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摄影师来说,徕卡可能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种情结了。很多摄影师都希望能有一部自己的徕卡。如果你有关注徕卡的产品更新,你会发现他们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也顺应潮流推出了他们的微单相机——leica T。
这可能是目前最贵的微单相机了(单机身15000元左右,套机34000元),但是对比徕卡往期机型的价格,这次T系列微单的售价简直可以算是亲民......
徕卡T使用的是APS-C画幅1650万像素无低通滤镜CMOS传感器,感光度范围ISO 125-12500,徕卡T的最高连拍速度可以达到5张/秒,并可录制1080P分辨率的高清视频,具备Wi-Fi功能并且拥有双波轮、热靴、内闪等功能。
考虑到徕卡产品的消费人群不如佳能、尼康多,所以在国内非一线城市很难直接接触到这款产品,不过没关系,dpreview作者Barnaby Britton的这篇徕卡T体验文章会帮我们了解这款机器。
早在看到徕卡T微单的视频介绍的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可能爱上了这款机器。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能够实际上手体验。在前一段时间,我刚好有机会把徕卡T放进背包去旅行拍片。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非常有趣,现在就让大家就跟我一起来领略一下徕卡T带给我的喜怒哀乐吧。
上手感觉
除了开关跟两个轮盘,机身没有任何其它按键了。光看第一眼,你就会被Leica T的工业设计折服。总的来说,徕卡T的材质做工都是超一流的水准。徕卡T微单的外观设计据说是由徕卡与奥迪合作完成的,秉承极简主义理念,机身正面框架由一整块铝合金切削而成,机身更加坚固并且手感也非常不错。
除了必要的轮盘与开机键,leica T机身没有任何其它按键
机身由一整块铝合金切割而成
虽然徕卡T的设计、做工无可挑剔可以足以摆在设计博物馆里展出,但是这是有一个大前提的——你可能并不急着拍下眼前的画面。
操控体验
硬件设计的优秀跟软件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徕卡T从按下开关到系统启动你大约需要等待3秒,如果你是用电子取景器正在准备拍摄,那么从开机到你拍下眼前的场景你大约需要等待4~5.5秒......4~5.5秒可以做很多事情,顶级跑车都可以加速到百公里了,即便是我1998年的斯巴鲁也可以很悠闲的用这段时间开上40迈。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用索尼A6000从关机到启动大约需要0~0.75秒,如果是取景拍摄的话,你大概需要1.5秒左右的时间。很难想象徕卡的设计师们是如何想要让用户接受这样的开机速度的。 当然,我不会告诉你用徕卡T回看照片也需要很长的响应时间的。
徕卡在微单T上的设计理念可谓非常鲜明——极简主义。除了开光、视频键跟两个轮盘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按键。所有对相机参数的调整、设置都需要通过背部那块LCD屏来实现。当然,从实际操作体验来看,它远不如主流的智能手机流畅。目前的使用体验不是特别好,但是我还是很看好他的未来发展的。精简键位可以让用惯了手机人很容易上手这样的相机,不过过于复杂的菜单分级还是需要先看几遍说明书才能弄明白的。
实拍画质(点击图片可查看原图)
如果说在启动与操作环节带给我的都是失望的话,那么徕卡T在画质这个环节极大的安慰了我。使用JPEG默认模式直出的照片色彩平淡,有点死气沉沉,你需要适当的后期调整才可以。自动白平衡的色温还原非常准确,不论是夕阳还是正午,都能真实地表现出场景的颜色。如果你拍摄的是DNG格式的照片,后期打开以后你会发现它保留了极佳的细节,这一方面是因为APS-C画幅传感器出色的性能,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镜头出色的光学素质。
ISO3200
Vario-Elmar-T F3:5-5:6 / 18-56mm ASPH这支镜头的成像非常出色,并且涵盖了最常用的焦段,非常方便。当然,要是光圈再大一点就更完美了。中心与边缘的锐度都非常好,对焦速度也很快。光线较差的时候会有所降低,但是依旧可以满足需求。
高感与低感画质表现都非常出色,视频功能貌似是后加上去的,不过感觉画质还是不错的。
1/1600 F5.6 ISO 100
1/80 F2 ISO 2000
总结:
徕卡T的尝试还是值得称赞的,全部操控依赖一个触控屏来实现对于德系相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虽然这次硬件跟软件的结合尝试并不是十分成功(好吧我承认是十分不成功),但是我还是很期待它的发展前景。毕竟比起硬件技术的进步,软件的改进要简单的多。
除此以外,它的工业设计跟成像素质一如既往的继承了德系相机的出色品质,画质表现一如既往的出色。这也是这款相机目前最大的优势所在了。但是软件系统实在是不敢恭维,启动时滞太差,系统响应太慢。理论上这可以通过后续的固件升级来改善,但是如果现在有人推荐我买徕卡T的话,我觉得我直接反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