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评测 > 三箭齐发 索尼E PZ 10-20/4 G等三款超广角镜头评测

三箭齐发 索尼E PZ 10-20/4 G等三款超广角镜头评测

色影无忌
梁爽
梁爽
2022-07-06

  近年来索尼将主要精力放在E卡口全画幅镜头群的扩充和更新上,APS-C画幅镜头显得有些冷清,最新发布的镜头还要追溯到2019年8月的E 16-55mm F2.8 G。两年来索尼APS-C产品线并非完全沉寂,2021年8月推出了主打Vlog的微单相机ZV-E10,这预示着索尼开始在微单系统上布局主打vlog的产品。APS-C画幅机身显然需要更小巧轻便的广角镜头来搭配,索尼没有让用户等得太久,今年6月超广角三镜齐发,推出了E PZ 10-20mm F4 G、E 15mm F1.4 G和E 11mm F1.8。

  索尼这三款镜头都是很有针对性的,E PZ 10-20mm F4 G用于替代的E 10-18mm F4 OSS;E 15mm F1.4 G是给APS-C入门用户提供了一支适合风光和星空拍摄的大光圈镜头;E 11mm F1.8是为满足Vlog需求开发的一款轻量化大光圈超广角定焦,它也是目前最广APS-C画幅AF定焦。三款新镜头都强调优化视频拍摄性能,抑制了呼吸效应带来的视角变化。那么三款超广角镜头在参数上有什么特别之处?E PZ 10-20mm F4 G与E 10-18mm F4 OSS、E 15mm F1.4 G与16mm F1.4 DC DN C两组对比又有什么亮点?下面笔者对比几款镜头的纸面参数:

规格对比(点击查看大图)

规格对比(点击查看大图)

  从规格参数来看,索尼三款超广角镜头都实现了小巧轻便镜身设计,直径控制在70mm以下,其中两款定焦镜头滤镜尺寸相当可以通用。三款镜头均内置两个线性马达,可实现优异的自动对焦性能。E PZ 10-20mm F4 G与E 10-18mm F4 OSS相比,镜头长度明显缩减,重量更轻,虽然少了OSS光学防抖但采用内变焦设计且支持电动变焦。E 15mm F1.4 G与16mm F1.4 DC DN C对比,体积小了一圈,重量更轻。E 11mm F1.8则是目前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光学结构MTF解析

  特殊镜片应用上,E PZ 10-20mm F4 G采用了3枚非球面镜片,可以有效抑制超广角镜头中常见的畸变和像散,2枚ED玻璃镜片,有效抑制色差,1枚ED非球面镜片进一步提升了画面边缘的分辨率;E 15mm F1.4 G采用3枚非球面镜片可有效控制广角畸变,从中心到边缘均可实现优异分辨率,1枚ED玻璃镜片和1枚Super ED 玻璃镜片来抑制色差;E 11mm F1.8内置3枚非球面镜片和3枚 ED玻璃镜片,非球面镜片有效补偿畸变,同时实现光圈全开,从中心到边缘优异分辨率,ED玻璃镜片的加入进一步抑制了色差,有效减少了边缘紫边问题。

  在实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纸面实力,先来看一下E 11mm F1.8官方MTF曲线:

  从图表上可以看到,E 11mm F1.8全开下中心解析力出色,超过“90”直逼“100”,距离中心9mm后开始快速下滑,边缘能维持在“60”以上,对于一款F1.8大光圈超广角镜头来说整体表现不错。

  再来看E 15mm F1.4 G官方MTF曲线,笔者选择16mm F1.4 DC DN C作为参看:

两款镜头MTF对比

两款镜头MTF对比

  从对比不难看出,索尼E 15mm F1.4 G全开中心解析力接近“90”,高于适马的“80”,两款镜头远离光学中心都呈现下滑,索尼在边缘可以维持在“50”以上,适马则已到“40”,理论上这款“块头”更小的原厂镜头拥有更好的分辨率。

  最后我们再来看E PZ 10-20mm F4 G的官方MTF曲线,笔者选择对比老款E 10-18mm F4 OSS:

两款镜头MTF对比

两款镜头MTF对比

  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E PZ 10-20mm F4 G优势明显,从中心到边缘下滑缓慢,只有在距离中心12mm极限边缘才出现快速下滑,在成像画面大部分区域都能维持“85”以上高分辨率。相比之下E 10-18mm F4 OSS确实已经廉颇老矣,远离中心更快速下滑,难以维持高解析力。

  至于三款新超广角镜头实际成像如何,后文笔者会进行详细测试。

外观及细节

  三款镜头外观设计与此前索尼E镜头一脉相承。其中没G标的E 11mm F1.8最为简约,E PZ 10-20mm F4 G和E 15mm F1.4 G隶属“G”镜头,定位更高,镜头功能设计也更多。三款镜头都实现了小巧轻便的镜身设计,其中 E PZ 10-20mm F4 G是索尼最小最轻的恒定F4光圈APS-C超广角变焦镜头,相比之前的E 10-18mm F4 OSS轻约20%。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变焦镜头采用了内变焦和内对焦设计,在变焦或对焦时镜身的长度保持不变,镜头重心偏移很小,非常合适搭配稳定器进行视频创作。

  E 15mm F1.4 G和E 11mm F1.8是大光圈紧凑型镜头,同规格镜头中以轻巧见长。两款定焦镜头直径近似,索尼将它们滤镜口径均定位55mm,通用性非常好。

  前文谈到三款镜头由于定位不同,在操控设计上会有差异,E 11mm F1.8最为简单,除了自动对焦(AF)和手动对焦(MF)切换开关,还搭载对焦保持按钮,用户可以在机身菜单中自定义对焦保持按钮的功能。

  E PZ 10-20mm F4 G和E 15mm F1.4 G作为“G”镜头,除了搭载对焦保持按钮和对焦模式切换开关,还有一些特有设计。

  E PZ 10-20mm F4 G是一款电动变焦镜头,在对焦环、变焦环之外,还配有电动变焦拨杆(T-W)。用户转动变焦环可精确控制变焦,同时也可通过拨动电动变焦拨杆获得平滑稳定的变焦效果。两种不同的变焦操作可以适应不同拍摄场景需求。如果与ZV-E10搭配使用时,用户可直接通过机身上的变焦拨杆进行变焦操作。

  E 15mm F1.4 G在镜身上设计了光圈环及无级光圈点按开关(CLICK ON/OFF)。方便用户轻松、快速和直接地控制光圈,同时也可切换为安静的无级光圈模式,实现平滑的景深过渡。

  在对焦方面,三款镜头均搭载两个线性马达能够实现快速、精准和安静的自动对焦。E PZ 10-20mm F4 G和E 15mm F1.4 G采用内对焦设计,镜头的长度和重心在对焦时保持不变。值得注意的是三款镜头都强调优化了视频拍摄性能,抑制呼吸效应,可有效减少对焦时产生的视角变化。作为变焦镜头的E PZ 10-20mm F4 G,索尼还强调该镜头在变焦时减少焦点和轴向偏移。

成像测试:

  下面我们看一下三款超广角镜头的实拍效果:笔者测试使用索尼ZV-E10作为机身。拍摄使用RAW+JPEG、AWB设置、ISO 100。

一,镜头锐度

  为了测试三款超广角镜头的解析力,我们采用远距离拍摄建筑的方法,该拍摄距离常被一般用户用于拍摄风景。

E PZ 10-20mm F4 G 10mm端

10mm端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10mm端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左:中心  右:边缘

F4.0(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22(点击查看大图)

F22(点击查看大图)

  从实测我们不难看出,F4.0全开光圈下,10mm端中心锐度非常好,边缘锐度尚可;光圈收到F5.6时,镜头中心锐度变化不大,依然锐利,边缘锐度有一定提升,暗角明显减轻;F8时这款镜头无论中心还是边缘锐度都非常出色;光圈收到F11时,锐度开始轻微下降,依然维持较高水准;F16时锐度有一定下降,边缘尤为明显;F22时受到衍射影响,画面整体发糊,不推荐使用。

E PZ 10-20mm F4 G 20mm端

20mm端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20mm端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左:中心  右:边缘

F4.0(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22(点击查看大图)

F22(点击查看大图)

  再看E PZ 10-20mm F4 G的20mm端,中心锐度非常好,边缘锐度尚可;光圈收到F5.6时,镜头中心锐度变化不大,边缘锐度有一定提升,暗角有所减轻;F8时这款镜头无论中心还是边缘锐度都非常好;光圈收到F11时,锐度没有明显下降,依然维持较高水准;F16时锐度有一定下降;F22时受到衍射影响,画面整体发糊,不推荐使用。

E 11mm F1.8

11mm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11mm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左:中心  右:边缘

F1.8(点击查看大图)

F1.8(点击查看大图)

F2.8(点击查看大图)

F2.8(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从实测我们不难看出,F1.8全开光圈下,中心就有不错的锐度,边缘锐度较好,比中心差一些;光圈收到F2.8时,镜头中心锐度进一步提升,反差更好,边缘锐度提升不大,暗角明显减轻;F5.6时这款镜头无论中心还是边缘锐度都达到巅峰;光圈收到F8时,锐度依然维持较高水准;F11时锐度出现轻微下降;F16时受到衍射影响,画面锐度进一步下降,边缘更为明显。

E 15mm F1.4 G

15mm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15mm锐度测试截取位置

左:中心  右:边缘

F1.4(点击查看大图)

F1.4(点击查看大图)

F1.8(点击查看大图)

F1.8(点击查看大图)

F2.8(点击查看大图)

F2.8(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4.0(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5.6(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8.0(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1(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F16(点击查看大图)

 从实测我们不难看出,F1.4全开光圈下,中心就有较好的锐度,边缘锐度尚可,比中心差一些;光圈收到F1.8时,中心区域反差有一定提升,边缘锐度变化不大;光圈收到F2.8时,镜头中心锐度进一步提升,反差更好,边缘锐度也有一定提升;F4-F5.6时这款镜头无论中心还是边缘锐度都达到巅峰;光圈收到F8时,锐度依然维持较高水准;F11时锐度出现轻微下降;F16时受到衍射影响,画面有些发肉,边缘更为明显。

二.畸变及暗角

1.畸变

  畸变是五种基本像差之一,不影响镜头成像精细度。在摄影中,一般广角镜头容易产生桶形畸变。长焦镜头容易产生枕形畸变。畸变与物像点离光轴的垂直高度的立方成正比,因此,物像四角的畸变比物像的四边的畸变程度大。我们本次测试的镜头焦距为10-20mm、11mm、15mm,这种超广角镜头出现明显桶形畸变比较常见。

左:关闭机内矫正 右:打开机内矫正

10-20mm 10mm端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10mm端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11mm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11mm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15mm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15mm畸变控制测试(点击查看大图)

  需要注意的是ZV-E10机身上三款镜头的“失真补偿”均为自动,且灰色不可关闭,JPEG直出的情况下,三款镜头都经过机内校正,只有比较小的桶型畸变。

  如果ACR直接打开RAW,我们可以看到未经校正的画面,10-20mm 10mm端、11mm、15mm均存在非常明显的桶型畸变,10-20mm 20mm端则有轻度枕形畸变。对于用户来说,JPEG直出或者RAW加载校正文件,以避免畸变对画面带来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相机对于畸变的控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暗角

  “失光”俗称是暗角,指对着亮度均匀景物,画面四角有变暗的现象,暗角对于任何镜头都不可避免。一般来说前组镜采用了大口径镜片,确保充足进光量,可以起到减轻作用。下面我们看看三款镜头的暗角情况:

10-20mm 10mm端F4/F4.5/F5.0/5.6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10mm端F4/F4.5/F5.0/5.6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F4/F4.5/F5.0/5.6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F4/F4.5/F5.0/5.6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从暗角测试来看,10-20mm全开时10mm端要比20mm端暗角更明显,随着光圈收缩F5.6时,10mm端仍有轻度暗角,20mm端可以忽略暗角影响;11mm全开F1.8下有明显的暗角,光圈收至F2.8暗角大幅减轻;15mm全开F1.4下有明显暗角,比11mm F1.8更明显,光圈收至F2.8暗角大幅减轻,可以忽略。

三.紫边表现

  我们用镜头边缘拍摄室内吊灯,由于吊灯阴影墙面形成大光比,我们可以通过灯边缘来判断色散程度。

10-20mm 10mm端F4/F4.5/F5.0/5.6紫边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10mm端F4/F4.5/F5.0/5.6紫边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F4/F4.5/F5.0/5.6紫边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F4/F4.5/F5.0/5.6紫边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F1.8/F2.2/F2.8暗角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10-20mm无论10mm端还是20mm端只有很轻微紫边,收缩光圈紫边完全消除;11mm F1.8全开时,仅有轻微紫边,光圈收至F2.8已经完全消失;15mm F1.4全开下存有紫边,这是三款镜头中最明显的,考虑到其光圈最大,这种程度可以接受。我们可以看到三款镜头应用了多片ED玻璃镜片,全开下抑制色散有一定效果,只是随着设计光圈越大难度越高。

四.焦外效果

10-20mm 10mm端 竹林虚化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10mm端 竹林虚化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 竹林虚化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端 竹林虚化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竹林虚化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竹林虚化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竹林虚化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竹林虚化情况(点击查看大图)

  笔者用三款超广角镜头拍摄纵深的篱笆和竹林,事实上超广角镜头由于焦距偏短,景深大,散景虚化并不见长。从实拍来看,10-20mm的10mm焦距广光圈仅有F4,并不能产生明显的虚化,相比之下20mm端焦距更长,虚化能力明显增强;11mm F1.8全开下,拥有一定的散景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虚化程度比10-20mm广角端更明显;15mm F1.4是三款镜头中光圈最大的,其焦距也比11mm更长,散景能力是最明显的,虚化比较柔和,二线性并不明显。

五.抗眩光表现

10-20mm 10mm F4/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10mm F4/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 F4/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0-20mm 20mm F4/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1mm F1.8/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15mm F1.4/F8抗眩光效果(点击查看大图)

  索尼官方并未给出三款新镜头采用什么镀膜。为了验证实际效果,我们拍摄从墙壁左侧透过的阳光,从实拍来看10-20mm表现最好,镜头焦距两端即使光圈收至F8也没有产生明显鬼影;11mm F1.8全开有轻度光晕,光圈收至F8会出现较小鬼影,整体表现尚可;15mm F1.4全开也有一定光晕,光圈收至F8会有较大鬼影出现。经过实测来看,两款大光圈定焦更易出现眩光鬼影,用户使用当中尽量带上遮光罩减少杂光对画面的影响。

六.彗差与星芒

1.彗差

  光轴外的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平面上会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呈彗星形,即由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粗到细的尾巴,其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称为彗差。

  简单来说夜景等图片中点光源的边缘变形,就像鸟儿展翅般发散出一片光芒,不能形成点图像的一种现象。本次测试的三款镜头中E 15mm F1.4 G和E 11mm F1.8是大光圈镜头,用户可能会对它们彗差性能有一定要求,两款定焦镜头全开光圈(F1.8/F1.4)、ISO100、AWB拍摄远处的路灯。

左:E 11mm F1.8 右:E 15mm F1.4 G

彗差测试局部(点击查看大图)

彗差测试局部(点击查看大图)

  从实拍来看,两款全开光圈边缘点光源都出现一定变形。E 11mm F1.8虽有轻度变形,色散控制较好;E 15mm F1.4 G则因为光圈更大,光源变形更大,个别位置光源有紫边残留。从官方介绍来看,这两款定焦镜头并未主推星空题材,彗差校正不是重点。

2.星芒

  星芒效果,属于光线绕射的特殊现象,一般导因于镜头光圈缩的太小。星芒的形状对称与否,完全取决于镜头的光圈叶片形状,而芒数的多寡则取决于叶片的片数。奇数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是叶片数的两倍,也就是说光芒会向两个方向延伸,比如叶片数为9,光芒数就为18。而偶数光圈片的镜头出来的光芒数和叶片数相等,有一个方向延伸的光芒和相对的重合了。笔者用三款镜头F11的小光圈,拍摄远处路灯:

10-20mm星芒测试局部(点击放大)

10-20mm星芒测试局部(点击放大)

11mm F1.8星芒测试局部(点击放大)

11mm F1.8星芒测试局部(点击放大)

15mm F1.4星芒测试局部(点击放大)

15mm F1.4星芒测试局部(点击放大)

  从实拍来看,三款镜头均采用7叶片圆形光圈,可拍出14条光芒。从星芒形态来看两款定焦的更“锐利”一点。

七.呼吸效应

  索尼三款镜头都强调采用新的镜头技术来抑制呼吸效应,可有效减少对焦时产生的视角变化。

呼吸效应测试

  从视频演示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款超广角镜头在手动对焦的过程中,视角仅有轻微变化,基本符合官方说法,其中10-20mm这款变焦镜头在变焦过程中焦点比较稳定,并未出现明显偏移。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索尼在这三款镜头的视频性能上下了功夫,相比以往推出的老产品更适合视频录制。

更多实拍样张

测试总结

  通过前文的测试我们可以看到索尼三款镜头,拥有较好的画面锐度、呼吸效应也得到较好抑制,其中10-20mm F4 G和E 11mm F1.8在色散控制上也有上佳表现,目前原始成像上比较大的问题是畸变控制,然而JPEG直出、视频录制都是经过机内校正,对画面没有影响,至于RAW格式后期中,未来会有校正配置文件。整体上这三款镜头的素质在索尼APS-C镜头群中是佼佼者,宽广的视角、轻便的镜身非常适合用户Vlog自拍。

  索尼自ZV-1发布以来,在整个产品线开始布局Vlog产品,可换镜头的E卡口系统显然是重点,E PZ 10-20mm F4 G、E 15mm F1.4 G和E 11mm F1.8三款镜头都是为了配合ZV-E10而推出的。在笔者看来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强APS-C机身的性能,充分发挥三款新镜头的实力。最后谈谈定价,E PZ 10-20mm F4 G和E 15mm F1.4 G都是4,699元、E 11mm F1.8则是3,399元,考虑到老款E 10-18mm F4 OSS官价也要4,700元,索尼此次定价还是比较合理的,而对于ZV-E10的Vlog用户是否愿意在套头之外购置一款堪比机身价格的超广角,成为新兴市场探索的重要课题。

索尼(5074)
APS-C(310)
超广角(148)
10-20mm(12)
11mm(6)
15mm(18)
Vlog(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