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是一档专门针对中古相机与镜头的摄影科普类综合娱乐栏目。包含各种吐槽类测评与分析;冷门类知识与分享.....总之,欢迎每位怀揣复古情怀且喜爱老古董的小法师,老法师们关注这个栏目~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先熟悉优秀的摄影器材,才能拍出好作品,而当今在这个追求性能的数码时代,又有多少经典相机与镜头如昙花一现,留下的只有爱好者们的唏嘘一片,“品镜”栏目就是想通简(浅)单(简)粗(易)暴(懂)的方式,向大家科普当年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经典的摄影产品。
我之所以推出这个系列也不是想安利大家买买买,笔者我是个怀旧的人,对于中古相机与镜头,你可以说它们糟糕的像素,复杂的操作,但你不能否认它们在当时诚意十足的设计与独特的色彩,这年代需要高效性能强的自动黑科技,也不应该忽略这些昙花一现的老古董。
因为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明天。
大家好,2016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尼康,佳能,富士,理光(宾得),奥林巴斯,索尼等品牌也延续了年初的热情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让自己的最新产品隆重登场,摄影器材界,俨然又回到了诸侯混战的年代。
在这个鄙视情怀主义,又喜欢用情怀坑爹的年代,各大品牌也一样不能免俗,从早年的富士X系列,尼康DF直到奥林巴斯最新推出的Pen-f无不充斥着浓浓的复古情怀。
但又有多少人还依稀记得,其实早在12年前的2004年就有一家公司,他们生产的相机以复古和情怀来做卖点,曾经轰动一时,这就是爱普生EPSON RD1系列。
首先唠叨一遍这台机器的具体参数:
2004年推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数码旁轴,这台机器集合了当时几大巨头之力,经爱普生调教,索尼索大好出品的610万像素APS-C画幅ICX413AQ处理器,确善能(Cosina)以福伦达R系列机身为蓝本打造的金属机身,参数如下所示:
快门速度1-1/2000、B
iso(200/400/800/1600)
取景器放大倍率1:1(自动视差补偿)
基线长度38.2mm,取景框范围85% 叠影式实像取景(即黄斑对焦)
其他还有诸如~
文件格式CCD-RAW、JPEG,
闪光同步速度1/125s
TTL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
测光范围ev1-19(iso100)。
甚至它保留了诸多旧式相机的操作元素,例如骚到姥姥家的过片扳手,可以翻转但是不能取景的背屏,和尼康35Ti一样由东洋钟表大鳄精工(seiko)出品的机身仪表盘,它能显示:WB、剩余张数、电池余量、图像质量RAW,放到如今,这也十分炫酷.....
爱普生公司作为日本IMAGE业的巨头与当年飞速崛起相机业务的COSINA尽管他们没有数字影像技术。但他们深知相机产业100年未有之变局,只有抱团才能在大环境下险中求胜,爱普生和COSINA都希望通过这次合作来进军主流相机市场,而他们打出的这张牌就是拉上当时尚属小众的索尼。
时过境迁,我们已经不能得知一起合作开发这台机器这几家公司经过了多少激烈的讨论,发生过多少有趣的故事或者事故,想必在当时那个年代,这几家公司对这台疯狂的小机器寄予了多么深沉的厚望。
这台机器身上有太多传奇机器的影子:徕卡M系列、蔡司依康系列、福伦达BESSA系列、柯尼卡巧思RF系列,从RD1系列的机器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精华所在。
有人因此吐槽说R-D1系列是个借用BESSA机身的二手货,但是因为是数码相机,它的设计堪称经典。它的机身保留了两个旁轴相机乃至是机械相机的最重要的部分,过片器和倒片器。
虽然这是台数码相机,无片可过,也无片可倒了,但是过片器还是保留了为快门上弦的功能,R-D1系列是一台“非常机械”的相机。只从外观上,它比几年后粉墨登场的徕卡M8与M9等数码旁轴更加纯粹。虽然这台相机没有连拍功能但是它的耗电量非常小,因为吃电的快门的电力变成人力。而R-D1系列的倒片器是一个类似单反转盘的东西,这个转盘,控制的是菜单。
多年之后富士模仿旁轴样式开发了X系列微单相机(它真的不是旁轴),都设置了多个转盘,而没有在相机另一侧设置多功能按钮,要复古,却没有了这个倒片元素,不知复古到六亲不认的富士会不会觉得遗憾。
重点要说明下RD1系列的取景器,虽然黄斑比起徕卡M系列要清淡一些,但是取景器特别敞亮,摄影师可以睁开双眼接近一比一等效取景哦。
最早的R-D1还配备了一块2英寸翻转屏,这是最能代表数码相机的玩意儿了,单反相机普遍上翻转屏都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爱普生也没有免俗,但是他很讨巧的为旋转屏的背面增加了很复古的伪装。
其实这个翻转屏特别诡异,因为这个背屏其实并不能取景,厂家的解释说:翻过去合拢后rd1就变成了一台胶片相机了........果然深藏功与名。
果然在2009,RD1系列的最后一款RD1XG就把这个翻转屏设计取消了,事实证明,在市场大环境下,一切都要向现实妥协。
但是在那个年代,RD1系列曾经风靡一时,这些石破天惊充满了个性的设计绝对是惊为天人的,而这些设计后来或多或少被后来的无数机器所借鉴。
当年火风老师也曾经是RD1系列的拥趸者
很多人吐槽他的像素,说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他的传感器。区区610万像素在现在看来还不如隔壁老王的八星八钻荷塘月色手机像素高,不过在当时600万是一个标准像素。现在数码相机来到了2000万像素大关,甚至还有尼康和索尼等3600万的神机,一个零头都比R-D1系列多。但是比起像素,R-D1真正的硬伤是画幅。因为无论是徕卡的正宗M,COSINA的ZM,VM,还是以前柯尼卡的KM,1.5倍的C画幅都让镜头大打折扣镜头。在1.5倍的角度之下,广角镜头的优势大打折扣。而对于习惯了全画幅的人而言,他们也很难习惯X1.5之后的角度。
但是瑕不掩瑜,RD1系列的色彩,是笔者玩相机以来的最爱——暂时没有之一。
这块CCD从2004年的RD1用到2014年的RD1XG,早年听闻CCD的玄学,有人说CCD还原胶片效果,完爆CMOS,我觉得那是因为早年CCD的技术相比较CMOS成熟很多,所以低感下确实CCD比CMOS色彩讨好很多,但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实践出真理。所以CCD的机器我曾经也收集过几台,不论是宾得K10D还是徕卡M8,我一直在寻找那种传说中CCD的味道,直到我拿到这台RD1S。
这块由索尼——还没大好——出品,编号为ICX413AQ的CCD,在当时甚至都还不流行称呼为APS-C规格,而是唤作『1.8寸』规格(对角线标注法);似乎也是索尼涉足量产民用APS-C传感器的第一步。
这块传感器承载了太多,简直就是各大相机品牌的感情纽带,宾得*ist D,尼康D100,还有美能达α7D以及本文主角,RD1系列都在用它......而R-D1一用,神TM就是10年。
谁能想到,许多年以后,这些品牌他们依然用着索尼的传感器,写着自己的故事......
假如徕卡追求的是色彩的绽放,那么爱普生RD1系列追求的就是色彩的演绎。在iso400之内,它会给你一种舒服的写实感,也就是说,他能比现实环境更加让人舒服,例如太阳强烈时,它能很恰当的表达出日式小清新的甜美;而在阴天雾霾时,它又能给人忧郁而不沉闷的油画感,这也就是为什么,rd1系列的色彩非常具有胶片味道,贴近真实的胶片味道,近几年富士一直标榜自己色彩多么的胶片,多么吊炸天,但比起RD1系列,浓浓的涂抹感高下立判,而且同样没有低通滤镜的,明显感觉RD1的锐度也一样高出很多。
而在iso400以上开始,有人戏称RD1系列会自带胶片颗粒一样的噪点,甚至有人还追求这种畸形的美,但是实事求是的讲,噪点就是噪点,再怎么美化,也不能掩盖RD1S高感的遗憾,不过咱们话说回来,那个年代,其实高感都差不多,以现代相机的角度来看,显然对RD1系列是不公平的,而且在这方面,时隔两年之后推出的徕卡M8却是不如RD1系列的,虽然采用了更大的APS-H画幅,提高到1000万像素传感器。自动快门最高速度达到8000,但是没有低通滤镜导致的色彩偏离,让所有黑色材质的布料都变成了紫色,笔者当年也有幸收过一台M8,不但如此,我的M8作为早期版本还有突然死机现象,电量表示也不准,极其耗电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徕卡不断出固件解决,直到M9都上市了,M8还在更行固件解决那些BUG,当然了,这是后话。
2009年,德国徕卡终于迈出了复辟的一步,那就是推出了M9相机。拥有1800万像素的全画幅CCD,这毫无疑问激活了50年来的所有M卡口和更久远的L39镜头。而爱普生也在这一年,悄悄更新了他们的R-D1XG,而时至今日,数码相机已经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徕卡的M相机连光学亮线框都不要了,像素也突破了2000万。佳能尼康的全画幅单反都已经跌破1万了,开始不断普及,而索尼就更牛B了,连微单都能出全画幅,价格比尼康佳能还实惠。而连宾得这些公司在重组后也已经开发了全画幅,富士,奥林巴斯的复古系列也做的津津有味。而这时再看R-D1的数字硬指标,已经为时代所遗弃了。
爱普生R-D1系列也选择不再竞争,退出了战斗。
在2008年宣布R-D1和R-D1S全面停产时,爱普生宣布不再进行相机开发;在2014年,宣布停产旗下R-D1XG相机,并且宣布这个系列不再会进行开发和升级。原价20万日币的相机也将以99000日币的价格进行最终清仓。
我是个90年的摄影发烧友,技术很一般,这也不是一篇很严谨的测评文,各位看官大大看看一乐就好~
写这篇文章也不是想安利大家买买买,我是个怀旧的人,我想说的是对于这台机器,你可以说它糟糕的像素,甚至可以说它复杂的操作,但你不能否认它在当时诚意十足的设计与讨好的色彩,这年代需要高效性能强的自动黑科技,也不应该忽略这些昙花一现的老古董。
因为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