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年来无反市场的发展,APS-C早已无法满足多数人的需求了,主流器材厂商正大力推出全画幅无反产品。无反定位是轻便+高素质,因此机身+镜头整套系统都是往“小而精”路线上走。以我为例,我自己很多的拍摄任务,都是需要出远门的,因此高画质加高机动性一直是我对器材的最基本也是最硬性的要求。恰好作为业界老牌的尼康,旗下的Z5刚好就满足了我这一需求。
乍看尼康Z5的纸面数据,貌似是入门级配置,在2020年公布的时候就被吐槽说不要不要。然而我对这些质疑的声音从来就不放在心上,毕竟相机说白了就是拍摄者的工具,重点是看使用者,而非单纯看数据的玩具。是驴是马,拉出去溜溜。
(外观)
由于最近一段时间是春运前夕,加上国内疫情反复,原本设计好的旅行计划又一次泡汤了。不过还是在周边城市作了一个短途旅行的拍摄,顺便去试用一下尼康Z5,Z 14-30mm/F4 S(以下简称1430/4)和Z 50mm/F1.8 S(以下简称50/1.8)这样的拍摄搭配。
在拍摄的主题上,我一直更关心的是作为人自身的题材,例如是建筑空间、人文纪实。可能是天性使然,我本来就对这种关于人和社会的内容比较关注。名山大川纵然再雄伟,那也只不过是造物主的能耐。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拥有智慧,创造历史。因此这一次我还是关注在上面提及的两个主题:建筑、人文。
我关注的建筑有两种类别,一个是现代化,一个是本土化。现代化建筑多以简约、空间层次强为特点;本土化则以反映过往人民群众生活为主,整体空间布局较狭窄,但建造材质以及市井风格浓厚。这两个类别是两个大反差,但同时也是一组不可多得拍摄题材。
先来看看现代化。我在深圳宝安的欢乐海湾处,遇到一个尚在整修还没开张的摩天轮。原本就一个摩天轮不值得有什么新奇的事儿。恰逢当天正值黄昏,我就选择在这里蹲一下点。在使用Z5+50/1.8的时候,展现远处物体细节部分不需有任何担心。这种冷暖对比在画面里突出了主体和背景的差异。
然后在这张典型的风光照中,尼康Z5展示良好的宽容度的优势场景。明暗过渡,近处礁石,远处大桥,在1430/4的拍摄下从画面中心到边缘表现足够优秀。
在夜幕降临后,在一些灯光的衬托下,旁边一个装饰部件,其明亮的线条和深邃的黑夜同时给我的画面提供很好的灵感,让我多停留在这里一阵子。
Z5有个好处,就是使用翻折屏外加触摸功能,可以让我直观快速地进行AF点选择,不用因为要按按键操作而耽误任何一刻。还有不少需要运用到低角度拍摄的场景,这翻折屏的使用也是很舒心。
见识过现代化的元素,接下来就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另外一个主题:本土化。国外的建筑我也拍了不少,不过这次先不提。国内幅员广阔,各个区域的生活习性差异大,民风民俗又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仅仅就南方而言,深圳是一个奋斗之都,而不远的广佛却是历史之城。
有道是“食在广州,味在凤城”。我经常去佛山,倒不是为了吃,而是去逛一些隐藏在商业景区里的岭南建筑。上文说过,本土化的建筑多是追求实用性为主,所以在外观设计上没有单独的简约空间感,更多的是一片建筑群的视线协调感,在材质上更是有啥用啥,很多都是用当地或者附近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此看上去会略显粗糙。但是这样在拍摄时候,对于相机镜头的表现力却是一个不错的考验场景。
正如上面的这个钟楼,在1430/4的14mm拍摄下,从中心到边缘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过也就在画面四角最边缘的地方画质还有轻微下降,这点还是得注意F8以下小光圈 的使用。
还有就是在一些纵深感较强的空间,以及现场古时候模拟婚礼嫁娶场景里的小物件的解析力表现,Z5+1430/4这搭配还是能让我放心使用,特别是某些场合我特意使用较慢快门速度,这就得益于其机身防抖的设计,这才让我能进行更多方面的尝试。
再如在扫街这块,平常我使用最多的是50mm标头,而非35mm。所以这次我也带着50/1.8一边逛街一边扫街。从光圈全开开始,50/1.8就保持较高水准的分辨率和焦外虚化能力,色散不易发现,简而言之就是全开即可用,没必要为了提高分辨率而特意收小光圈。后面的几张我收小光圈纯粹就是为了控制景深,没有特别考虑“最佳”光圈了。\
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近段时间国内外疫情反复得很厉害,适逢国内一年一度的春运,各地都发出了原地过年的呼吁,这就导致了在春运前几天,本来熙来攘往的罗湖口岸居然只有寥寥数人的场景,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抑制疫情扩散,为了大众健康考虑。这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手里的相机去把这一幕幕具有意义的画面记录下来,让后来人有反思、警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