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高节奏,高强度的拍摄中,如何平衡纪录和创作?
很多时候创作是灵光乍现的,然而现实中很多时候不见得有时间或者有条件去实现。通常预赛或者没有重点运动员的场次是创作的好时机。或者在已经得手保底的完成任务的照片之后开始创作。如果实在错过了时间或者没有条件,只能等到下一次机会,做足了准备再来实现。
Q:目前为止有哪些较难忘的拍摄经历?
最艰难任务的往往都是在大型比赛期间。比如平昌冬奥会,很多雪上项目的摄影位置需要在雪上徒步很久才能到达。雪坡很陡峭,需要穿着冰爪才能保证安全,这种时候如果按照平时的装备带428加独脚架一定会非常痛苦,所以我特意借来了400DO镜头,才能缓解一下爬山的负重问题。
还有的项目,比如雪橇、雪车、跳台滑雪,运动员出场时间非常短。天气非常寒冷,在赛道边冻成狗的同时,还要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观察出场情况,这样的拍摄任务是永生难忘的。有一次拍钢架雪车,我在心里背下来了出场顺序,在场地边一个绝佳位置蹲守,外国运动员一个个滑过去了,再下一个就是中国运动员。拍摄参数调的非常完美,构图也试好了。突然间来个警察,说我不能在这里拍照。我说我拍完最后一个就走,他说可以。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山上嗖嗖的响声,我回过头再按快门,中国运动员滑过去了。回放一看,只拍到了一双脚。真是又好气又无奈。
在大型运动会期间,观察参考学习外国记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雅加达亚运会的时候,田径比赛的下午场在六点钟开始。然而终点摄影位置的席位是有限的,要提前过去找摄影经理领票,票不对号,凭票去占位置。基本上三点以前就要到场,等着摄影经理放票,然后只见,成群结队的日本记者早已开始在空无一人的放票的办公桌前排上了队。日本记者跑得勤、去的早、爱排队、人数多。2019年摔跤世锦赛,396名注册记者里面有59名日本记者,在摄影位置、混采区,全都是铺天盖地的日本记者,他们的敬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确实值得敬佩。我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只能比他们跑的还快,去的还早。
还有很多时候,有趣的经历发生在拍摄之外,比如2018年国庆期间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拍摄一场极限马拉松,任务结束后要驾车从沙漠开到拉斯维加斯,再飞到旧金山再转机回国。结果,飞旧金山的飞机坏了,延误,等到了旧金山,回国的飞机早走了,而且当天旧金山已没有飞中国的航班。当时是北京时间国庆节假期的凌晨,只能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坐在候机厅里找全美国范围的回北京的机票。最后发现,在当天深夜有从洛杉矶回北京的票,于是决定立即飞去洛杉矶。费了很大劲把行李搞出来,重新托运,紧急飞到洛杉矶,才得以回家。11个小时之间,凑全了三座GTA SA城市。不过那次任务期间,在沙漠里露营了一星期,拍到了绚丽的银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Q:作为一名摄影师,如何保持自己充沛的创作灵感?
摄影是竞争激烈的行业,生存的压力很大,所以会有一种催人跑的感觉。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多去看优秀摄影师的作品,看看别人是如何表现某一题材的,学习一下别人的思路,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融会贯通。同时也要多思考,有哪些可以创新的方向,当今社会有什么样的流行趋势,我该如何把它们和我目前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不过呢,归根结底还是要牢记初心,想想当年为什么要进入这个行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找到差距与方向,自然就会有无限动力。
Q:还有哪些进行中或者即将开始的摄影计划呢?
目前基本上处在居家抗疫状态,偶尔拍摄一些全民健身及个人题材。今年最大的拍摄任务应该就是东京奥运会,但愿世界各国尽早结束疫情,使得东京奥运会能够正常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