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入这枚镜头和其后续同胞35-70/3.5-4.5,纯属把玩情怀。在这个万物萧条没啥可拍的寒冬,总的给自己找点事情干吧,趁帕金森嘚瑟的老毛病还没犯……
这枚镜头,我查了下资料,应该是搭配美能达7000的小三元,1985左右年上市,距今33年了。
美能达7000,是世界上第一部自动对焦的相机,这枚镜头,也算是世界上第一批AF镜头了。在当时,可是足足甩开佳能、尼康之流好几条街的啊。如何形容美能达当时的地位呢?我想跟苹果刚推出1代触屏手机的情形是非常类似的。
英雄的谢幕也是类似的,老乔为apple手机殚精竭虑,手机面世不久就驾鹤归西,美能达7000上市后不到10个月,美能达创始人田岛一雄去世,令业界唏嘘不已,美能达几年后就走上了衰败的不归之路。
这是费了不少事找到的当年美能达7000的广告,看了有泪奔的赶脚……“或许将来,全世界的相机都与美能达7000一样,但目前只次一家”这广告词,质朴精准,没有丝毫夸大的成分,却难掩霸气。这是一家天才技术公司最恰如其分的自信展示。
点击无忌论坛原文《向30年前经典致敬,拆解美能达35-70F4》进行跟帖。
拆解是因为光圈回弹变慢,另外,感觉画面锐度不及同时购入的美能达35-70/3.5-4.5,怀疑内部镜片有润滑油挥发残留油膜导致的朦胧感,虽然肉眼观察看不出来。
拆解过程感触良多,索尼的镜头我也拆过不少,但这枚美能达30年前的普通的镜头,拆解居然要比之前的DT系列复杂的多,机械结构也要精密的多,这枚镜头外部除了变焦环和伸缩桶之外,都是金属材料,内部核心的变焦机构也是金属的,难怪30年下来,机械结构依然很顺畅,拆卸的过程也遇到好几个隐蔽机关,细节构造非常考究,现在索尼的DT系列机械结构跟这老前辈相比,说玩具一点不为过。
工艺、匠心。
这是美能达35-70/4的金属卡口,为了减轻重量,内侧做了半镂空设计,在螺丝刀驱动轴的周围,做了特殊衬套,减少磨损。
这两项工艺,在当今的索尼正厂副厂镜头中,已经看不到了。
恒定F4的匠心,斜孔光圈拨杆。让变焦的过程中,后镜组上下的移动,光圈拨杆在位置不动的情形下,自动微调光圈大小,实现恒定F4,很巧妙简单的设计。
我不清楚这个小弹簧和为它专门设计的放置槽道有啥用处,我想设计师不会费尽心思去设计一个看似没用而且给组装带来麻烦的工序。(从下面的图片看,这个小弹簧的作用是给排线接地,消除干扰信号和静电影响。这个设计目前也早已取消掉了。)
微距开关拆卸过程中的暗藏机关,这个拆解是只能是半破坏性的,但可以被修复复原。这个微距的设计也很巧妙。上面的滑块会阻挡下面的一个凸起,使得变焦到了70端不会自动进入微距模式,要知道微距模式就没有自动AF了(可以很容易的改成AF,但出于尊重原始设计的考虑我并没有去改动,而且那种贴胶带屏蔽某条触点轨道的方法也有副作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变焦、对焦机构,沧桑30多年,依然运行精密手感细腻。满满的金属质感,让当今很多天价驴粪蛋镜头情何以堪。
时间长久,润滑油到处滋润,居然渗透到了光圈部位,这两张图能看到清楚的油渍,这些油渍延缓了缩光圈的速度,全开拍没问题,但小光圈比如F8-F22就会有明显过曝倾向。
简单的电路,我习惯从后口拆,一般现代镜头,排线都是插接式连接到镜头电路板上的,单这个芯片就在柔性排线上,上连触点,下面直接连接在变焦排线上。
把拆下来的镜片、光圈叶片啥的都泡到95%的酒精里洗澡,泡了10分钟澡,我就发现酒精微红了,看来镜片上还真是被润滑油浸润了。这肉眼看上看去感觉还挺通透的,真看不出来。前镜组应该是2片复合,只能前后都用无纺棉浸透酒精擦拭,带光圈的中间镜组本以为是单片,直接扔酒精里,捞出来发现也是复合镜片,中间也渗透进酒精了,赶紧上加热台60度烘烤了1个小时,才把中间的酒精给蒸干了,还好,没有痕迹。
最简模式组装起来,装上相机测试效果,昨晚的成像朦胧感一扫而光,这是在35端的效果图,还认得这是美家35-70/4吗?
跟自家小弟3570F3.5-4.5一比,几乎一样啊,嘎嘎。
完全修复还要再等几天。那个变焦环下面的柔性编码条自带的不干胶经历了30年,撕下来再粘回去已经沾不结实了,尝试了3M的那种双面胶发现效果不行,柔性编码条末端会翘起来,转动变焦环的时候,有时会碍事。
就是下面这个东西,上面自带的胶,已经老化了,粘不牢了。我在找能沾的服帖不翘起但又能撕下的胶水或双面胶,大伙有这方面经验的,拜托给推荐一下。
今天查资料发现,35-70/4的镜片,是树脂镜片哦。我用酒精给这些镜片洗澡,擦拭,加热烘干,是不好的哦,虽然没造成啥肉眼看见的影响,还是不建议今后这样操作。
漏了前镜组的拆解,补上。前景组目测是2片镜片,估计是热压合在一起的,目测无法进一步分解。
资料上说是树脂镜片,但以俺凭前景组手感重量看,应该不全是树脂的。
昨晚在网上买的胶带到货,据说是德国货,可是,包邮才8块,鬼才信。
不过,还真比3M的好用,更薄,粘接力更大。于是马上复原。微距按钮盖板那边也需要粘接,因为拆卸是半破坏性的(背面的4个桩脚有两个断了)。用AB胶,一晚上放在暖气上已经固化完成。完全看不出任何痕迹。
最后一步,精准调节前镜组位置。这一步做不好,轻则对焦距离乱套,对焦1米的物体对焦窗显示2米、3米,重则无限远不合焦。
就是下面这3个螺丝的位置。经过调节,在无限远保证合焦的前提下,最近对焦距离达到了0.9米,超越原厂指标1米的最近对焦距离(原厂一般留有一定冗余)。
前镜组的装饰圈也要重新贴胶,原来的胶也是粘接力不行了。
向经典致敬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曾经的经典完美修复并收藏起来,随时可以拿出来给自己精神信仰充电。来个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