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两天的EM5终于到手了,配着14饼和45/1.8小试了半天,便有些耐不住的小激动。下面详细写写我对器材选择的一些心得和EM5的上手体会。
1、玩机历史。
我虽只是个泡菜,但在无忌上已经泡了12年。从人生第一台相机-奥林巴斯miu2开始,到现在用过的机器也算不少。胶片时代用过O记miu2、尼康FE、FM2、佳能EOS30、Contax G2、Leica M6;数码机用过尼康D80、D90、D300s、佳能5D2、O记EP1、EP2、理光GXR、GX100、GX200、GRD3松下LX3、LX5等等。但在EM5到手前,我的主力拍摄机器是iPhone4S,除了一个摆在柜子里不用的M6,其余的统统变卖了。
2、用机感受。
一直以来我都偏爱人文纪实类的题材拍摄,喜欢大师们拿着旁轴捕捉的决定性瞬间,厌倦单反的沉重,又烧不起数码版的Leica M,心中的理想就是Contax G系列这样的机器数码化。因此,从EP1发布起,我就知道,不断进步的微单将是我烧机的不二选择。
单反和DC就不说了,专聊微单。从微单出现至今,我已经用过EP1、EP2、GXR等微单类机器。也一直关注X100、X-Pro1、奶昔系列等等。一个个说吧。从一开始,在M43的选择上,我就没考虑过松下。虽然松下傍着徕卡这样的大神,但我一直觉得奥林巴斯才是正统,因为它有历史的传承,这点很重要。从EP1复刻Pen系列到EM5复刻OM系列,有深厚的底蕴,设计出来的东西,至少从外观上就很容易得人心。松下GF系列虽然也是好评不断,但是玩机很久的烧友应该会更喜欢O记的复古风。另外还有O机单反机的研发经历,使得在操控设计上颇有心得,更容易受到专业用户的青睐。还有就是我的第一部相机就是O记miu2,当时因为便宜,想不到后边还成了经典机型。因此,EP1发布不久我就入了一个,银黑设计,配17饼干头。说实话当初吸引我的纯粹是漂亮小巧的外观和可以转接各种镜头的噱头。实际使用下来发现画质、速度并不如同价位的单反,高感能力更是一般,转接环加手动头虽然支持广泛,但缺乏EVF支持,使得持机姿势根本不适合手动对焦,实用性大打折扣。后来EP2出来,我就把EP1出了,就希望多个EVF能更好的玩我的G45、G90两个contax经典小头。
后来发现,为了一个非主流的附加功能就换机是冒失的。因为镜头群的缺失,使得我外出跟宁愿带着更加小巧画质也不俗的理光GRD3,EP2偶尔转接G头用EVF对焦,也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因为EVF虽然解决了持机姿势的稳定性问题,但EVF视觉画面还是偏小,放大画面手动对焦时又存在刷新率闪动和画面抖动问题,再加上G-M43转接环先天的操控缺陷,使得对焦成功率并不很高,当相机缺乏了用的本质,玩又不能尽兴,那么失望也就是难免的。于是,在蜂鸟上淘得一套GXR+A12 28mm后,EP2也被我出了。
选择GXR,首先因为理光是我非常喜欢的相机品牌,胶片时代的GR系列就已经是经典,我用过的GX100、GX200、GRD3在操控的专业性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转盘上的自定义选择、snap估焦拍摄、定时间隔拍摄等等,是快速扫街拍摄的利器。只是由于感光元件过小,透视感、画质和高感能力总是有些缺憾,因此GXR系统出了A12 GR28mmF2.5模块时,我果断购入,并把GRD3、EP2、G45、G90头统统出了。可到手后,并没有那么兴奋。首先体积比GRD3大出不少(昆明没找到卖理光的,所以真机都没见过,汗!),主要是厚了,重量也沉甸甸(手感和做工没的说),随身性不如以前(和GRD3比,比EP2的话其实差不多);其次理光的强项在于操控(这点我始终认为在小机器中,理光操控感是最好的),画质上还是差一些,在APS-C画幅的机器中,高感能力并不出众;最郁闷的是镜头群支持也不好,P10、S10这种DC级模块就不讨论了,除28外,唯一值得入手的是A12 50mm微距头;GXR M模块(转接徕卡头)简直坑爹,一个转接环要4000多,毫无性价比可言;等半天的APS-C画幅24-85变焦模块,先不说光圈不恒定,单看那个体积和造型就让人生畏……加上iPhone4s作为随身乱拍的利器也很给力,GXR系统在我手中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闲置也就成了它唯一的宿命。
原帖链接:漫漫微单路——关于E-M5的一些选机心得和上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