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色影无忌发起和组织的影像发现之旅“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活动继续进行,此活动得到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外,这个活动在业界也引发了讨论,关于“新锐”的话题讨论持续深入,在此编发摄影评论家家孙慨的专文《新锐摄影说》,以飨读者。
延伸阅读:
名家视点
胡武功:新锐不是“皇帝的新衣”
林路:关于新锐摄影师的联想
李楠:新锐就是N+1种可能,N-1种身份
颜长江:像一把刀子——试说摄影新锐
对于摄影,如果我们将其定性为艺术,那么它就是一代又一代摄影家,秉持着影像艺术因时、因需发展的理念,前后承继,不断丰富并提升其内涵与价值,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将其定性为媒介,那么它就是通过对视觉的截取与转换,并借此与社会大众建立彼此认同的视觉交流关系,且在二者的交互感应中,功能得到不断修补、完善的视觉信息载体。
无论艺术还是媒介,它们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步递进,都需要勇敢而智慧的领头者。不管在技法的创新还是新题材的挖掘上,他们主动突破摄影经典遗留的传统,也自觉拓展摄影介入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新领地;也偶有只是追寻内心的渴求而尽其所能者,却亦在客观上改变了摄影的既有面目,延伸了摄影的艺术空间和社会价值。
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但起初,他们是新锐,其最初的作品,可名之为新锐摄影。
所谓新锐,既新且锐;然,新为锐之修饰,锐为新之实体,锐主而新客。但是新,其本身又未尝不是锐的一种表现形式。
新锐产生的客观环境,无外有二:一是源于摄影自身困境中的突围,如摄影术诞生初期大众习用而有识见者不甘与之为伍,故而有画意摄影的诞生;如画意摄影之盛行,终至令人生厌而有艾尔弗雷德•斯蒂格里兹等人创立的“分裂主义派”领导的摄影转向。二是摄影所在之社会、文化环境的催发,如经济大萧条后,对民众生存境遇和社会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促成了FSA摄影小组的建立并掀起了社会纪实摄影的浪潮,如二战爆发后摄影宣传功能、武器价值的发掘与广泛运用。
爱德华-维斯顿的人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