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到它之前,我并不知道有35mm胶片的方格机的存在。35mm全画幅机一卷36张拍着有点心疼,而半格机70多张拍的人有点心烦,有时出去一趟都拍不完。而方画幅一卷可以拍50多张,这个数量不多不少,所以瞬间就被吸引了。
方形画幅之前一直是120相机,特别是双反相机的标志,但是仔细想一想,既然半格都可以实现,方形画幅当然也没问题了。方形画幅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绝对的比例关系非常适合设计师的审美,而且还完美符合朋友圈的格式,也许很快就会火起来吧。
但是这款相机跟那些网红的日本半格胶片比起来真是太低调了,看到熟悉的宝塔标志知道它是一台东德蔡司的产品,再上网扒了一下历史,1938年蔡司伊康(Zeiss Ikon)发布了一台方画幅35mm相机Tenax Ⅱ,然后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Tenax的生产受到影响,1948年停产。战争结束后蔡司随着德国的分裂分为了东德蔡司和西德蔡司,1953年,东德蔡司重启了Tenax,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包括增加了Tessar镜头版本。后来由于官司失败,东德蔡司不能再使用原蔡司公司的产品名称,因此Tenax更名为Taxona,同时原来的Novar镜头也改名为Novonar镜头,Compur快门改名为Tempor快门。
知道了背景,再看看这台相机,从1950年代跨越了快70年来到我手中,竟然还保存完好,原配的牛皮包连一处脱线都没有,真算是奇迹了。Taxona有两个版本,一个是Novonar Anastigmat 35cm f3.5镜头,另一个就是Tessar 37.5cm f3.5 红T镜头,了解东蔡的人都知道天塞红T镜头是高端的象征,因此后面这个版本的Taxona也较为稀少。
Taxona没有测光,光圈从f3.5到f22无级调整,快门速度为B门及1s到1/300s也是无级调整,对焦采用刻度尺估焦。拍摄顺序为选择快门速度>选择光圈>对焦>拨动左侧的发条和过片杆>拨下右侧的快门。因为一旦快门发条上紧后就很难再转动快门速度盘,所以就无法在过片之后再改变快门速度,我理解这是发条快门造成的,由于怕搞坏机器也没有尝试过。由于这个区别,导致Taxona这个机子拍摄的感受和普通的机械旁轴或单反还是挺不一样的,我们习惯于拍完一张照片立即过片,但用Taxona的话就要忍住,否则你会发现下一次拍摄的时候没法改变快门速度了。此外光圈、快门速度对焦尺都在机身前方,每拍一张照片前都要低着头摆弄一会,举到眼前基本只剩下按快门的事了,操作很有古典相机的感觉。
点击无忌论坛原文《方格胶片 | 东德老萌物-TAXONA》进行跟帖。
Taxona采用那个年代常见的脱裤子上卷法,不过片轴不是固定在机身上的,摇摇晃晃的总让人担心没装好,这点上还是Leica的设计更好。在闲鱼上也确实看到有人说过片紧,容易拉断胶片,幸好我的这台没有这个问题。我的判断是当年的底片厚度可能和现代底片不同,所以可能片轴的设计也有点不同,不太适合现代底片,但是由于这款相机的片轴是活动的,所以可能换一个现代的片轴也许就好了,而且这款相机采用的是双齿过片,所以应该是相当稳当的了。
从成像上来说,本来我没有对这部机子有太多期待,毕竟70年前的老机器了,但是出片之后却大大出乎我意料。尽管35mm的焦距在当时的广角畸变控制技术下变形还是有点明显,但中心画面的锐度、分辨率都远远高于那些日系的半格,看来摄影在当时确实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不像现在越来越娱乐化了,对画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低。片子的反差也很柔和,配合方形的画面,透出浓厚的古典感。
总之,这是一部超出预期的相机,小巧、高颜值、操作有趣、出片还不俗。最棒的还是开篇的时候讲的,50多张的数量刚好差不多是出去玩一次的拍摄量,所以这台机以后带着的频率会很高吧。
实拍样片。
时间:2019年9月
地点:OCT、蛇口价值工厂
机身:Zeiss Ikon Taxona
镜头:不可换镜头
胶卷:FUJI C200
扫描:SP-3000 短边分辨率3600px
处理:PS缩小尺寸、自动色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