般来说是一秒钟120M个对话,高级的是一秒钟240M个对话。

  一个完整的对话至少包含:

  可以了吗?

  往哪转?

  速度呢?

  你认为转多少弧度?

  跑焦就出现在“可以了吗?”的答复上。

 

  如果镜头或者机身其中一个是抵挡货,很可能机身给的答复就是“勉强就这样吧。”

  如果镜头或者机身都是高档货,基本很可能给的答复是“※※,老子是牛机+牛头,小样再给我转一点!”

 

  好了,所以,镜头驱动AF的时候如果发生跑焦一般来说是机身的问题。

  因为镜头只是执行者,机身才是判断者。

  唯一镜头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马达的精度下降了。

 

  我发现我又说了好多废话。

  但是上述废话还是有用的。

 

  645Z的对焦精度是能满足需要的。

  我手上的552.8是机身驱动,另外两个是镜头驱动。

  对焦精度都还可以。

  换句话说,我没注意到跑焦。

 

645Z(34)
宾得(9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