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胶片,被Rollei 35s的外形吸引入手一台。一年来发现居然大多数照片都出自这个小机器之手。盖因机身小巧,每次出门携带可以不假思索,为“可以带出门的相机才是好相机”这个著名观点又添一小注。由于个性卓然,无忌中关于此机的帖子不少,佳作尤多。在此不惮添长蛇之足,续丽貂之尾,把自己的使用过程做一记录,欢迎35s的同好们评头论足,贴图灌水,切磋印证。
在出自Heinz Waaske之手的传奇Rollei 35系列相机中,个人认为Rollei 35s可以认为是综合指标最高的一款,无论是颜值身型,镜头素质,品质价格,都达到了35家族的巅峰状态。由于当年市场保有量很大,即使功能外观都非常完美的Rollei 35s,也能很容易用合理的价格拿到。这也是Rollei 35s的人气一直很高的重要原因。所谓德产新产,为藏家所关注,其实对用家来说是无谓之事。
此机身世请看黑土居士的大作:经典名机——辉煌的Rollei 35
此机用法及八卦请看GRAYKNIGHT的大作:知无不言——ROLLEI 35之深度问答
可惜的是,Rollei 35s人气虽然高,真正把它作为出片机器的用家却并不很多,大家的评价通常是外观迷人,手感上佳,似乎作为玩具藏品的情形更多一些。其实,这款小巧的相机和大卫手中的弹弓一样,看上去像玩具,却有可以击倒巨人哥利亚的力量。
Rollei 35s相机的定位非常明确,紧凑的机身和高品质的镜头。紧凑合理的机身解决日常携带和快速操作的问题。Sonnar 40mm HFT镜头集成了经典可靠的结构和优质的镀膜,确保浓郁色彩风格和无变形的画面。比标头略广的视角和平实的透视关系非常适于记录日常生活的感动一刻,当然也适于缩回小机体内。至于锐度,在对焦准确的情况下可以有非常结实的画质。
点击无忌论坛原文《相机越小,出勤率越高。越用越爱的Rollei35s》进行跟帖。
#p#
所谓扬长避短,35s的最大不足就是没有测距,这也是让很多用家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没有明确的合焦提示确实让使用者有极大的不确定感,但这个问题并非那么麻烦。试以个人体验从景、物、人方面分别说明。
景:拍远景并非35s的强项,这只Sonnar镜头不以锐利见长,较远距离的细节刻画并不犀利,但绝对也是交代的明明白白。技术方面,对于5米以外的远景,基本上用估焦和超焦距即可解决问题,是最容易处理的。这也是很多风景专用的广角快拍机无需设计测距系统的原因。
物:拍近处的静物需要较准确测距,但时间比较从容,这种情况建议使用臂长测距,记住自己一臂之长,2米以内半身像举手即可估计个八九不离十。3-5米以内全身和小景基本也不会有太大误差,而且此时物距较远,加上动作从容,可以设定较慢的快门和小光圈,已经可以拥有很宽容的景深了。
人:拍成人实际和静物类似,真正的挑战是拍娃。即使有联动测距的机器,好动的孩子也不会给你太多的测距时间,往往刚测好距,娃已经一溜烟跑到别处去了。这时比较好的办法是在可能拍摄的场景尽可能预先测光,并根据娃可能的活动设定一个拍摄距离,然后随着娃的移动保持这个距离拍摄。所以拍娃的时候,有无测距其实差别不大。话说35s的取景窗虽无黄斑,但宽大明亮,没有变形,极利于观察中拍摄。据说不亚于徕卡,回头待我找一架来比较之。
#p#
当然现代自动对焦镜头还是非常便利的,我手头1000多元的N家35G追焦已经感觉凶猛得紧了,只不过用起来总感觉有种影楼师傅拍儿童写真的味道,说到从容飘逸要被甩开几条街。
一般大家说抓拍提到小光圈超焦距比较多,我理解这是为避免拍摄对象发觉拍摄动作时盲拍的做法。对于拍娃来说,反倒是应该尽可能用大光圈保证快门速度。原因是拍娃的时候往往是移动拍摄,此时快门速度对画质的影响超过精确对焦。实际上我发现自己有问题照片基本是快门速度不够导致的整体画面模糊,极少因脱焦原因导致的主体不清。
在街拍方面,我感觉禄来35s对拍摄对象的侵略性非常之低,大多数时候迅速的拍摄根本不会引起不适反应,反倒是自己的心理压力导致拍摄不稳。由于并未特意拍摄陌生人,会把这个假设作为课题在下个阶段实证一下。
测光方面,一则机身的CDS指针测光稍做矫正后即可可靠使用(这方面的经验可参考GRAYKNIGHT的帖子),二则有手机测光软件辅助。实际体验,彩色负片完全没有问题,反转片也基本不会失手,尤其是35s的光圈是可以做1/3档调整的)——实际上我认为镜间快门都是无级调整。至于光优快优,这原本就不是还在使用手动机械相机的诸位大侠们在乎的问题。
顺便提一下和Rollei 35s类似的机器,按照WIKI的说法“Still today, the Rollei 35 series remains one of the smallest 35 mm camera after the Minolta TC-1 and Minox 35.”。不过我对Minox的塑胶lomo感是无爱的。(Rollei 35-WIKI 链接)
此外,真正和Rollei 35s经常相提并论的是日产的Petri Color 35,相同的镜头规格和机身尺寸,但是加上了联动测距和“更合理”的功能布局,以至于CameraQuest的评论感叹“The Petri Color 35 came two years later and is the camera that the Rollei 35 should have been.”。不过紧接着的评论是“Of course all of this is VERY odd, since saying a Petri had a much better design than a Rollei is something like saying Yugo had a much better design than Ferrari.”(注:Yugo是一个南斯拉夫的汽车品牌)。(petri35-CameraQuest 链接)
虽然没用过Petri Color 35,不过可以肯定的是Rollei 35家族始终是公认的紧凑型相机的伟光正代表,只有谙熟相机发展史的爱好者才会从资料堆中发掘出Petri这个名字。另外,稳稳拿在女王陛下手中的依然是Rollei 35。
至于日系七剑一流,首先个头就大了一个规格,其次镜头无法藏起,便携性大打折扣,只能算是大旁轴中的便携机了。
从焦段上也对比一下吧,如果28mm的广角小相机是掌心雷,那么40mm的35s可以称作甩※※。掌心雷拍街景无需瞄准,一炸一大片。甩※※则是摘去了准星的二十响盒子炮,眼到手到,一击必中且威力惊人。所需要做的,无非是给它喂足弹药,时刻傍身而已。越小越便携,35s不就是为此而生的吗。
#p#
顺便比较下retina 2a和rollei35s:
1.retina 2a比rollei35s年纪大了差不多20岁,不过锐度一点不差,而且在黄斑对焦机构帮助下可以处理更细腻场景;
2.镀膜就没法和rollei35s比了,最大的体现就是抗逆光明显弱。不过在顺光的场景表现仍然非常好,请看下图的红色。
3.颜色方面xenon有偏黄倾向,似乎也是早期镀膜的共性。HFT的颜色非常饱满,xenon会柔和一些,这个属于特性不同,无关优劣。
4.便携性都是刚刚的,相对来说rollei出刀收刀都快,因为没有折叠机构,也不用回到无穷远,且距离标尺非常好用。retina携带更省心,连镜头盖都不用,合上就是一个金属小乌龟:)
总结:rollei抢拍,retina特写。
rollei35s。显然不同于retina 2a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