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玩转器材 | 玩Yashica老旁轴,你需要三部机器

玩转器材 | 玩Yashica老旁轴,你需要三部机器

色影无忌
南羽
黑眼圈
2018-04-11

  自从偶然得到一台Yashica GT,就深深被Yashica老旁轴厚重的做工、锐利的成像和清淡的色彩所吸引,看着大大的镜头、拿着沉甸甸的机身就喜欢,过手的Yashica 老旁轴20多个了,有点心得体会,和同好们交流。

 

  一点历史

 

  Yashica公司1949年诞生于日本长野县,最初生产钟表等精密工业产品,1953年开始涉足照像机领域,1958年收购Nicca公司后开始继承Nicca的技术生产L39口可换镜头高级旁轴 YF。不过这时距离1959年尼康推出划时代的SLR Nikon F已经不到一年,在操作性能绝对无法同SLR竞争、专业RF又被Leica把持的情况下,其他品牌的高级RF纷纷寿终正寝(只有Canon苟延残喘到1960年代末)。Yashica YF也未能幸免,1960年便停产了,Yashica公司也开始进入SLR时代。所以现在市面上的YF并不多见,颇具收藏价值。不过,Yashica并没有将旁轴机型彻底停产,因为经过简化(镜间快门、固定镜头、简化测距系统)的旁轴相机颇具轻便、价廉的优势,适合于业余和家庭用户使用。(高级市场用单反,低端市场用旁轴,正是当年很多日本相机厂商的产品策略,包括Olympus, Canon, Konica等等,只有Nikon比较执着。)1959年,Yashica 35推出,并分为使用F1.9和F2.8镜头的两个版本,这以后的20年里,Yashica旁轴独树一帜,颇具自己的特色。

 

  玩Y家老旁轴,你需要三部机器:Lynx14(E),Electro35 GS(T)N,Electro35 GX。如果都有了,那下一步就是下面三个,M(F1.9的Minister),Electro35 GL,Electro35 CC(N)。如果也有了,那就考虑三种老机,35(1.9),35YL,35YK。如果以上都有了,那剩下的捡便宜的、捡好看的收就好了。

 

  点击无忌论坛原文《Yashica老旁轴俱乐部》进行跟帖。

 

#p#

  Lynx 14(E)

 

 

  历史:

 

  Lynx 14是Yashica从Lynx 1000开始的Lynx系列的第三种机型,这一点从机身号字头的“LIII”就可以看出来。在当时Yashica机械旁轴产品中,有两个系列,Minister和Lynx,Lynx是作为高端产品出现的,1960年的第一种型号Lynx1000就出手不凡,提供了高达1/1000秒的快门速度,这在使用镜间快门的普及型旁轴相机里是相当少见的。1964年,又推出了使用Cds测光元件的Lynx 5000(LII),机身设计也和Minister系列拉开了距离(LI多少还有些Yashica M的影子)。一年后,作为这个系列终极BOSS的Lynx 14问世,Yashica机械旁轴相机走到了一个顶峰。

 

  表面看来,Lynx 14似乎只是将Lynx 5000镜头的孔径放大的改进型,其实不只于此,从许多细微之处可以看出Lynx 14是作为一个系列的高档机型和精心打造的。首先,YASHICA的商标是与取景测距窗框整体冲压而成的,如同浮雕一般,与此做法类似的有同样是一代经典的KONICA Auto S2,不但美观而且庄重,一下子就同Lynx 5000简单的小牌牌拉开了档次。其次,测光按钮采用金属镀铬,和Lynx 5000的小红塑料疙瘩不可同日而语。另外,测光指针窗也没有沿用LII的扇形,而是圆角正方形,与机身整体的庄重、厚实的形象搭配。

 

  不过,Lynx14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空前绝后的Yashinon-DX 45/1.4镜头,7片5组,硕大的前镜片夺人心魄,粗大的镜筒也只有Lynx14这样硕大的身躯可以搭配,roundg大侠的一句话也说出了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感受:“不得不对它那巨大的全金属的镜头表示敬意”。看到这个镜头很容易使我联想到我收藏的一个同时代的Auto Yashinon-DX 50/1.4,这两只镜头的风格简直太像了——都是7片5组、硕大的镜片、粗重的镜筒,甚至让人产生Yashica把单反机镜头装到旁轴上的联想。不过客观的考虑,当时Yashica的镜头实际上由富冈光学公司长期提供,两者是老搭档,所以Yashica旁轴和单反镜头的拥有同样的风格是不奇怪的。后来的Y/C时代不少Carl Zeiss镜头据说也由富冈制造,可以想见其镜头开发和制造水平是相当高的,而且这支Yashinon 45/1.4镜头的素质也确实不错。这里引用一下fruitbear大侠对那只Auto Yashinon-DX 50/1.4的赞美之词:“Yashinon DX 50mm f1.4 在很多摄影杂志中的测试结果各项光学表现都是 M42 镜头群中最高的。……这只镜头的后镜组镀膜是蓝色的,人称“蓝色大眼睛”。非常漂亮。玩 M42 的镜头一定要有这只蓝眼睛啊”。我想这段话给Lynx 14的45/1.4镜头也一样恰当。

 

  白璧微瑕,Lynx 14稍使我不满意的一点是最高快门速度降到了1/500秒,这样,在白天使用大光圈体会“蓝眼睛”漂亮的焦外成像多少就有些困难,为此我专门买了一个58mm的灰镜,但这会对成像质量造成多大的影响一时还说不清。最高快门速度降低可能是由于快门叶片的增大造成的。顺便说一句,Lynx14的快门手感很好,很轻,和后来电子化的G系列不可同日而语。

 

  3年后的1968年Yashica推出了测光电路改进的Lynx 14改进型——Lynx14E,由于是第一代使用集成电路的机型(不是第一种,第一种使用集成电路的是Lynx 5000E),所以特意在机身上加上了“IC”的字样,电池由一枚PX625变成了两枚PX640,电池仓移到了取景目镜旁边,这个地方居然有地方放下这么一个硕大的洞,想来也许是电路改进腾出了地方?值得一提的改进是测光表改到了取景器里面,眼不离取景器就可以测光,方便了许多。

 

  这是Yashica全手动机械快门相机的最高峰,也是绝唱。Lynx 14推出一年后,电子化的Electro35已经推出,而在Lynx 14E发售的同一年,划时代的Electro 35 G系列问世。进入70年代,Yashica的产品线已经是电子化的Electro 35系列的天下了。

 

  购买:

 

  相对Yashica G系列而言,Lynx 14(E)算是比较少的。但在网上也经常能见到,国内存量也不少。价格一般依成色在800元上下。

 

  选购的时候按一般购买机械二手相机方法检测就好。注意一点,这机器的速度环容易长锈,有时机身成色很好,就这一处减成色,比较懊恼。潮湿地区的朋友保存的时候也要注意。

 

  电池:

 

  对于Lynx 14,电池似乎可有可无,不过这机器的测光还是挺皮实的,一般能用,有些还挺准,不用有点可惜。625A电池国内大城市可以买到,640可以用两个625或LR44加垫片代替。

 

  小袋鼠兄的体会:

 

  最近在Ebay上拍到一台Lynx 14。惊喜的是功能和机身成色上挑不出什么毛病(唯一的毛病是光电表偶尔接触不良,转一下镜桶就好)。

 

  全手动加测光,有些基辅4的感觉。与基辅4比,在取景器内上方多了一个占1/3宽的指针曝光表,绿框中间一白点,自动测光时,既可以光优又可以速度优先曝光。速度环比较紧,有挡。光圈环比较松旷手感不是很好,无挡。所以设计上还是倾向于速度优先。

 

  电池用常见的1.5伏钮扣电池,绕上一圈卡片纸装上,代替原配的1.3伏水银电池,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

 

  用佳能EOS和尼康F测量测光误差,白天与Lynx 14 持平,没有发现传说要加两挡的现象。晚上或室内Lynx 14 测光速度不知何故反而比N,C单反低一挡半,感光元件弱光时老化,强光不老化?用翻转试拍弱光有些欠曝。说明机上测光按镜头设计,还是准的。推测老镜头弱光时有些欠通透。

 

  开后背用毛玻璃观测中间和四角焦点平面,无限远合焦,焦平面准确。四周的清晰度明显比一般旁轴高。Yashinon 镜头有四周增亮设计,所以不必担心欧洲名机普遍存在的暗角现象。

 

  白天用大光圈的问题。可以加一个偏振镜(口径与N,C套头相同,很方便借用),100的感光度降两挡调到25度。这样白天晴天光圈在4左右,阴天光圈可开到1.4。偏振镜先对天试看一下,发现无论横拍竖拍,商标朝上时即可压暗天空。晚上拍摄把偏振拿下来,不用费劲调感光度,感光指针对准园点后,速度环往上跳两挡即可。

 

  逆光见光死的问题。加偏振后没发现。反差好像变大了。一般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在镜头上,躲在树荫下面或者用手挡一下什么的。

 

  检测以后,见机器状况甚好,就打算直接上反转试拍了。顺带提一下:此机原主是一个澳洲护士过世的老父亲,他搜集的日系旁轴种类很全,保护的又好,机器的状况资料详尽,是个有心人。看不见拆过的痕迹,而糟朽的防光海面已经清除,换上了暗合上的黑绒和大概是黑绳等。

 

  拍完看片,虽然加偏振镜后不能完全表现原镜头特性,仍感觉到此机属于日机色彩清丽反差柔和的风格。与德机的色彩浓郁反差强烈显著不同。反差比现代日系单反头柔和。色彩比巧思侬比淡一些,比现代日系头丰富,但是没有那么强烈。

 

#p#

  Electro 35 G(GS,GT,GSN,GTN)

 

 

  历史:

 

  Yashica G系列相机的前身是出现在1966年的Electro 35,在这款相机推出时,Electro 35只是这种相机的型号,但到后来,却成为Yashica电子旁轴相机的系列名称。之所以用“Electro”命名,是因为其使用了具有光圈优先功能的Copal电子快门,这在当时是首创。另外大概在那个人类登月计划刚刚启动、电视开始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只要跟电子拉上点关系,就是一种先进、时尚的象征了——就像现在,有关系没关系的也要在商品上弄上点数码、纳米、高科技之类。开始Electro 35只有白色机身型号,后来推出了黑色机身,并在机身右下部镶有Professional的标牌(黑色就更专业?)。从Electro 35开始,直到7年后的GSN/GTN,位于取景、测距窗口右侧显眼的可调测光窗口就成为这个系列的一个标志,相机的整体布局也没有大的改变,变化只体现在细节上。

 

  1968年开始发售的Electro 35 G是G系列的第一个型号,与前身Electro 35相比,显眼的差别是镶嵌在机身左侧的Yashica标志铭牌的左边有一个大写的“G”,“G”表示“Gold Mechanica”——"黄金机构",这个系列相机内部的所有电子接点都被镀金,以防年深日久因氧化造成接触不良。此外,过片手柄改变了形状并在前端加上了黑色塑料,以增加过片上弦的舒适度,同时也显得更加美观。胶片ASA设定由原来的12-400扩展到12-500(这个变化在后期型号的ELECTRO 35上就已经发生)。另外,在G型中有感光度设置盘以ASA和DIN同时标注的型号,但不太常见。

 

  1969年3月,G的黑色机身型号开始发售,被命名为GT。除了机身颜色,GT和G基本一致,但仍然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区别,GT的机身正面右下镶嵌有手写体的“GT”字样;快门锁增加了凸起,更便于操作;G型镜头金属调焦环上很精细的滚花在GT上消失了,代之以在光滑的金属环上安装两个塑料凸块供调焦时持握,这一改进的目的大概是为了降低部件的加工成本,但相机的操作手感也由此变差,在某些焦距段调焦相当别扭,而且遗憾的是这个蹩脚的设计一直保留在以后的几代产品中。

 

  1960年代末的G和GT,成为Yashica G系列相机中的第一代。

 

  1970年初,G和GT在机身结构上经历了一次大的改进,后盖的开启机构由机身下部的单独开关变为一体化的后盖启开/倒片曲柄机构,这大概是因为当时单反相机流行,为了照顾用户的操作习惯而进行的改进,同时取消底盖胶卷仓处的缺口,改为一体化底盖。在其他方面,这一代G和GT分别与其第一代产品的结构完全相同。

 

  1970初经改进的G和GT,是Yashica G系列相机中的第二代产品,但生产时间应该并不长,因为该年晚些时候第三代产品就推出了。

 

  1970年代初,彩色摄影开始流行,当时可能有不少摄影者对黑白时代生产的镜头拍摄彩色胶卷的能力存有疑虑,为了安抚这些用户,强调镜头对于拍摄彩色胶卷完全适用,G系列的镜头上YASHINON DX的前面,加上了绿色的“COLOR-”字样。与此同时,机身细节完全采用GT样式(颜色除外)的白机身型号推出,并被命名为GS(G Super?)。采用COLOR-YASHINON DX镜头的GS和GT机身背面的电池电能检查灯被取消,而改在了胶卷计数器内,同时也可以做计数器的照明灯,计数器数字盘由红色改为绿色。此外,胶片感光度设置范围改为ASA25-1000。

 

  全新的GS和新一代GT,成为G系列的第三代,从这一代开始,G系列相机开始在香港组装,日本原产与香港组装从外观上没有任何区别。

 

  1973年,G系列推出了新型号,分别被命名为GSN(白机身)和GTN(黑机身),它们与上一代的GS和GT类似,但是机身顶部的冷靴改为热靴,闪光灯PC插座同时被保留下来。与前一代的区别还包括:机身顶部的ELECTRO 35字样由手写花体字改为颇具现代感的美术体;白色机身的GSN机身后部电池检查按钮的面板由前三代的白色改为与GT/GTN一样的黑色,大概也是降低生产成本之举,但造成机身美观度下降。

 

  这是Yashica Electro 35 G系列相机中的第四代产品,在其后还有一型MG-1,但已经是一台全新设计的相机了,样子大相径庭,最大孔径也变成1:2.8。到这里,手动调焦、金属机身、装备大孔径高质量镜头的普及型连动测距相机基本上已经奏响了它们的绝唱,随着塑料部件、廉价镜头的大量使用,更廉价、更易用的袖珍相机纷纷面世,这些昔日的经典慢慢的被人们遗忘。

 

  购买:

 

  相对其他同时代日本普及型旁轴相机来说,Yashica G系列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买到功能完好、成色不错的。网上比较常见的是白机身的G、GS、GSN,黑机身的GT、GTN比较少,尤其是一代、二代的GT。价格一般也比较合理,网上依成色的不同大致在400-650元左右,再高就不合算了。

 

  选购的时候除了注意一般购买二手相机的问题,着重要注意暗处曝光是否准确,由于测光元件老化或其他问题,在亮处曝光正常的这种相机往往在暗处出现曝光时间过长甚至变成B门的问题,同时闪光档也会变成B门,这个问题空拍就能发现。还有些快门叶片不能完全张开,用小于2.8的光圈没问题,再大就会曝光不足,这个故障比较常见,我见过的有一台三代GT,一台GTN。这个问题打开B门观察就会发现。

 

  电池:

 

  电池是个大问题,因为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G系列相机只有一档1/500机械快门速度,资料称此机所用电池乃是一种早已停产的水银电池,型号是HN-4N(PX32),电压5.6V,现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我的解决方案有两个:其一,从报废的多头电源插座上拆下一段铜条,弯几下做成弹簧状,放入电池仓,再找一个544(4XLR44)6V电池(摄影器材城有售,2元/节),负极对准铜条一端,电池仓盖对准正极,稍用力压下拧上,电池就被顶在了电池仓里,尺寸不合也不要紧,关键是铜条“弹簧”要有比较好的弹性,能将电池顶住。其二,还是用544电池,裁一长条厚纸,宽度约等于电池仓的深度,然后将电池紧紧卷起,正极露出一些,继续卷直到粗细能大约配合电池仓为止,用胶带粘牢,然后找一个长度合适的螺杆,放入纸卷的另一端,要能稍稍露一点头,然后一起放入电池仓。这样也能比较好的把电池固定在电池仓里。代用电池电压是6V,比原配电池稍高,但是使用中似乎也没必要采取什么额外的措施——比如用感光度设置进行曝光补偿之类。

 

  使用:

 

  这种老式的电子相机是没有总电源开关的,而采用上弦的同时接通机内电源、快门释放时关闭的方式开关机内电路系统,所以如果长期处于上弦(电源接通)状态,电池电能会很快耗尽。我在使用中甚至发生过一节LR44因为过量放电而在电池仓里发生爆裂的情况,幸好电池仓结实。所以切记在存放起来之前把快门释放掉,或者干脆卸下电池。

 

  机身号:

 

  G系列的机身都是8位机身号(Electro 35原型和Professional型是7位),第一位表示的是年份(如,8代表1968年,0代表1970年,5代表1975年),这是肯定的;后面两位是不是月份(01——一月,11——11月)不大肯定,但现在还没看见过大于12的,应该没问题。后面五位有没有代表日的功用不得而知。根据这个序号很方便的就可以知道该相机的生产时间。不过该系列机器后来转移到香港生产,序列号前加了H,编号规律似乎也有所改变。

 

  小袋鼠兄的帖子:

 

  修复YASHICA ELECTRO 35 GS

 

#p#

  Electro35 GX

 

 

  特点:

 

  Yashica Electro35 GX面世于1975年,7月黑色机身先上市,10月银白色机身上市。作为Yashica高质量、大孔径镜头、全金属机身(简称高大全)普及型旁轴相机的末代产品,这款相机还是可圈可点的。

 

  从传承上讲该机似乎是1973年的Yashica GL的改进,因为它们有很多同其他Electro35系列相机相比独特的共同之处:1、采用了40/1.7的Color-Yashinon-DX镜头,而非传统上的45mm;2、都采用了两触点的热靴,实现自动闪光(AF,Auto Flash),并且机身下角都有AE/AF标志;3、快门按钮、快门锁、卷片手柄、回卷手柄的设计几乎一致;4、取消B门;5、这是个最让我头大的问题,就是这两个相机的对焦环的对焦旋转方向与以前的Yashica G系列、Minister系列、Lynx系列都相反,即∞在对焦环的最左边,而其他都是在最右边,我习惯使用的Minolta MF镜头也是在右边,所以用GX抓拍屡屡失误,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两种机器的传承关系。

 

  但是,GX作为一代经典的收山之作,还是有不少自己的特点的:1、测光元件采用蓝硅,而不是GL的硫化镉,这点改进对30年后的我们是一大利好消息,因为蓝硅的寿命要远远在硫化镉之上,寻觅到能使用而且成色好的GX要相对容易多了。这点我有切身体会,同一卖家的GX和GL,成色相仿,GX曝光正常而GL已经完全无法正常工作。2、机身相对小巧、轻便,机身长度比前代GL缩短13mm,比G系更是缩短17mm,减重近1/3,虽然比不上同时代的Konica Auto S3和Minolta Hi-Matic 7sII,但和Canon GIII QL17不分伯仲(GX比之长3mm,轻100克),长时间握在手里扫街使用已经不像G系列那样感觉庞大沉重。3、外观设计更加简练漂亮:首先就是GL上那个曝光警告灯的大黑圆盘被改成了两个小圆灯,和机身顶部布置更协调;取景对焦窗口的一侧设计成斜边,与Canon GIII QL17相似;型号文字移至顶部(只是相对GL来说,G/GS/GT系列一直如此),前面版Yashica商标文字加大。4、镜头滤镜接口采用52mm,放弃了一直以来的55mm,也许是机身小型化的需要。

 

  GX的镜头秉承了yashinon镜头一直以来的分辨率高、色彩清淡的特色,拍摄黑白片很好,彩色照片也不错,操作也是Elcetro35系列的传统方式,光圈手控,光圈优先AE。B门的取消多少是个遗憾,好在它能像G/GS/GT系列一样提供30s以上的长时间曝光。快门的触发手感不好,不如机械快门来的轻快,Yashica电子旁轴的通病了。另外,它只能使用Yashica的两触点闪灯,京瓷出的Yashica CS-220闪灯二手市场上并不少见,价钱也不贵,配它挺合适。

 

  二手:

 

  相对其他同时代老旁轴,GX是一种不太多见的型号,在ebay和国内的二手网上要比GIII QL17少得多。黑色相对更少些,但在蜂鸟上也看到过有出的。但是因为Yashica是二线厂,GX又不是全手动,价格一般都比GIII QL17便宜不少,依成色的不同大致在450-700元左右,再高就是卖家的心理价太高,往下砍吧。选购时候的注意事项参考上面G系的就好。

 

  电池:

 

  GX也是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只有一档1/500快门速度,这机器用的是两枚一种大概有两个LR44厚的水银电池HM-N(PX640),电压1.35V,替代品种是PX640A,不管是原电池还是替代品,都无处可寻。买来的时候JS用了4枚LR44放在电池仓里面,大小倒是很合适,也不用装垫片,不过电压一下子由2.7V升到了6V!令人惊讶的是机器工作良好,曝光正常,现在我还是这么用着,不过最好还是采用两枚LR44加垫片的方式,谁知道这是不是个体差异。另外这种机器没有电源总开关,相关注意事项参考G系的使用。

 

#p#

  Minister

 

 

  一点后话

 

  随着M 4/3和Sony NEX系统的推出,不少老旁轴被“摘头”转接。对于已经不工作的电子旁轴来说,这么做还能让它发挥点余热,也不错。但是,如果是机械机或还能正常工作的G系,就有点太可惜了,把玩这些机器的快乐,绝不仅仅是转接到数码上上拍几张样片所能比拟的。这点可以参考我Minister那个帖子里的一点感想。况且富冈光学出品的这些镜头成像并没有什么特色,如果想体验,当年Yashica, Cosina等等富冈代工的M42镜头到处可寻。破坏性的改口转接,类“削足适履”,绝不可取。

 

YASHICA(21)
旁轴相机(24)
玩转(61)
雅西卡(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