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关于此牛头的“技术”评测和臆测。作为用户,一直以来对这些客观或主观的文章不大感冒,真正受用的莫过于实际使用上的感受。
必须承认,蔡司此头的宣传片拍的相当有水平,无论谁看了都有占为己有的冲动。到手后,第一感觉就是大和重。至于的么,55的1.4标头啊。想想Summilux才多大多重!无论接在A7R或DF上,都时头重脚轻的感觉。造工跟蔡司其他的ZF和ZE头基本一致,略微欠缺了图片上那惊艳的味道,与徕卡相比还是有可见的差距。最让我烦心的是那两橡胶环(对焦环和光圈环),虽然手感不错,而且手动对焦快而准,但是极容易粘尘,不知道长期使用后会不会发白、释油或吸油。遮光罩全金属、很大,接上后看上去极具进攻性。镜头盖是金属的就完美了。
由于对此头的光学素质心里已有个大概,所以这次更多的是用来作为一个标杆,看看手头其他几个标头是否可以喂饱A7R。这5个镜头分别是:
Nikon Nikkor 50mm f/1.2 AIS
Nikon AF-S Nikkor 50mm f/1.4G
Leica 50mm f/0.95 Noctilux-M A
Leica 50mm f/1.4 Summilux-M A
Leica 50mm f/2.0 Summicron-M
F口转接环用Novoflex,M口转接环用Voigtlander。上三脚架、两秒自拍、中央点对焦、色彩空间Adobe RGB、无压缩RAW。在Aperture上将无修改RAW输出为PSD格式,然后用Photoshop CS5导入、转换成sRGB,裁成900X600像素并以JPG输出,文件大小控制在230-250K之间。没有做色彩和锐度调整。
测试光圈分别使用0.95、1.2、1.4、2.0、2.8、4、5.6。
这里的对比只涉及镜头的分辨率、锐度和反差,色彩、畸变、紫边等不予讨论。测试初步结论个人认为,这头确实很牛,最大光圈中心成像极好,可与Summilux抗衡(看不出超越)、边缘也十分好,秒杀Summicron以外的其它四个标头。收小光圈后中心及边缘成像都有显著提升。大光圈下暗角还是可见。仔细比较f/5.6下边缘的表现,加上其体积及重量,我有理由怀疑这头是以超过全幅的画幅而设计的,其效果就如f/1.4的全幅标头用在半幅机上。不知道哪位大侠试试把Otus 55/1.4装在中幅机上,看看有多少暗角就有答案了。
从下面的曝光参数可以看出,除50/0.95外所有头的最大光圈都有虚标嫌疑,因为从f/1.4开始光圈都以一档缩小,快门理应成倍增加。同时50/0.95在f/2.8、f/4.0、f/5.6都标小了。由于A7R最快快门是1/8000,50/0.95在f/0.95和f/1.2时边缘都比f/1.4亮。
55/1.4 | 50/1.2 | 50/1.4G | 50/0.95 | 50/1.4A | 50/2.0 | |
0.95 | - | - | - | 8000 | - | - |
1.2 | - | 6400 | - | 8000 | - | - |
1.4 | 5000 | 6400 | 5000 | 8000 | 5000 | - |
2.0 | 4000 | 4000 | 4000 | 4000 | 4000 | 3200 |
2.8 | 2000 | 2000 | 2000 | 2500 | 2000 | 2000 |
4.0 | 1000 | 1000 | 1000 | 1250 | 1000 | 1000 |
5.6 | 500 | 500 | 500 | 640 | 500 | 500 |
为方便各位色友查看对比图片,重新编辑了一下,尽量将同一光圈同一部位的收集在一起。
原帖链接:Zeiss 55mm f/1.4 Otus Distagon T* 在Sony A7R上与5支标头的粗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