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松下在北京举行了G1体验会,笔者有机会试用G1拍摄了一些照片,并采访了松下中国数码部门负责人和来自日本的松下数码相机开发人员。
会议采访来自正式提问和会下的非正式聊天,以记忆和笔记为参考。
产品研发
笔者问这个Micro 4/3 Systems(微4/3系统)似乎是松下的产物而不是奥林巴斯的,对方微笑回答说其实在四年前他们开始合作时松下就有这个微4/3系统的想法,三年前推出L1时就开始内部开发。鉴于一些关键部件开发周期影响如EVF,直到最近他们才推出这个标准。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松下推出的两款4/3单反相机与奥林巴斯共用了很多部件,如除尘系统和反光板箱等,而这款G1上面大部分部件都是松下独立研发的。
记者们都对未来松下是否要推出比G1更小的机器很有兴趣。官方回答是他们会考虑,不过他们认为G1已经接近微4/3系统机器能够做到最小的尺寸,比如奥林巴斯在Photokina2008展示的微4/3样机模型与G1大小相差不多。至于是否未来会有如LX3大小的卡片微4/3系统机器,官方回答还是不明确。
产品定位
有记者问G1在日本发行时的市场宣传信息是该机器定位为女性用户机器。对此松下的中国数码部门负责人友泽泉先生回答说那是日本销售公司根据数码单反在日本销售状况决定的,因为他们发现在日本接近一半的入门数码单反相机购买者都是妇女,而且是年轻家庭妇女。
友泽先生认为在中国G1的目标客户是25-30岁年轻白领,是一些喜欢玩机器和旅游、追求个性的男性群体。
当问及G1属于什么级别的相机时,来自日本的官员说比入门机高一些。
未来产品方向
虽然这次体验过程没有展示样品,松下人员透露在明年春天将有一款可以录制高清电视的机器,基于G1设计。当问及该机器的基本视频录取指标时,他们说会比目前市场上可以录取高清电视的两款数码单反相机要更好,尤其是支持录取过程中自动对焦的功能,而且在镜头变焦和对焦时不会产生噪音。为此他们还公布了一支高清变焦镜头的研发:14-140mm/F4-5.6 OIS HD。
高清相机的记录格式将会是AVCHD(还可能有其他格式吗?)
其他
笔者和其他记者们发现真实机器的色彩不如宣传资料上那么鲜艳。松下官员解释他们首先选择了一种手感比较好的涂料,因而受这些涂料的限制在颜色选择方面不多。此外有记者问道其他松下相机在市场销售时非传统色彩的往往价格比较高,而经销商的解释是非传统色的机器不容易订购,友泽先生许诺他们会改进非传统色机器的供货。
另外松下官员表示G1的可选颜色有目前的三种,还没有计划增加其他颜色。
我们发现在更换镜头时传感器(实际上是除尘滤镜)暴露在外面,快门在开启状况。松下官员表示新设计的除尘系统可以有效地消除累积灰尘。
有关长焦距镜头对焦速度和精度是否与标头相同的问题,松下官员表示是一样的。笔者使用了与G1同时发布的45-200/4-5.6 Mega O.I.S.镜头时没有发现对焦速度差别。
有关转接环,松下表示他们提供4/3系统镜头转接环,其他系统他们不会正式支持但不排除第三方厂家提供方案。
试用体会
一开始感觉G1相当于是大了一围的LX3,这算是夸奖,因为LX3的人机界面还算不错。
不过G1比LX3的人机界面还要好,主要体现在一些方便摄影师的按钮和开关。比如单次/连续/手动对焦在左上方,单张/连拍/包围/定时拍摄也是一个四位置开关。在一些入门级数码单反机上这些功能通常还要进入菜单才能设置。
不过G1取消了LX3上面的四方向拨杆,移动方向要靠四个按钮而这些按钮还有其他功能,短时间使用感觉还不太习惯,比如移动对焦点时。
镜头的变焦环阻尼不错,用对焦环进行手动对焦感觉也不错。
最令人惊讶的是自动对焦速度,也许我对反差对焦系统的期待值比较低,也许G1确实如松下所说自动对焦速度比L10有明显改进。在短暂使用中我感觉不到明显对焦时滞,甚至在D700和G1转换使用中感觉不到多少差别,而在G1和LX3对比使用中就感觉到LX3对焦时的犹豫。
相机的存储,严格说缓存速度相当不错,拍摄时没有遇到因为缓存满了或者存写而导致的时滞。每秒3张的连拍与其他入门级机器相当,但最致命的问题是取景器的黑屏,如前面所说。
EVF号称有144万点而后背LCD是46万点,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在更多使用EVF,其他记者似乎也是。相比起光学取景器这个EVF还是有非常轻微的时滞,需要在快速移动相机时才能感觉到。当时使用时没有专门关注,现在想起来才意识到为何在光线比较暗时能够在EVF里面看见一些噪点,这应该归功于EVF的分辨率。
比较担心的是电池巡航能力,据称只有300多张。
对于一个老单反用户来说,这个高度电子化的数码旁轴我能够很容易习惯,对比起其他数码旁轴如市面上的非单反,包括索尼以前的R1和目前市面上的DP-1、GRD-II、LX3等,G1在操作方面更接近单反,这是值得表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