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为了生活,黑白为了心灵”——路易斯.卡斯塔涅达
自己用的德国镜头并不算多,开这个帖子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先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还希望各路英雄能予以指正补充。
不必说满街的日本镜头,即使是日造德系镜头,做工精细,品种繁多,但在摄影人心中对德国镜头总是有一种挥洒不去的情节,德国镜头代表着镜头制造工艺及光学素质的巅峰!MADE IN GERMANY 是摄影人对镜头的终极追求!
施耐德,其实我的施耐德是在禄来2.8F上的,2.8F的做工就不说了,被誉为双反相机的最杰出代表,所配镜头据说是因为蔡司公司对禄来双反镜头供不应求而有部分搭载了施耐德的XENOTAR 80/2.8镜头,4组5片结构,虽和PLANAR一样,但它们的镜片胶合方式并不完全相同。XENOTAR其成像的如此细腻,层次的如此丰富,柔和的焦外,颜色的清淡自然,黑白灰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记得当初刚拿回家就帮幼儿园的儿子拍照,小脸蛋上北风吹出的裂痕让我既心疼又不得不感概施耐德的表现力!双反标头不愧是中画幅标头的终极水准!我迅即将手头的尼康135相机束之高阁。
施耐德二手镜头并不好找,全新又不是我等工薪族能购置的,我把注意力转向了哈苏蔡司,哈苏相机所配蔡司镜头在摄影界可以说是巅峰地位,是用金钱在市场上能买到的最好镜头。二手产品琳琅满目,高中低价格齐全。我曾经先后购置了CFI、CF、黑C和白C等六只镜头。也许自己的美感有问题吧,色彩和层次感均看好C头,尽管新镜头锐度好,色彩更艳,反差更高,但在黑白照片表现暗位时,始终觉得C镜头将细节演绎得更丰富些,焦外成像更趋柔和。尽管她的调焦环很窄,调焦费事,但C头那红色的景深指示杆、光圈联动及精湛的金属加工工艺让我爱不释手,有道是“柔和细腻的C、锐利鲜艳的CF”,C镜使用的是现在欧洲已经禁止使用的含铅、硒玻璃制造的镜头,或许更能原汁原味的体现真正的欧洲制造工艺及镜头风格!考虑到哈苏相机操作的繁琐,我用转接环转到宾得645。日本相机的人性化确实高之一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645画幅始好像始终不是德国镜头的最佳搭配,我把目光转向了禄来6008,禄来机子的操作确实非常人性化,也是唯一腰平可以测光的中画幅。但硕大的机身和重量又让我外出常吃苦头,不过每每取出拍照时,总会吸引一帮数码单反族频频为我的6008留下芳影,此时多少都有点虚荣感吧,呵呵。以前6008的镜头二手市场并不好找,但现在满街都是,而且价格也是骤降,据说是因为其无法匹配现在流行的数码单反机身,不受待见。也是的,玩胶片的始终是少了。但尽管这样,6008所配的施耐德二手镜头还是不太好觅(180/2.8倒是常见)。我共有3只半(2X算半只)禄来造的蔡司授权镜头,镜头上的MADE BY ROLLEI多少让人看得有些不舒服,另外镜头口径的特殊尺寸(66MM)也使其难以搭配滤镜(以前倒是有66-67口径转接环)。总体而言,镜头的现代感很强,做工及调焦感不错,但镜头盖确实很差!我标镜上的镜头盖居然还有毛边,也不知是否给人换了。后来在商场看到其他的镜头,也有类似现象,真觉得有些怪了。禄来蔡司有着HFT镀膜,那是多层高传真镀膜技术的缩写(High Fidelity Transfer),由蔡司、福伦达及禄来三家公司共同研制。浓郁的色彩、镜头的锐利确实体现着顶级镜头风范,其风格和2.8F的施耐德镜头立马可判,抗眩光方面比较出色。但在黑白摄影中却不讨好,灰度过渡得没施耐德及蔡司C镜自然,但这是我个人感觉,不代表什么。
再来谈谈东蔡司,我其实很少用135相机的,有一次一哥们儿将东蔡司CARL ZEISS JENA135/3.5拿给我看,已改了尼康口,我套在我的F801S后立马拍了一卷,颜色偏红(以前看过香港杂志,说是德国有的人像镜头有意搞成这样,因为有的白人不喜欢自己的白皮肤,这种颜色称为“欧洲红”),但锐度极高,难怪有人曾经说过东蔡司是“傻锐”,镜头锐总是讨好人的,做工还算精细,不过调焦阻尼略大。尽管层次不能说是细腻,。但怎么说都是德国纯血统镜头吧,遂收入囊中。为了表示我对她的珍爱,居然买了皓亮的UV镜给她配上。
黑白,也许最能体现纯正德国血统镜头吧……
原帖链接:纯正德国血统镜头下的黑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