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和朋友谈论对镜头的认识,论及什么是空气感?回首近年来把玩过的各类镜头,谈些粗浅认识,不一定准确,纯属个人理解。
空气感、立体感、层次感都描述摄影的常用语言,准确来说,是描述镜头的。一个好的镜头,最基本的描述和判断是分辨率、色彩。佳能的L头与非L头,最大的区别是色彩,L头色彩浓厚。如果是德国镜头,比如蔡司和徕卡,色彩有俗称的德味,简而言之,就是色彩想在油缸了泡过一样,油润发亮。佳能镜头里,色彩最具德味的是35L。对着红色的凳子、家具拍一张,这种色彩感觉非常明显。
分辨率,这个概念比较普及,无需多谈。简而言之就是分辨细节的能力,直观感受就是锐度(实则和锐度也不完全一样)。镜头的大光圈,f1.4、f2.0的分辨率通常不高,最高是f5.6,用f1.8和f5.6拍一拍,很明显看出分辨率的不同。佳能的狗头和L头、变焦和定焦、大光圈和小光圈,分辨率都有明显不同。
有朋友指出,分辨率和锐度是不一样的。确实,两者相关但有不尽相同。这里再加以详细论述这个问题。
先引用网友的一段话:一般来说镜头表现的微反差和整体反差是互相制约的,怎么理解微反差和整体反差这两个概念? 简单地说,整体反差就是一个物体的"轮廓", 微反差就是"细节",整体反差决定了一张照片的锐度,高锐度镜头拍出来的照片似乎看上去非常清晰,但不难发现,层次的过渡和细节的分辨的缺失导致微反差不足使得片子生硬缺乏层次,不耐看。
真正论述的比较详细的是荷兰Ewin huts,在《Leica M镜头,他们的灵魂和秘密》一书中。为方便阅读,个人作了编辑:
锐度,可以看成物体的整体反差。分辨率,有的地方也称为解析度。锐度与分辨率(解析度)相关,但有不尽相同。
反差的定义是“一主体的最暗部与最亮部区域的相对明度”。这包括实际的主体、或者是负片、或者相纸、幻灯片在内。
大自然中,全白的物体大约反射99%的光线(最亮部),而全黑的物体表面(如黑色法兰绒)大约反射1%的光线(最暗部),两者的明暗比为0.99。 理论上的反差值最高为1.0。如果两者的反差比下降到0.7,表示全黑的物体反射的光线较多或全白物体表面反射较少光线。反差降到0,则表示全白或全黑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出一样的光线,结果形成一个平均的灰色,以致于无法分辨哪一个是全黑物体,哪一个是全白物体。同样的,如果这物体是线条或点的话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就很清楚地可以知道:反差越高,我们就越容易分辨线条和点的差别。
高反差一定是与高解析度相关的。解析度的定义是“在一定空间中能够分辨为清楚单一线条或单一点的能力”,又称为“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 。空间频率的大小,由一厘米(mm)长度内能“挤下”多少对线条(一黑一白)来计算。空间频率为10,表示在1mm的长度内,可以纪录10条黑白线条,每一条线的宽度为0.1mm,又可以称为5对线条(即5 linepairs/mm)。
就光学像差这方面来看,造成镜头反差高低的因素是什么?
除了耀光之外,还有许多原因会影响到镜头的反差表现。造成反差降低的最常见原因,是镜头的镜片群表面中有不正常的光线反射。镜片越多,所造成的乱反射现象就可能越严重。另外一种反射是来自于镜筒内部,如果没有做好加工处理,也有可能造成光线的乱反射。
但是反差降低,有一种更重要的原因,却很难解释。一般而言,在任何一个镜头系统中,都有数个以上的“锐利度平面”(planes of sharpness)。其中包括最高解析度平面、最佳反差平面。光学设计者必须从这几种因素中选择一个高反差以及“适当解析度”(注意不是最高解析度)的折衷设计。如果采用了最高解析度平面设计,光线能量(以粒子角度来看)会过度集中在某一点(core),而在周围形成一圈大而逐渐模糊的光晕(halo)。结果反而造成影像的反差降低(有兴趣的玩家可以在暗室使用可调整光束大小的手电筒观察一下)。
采用“最佳反差平面”的设计时,光线会在焦平面上形成一个直径比“点”稍大的区块(spot),但是边缘却会比较平整,也比较没有模糊的光晕出现。这种设计的反差就会比较高,但相对的“点”会比较大,也不能记录最细微部分的细节。相对而言,高解析度的设计虽然能记录最细微部分细节,但却因为反差太低超过人眼的极限而无法被辨识。不管怎样,稍微偏移平面,就能够得到最佳反差以及“适当的”解析度,在细节部分也能维持肉眼可见的清晰。
原帖链接:闲聊镜头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空气感
#p#
再说说空气感、立体感、层次感。
立体感比较容易说,就是远近物体的距离不同,尽管照片是平面的、二维的,但呈现出来的感觉画面会有立体感。立体感和空间感也不太一样。一般广角镜头,24和35,可以通过构图技巧体现空间感。但是,好的镜头,即使是中焦和长焦,也能产生呼之欲出的感觉。比如这张,徕卡M75,在5n上焦距相当于100了。
说到立体感,感觉徕卡的镜头是要强一些。
#p#
层次感,就是分辨细微色彩和过渡的能力,俗话说,能够分辨白中白、黑中黑。拍花卉感觉最明显,层次感差的镜头,拍花很难体现红、微红、红中带黄等细微区别。如果照片转成黑白来看,层次感就非常容易分辨。比如256个黑白色阶,不同的镜头,分辨色阶的能力是差别很大的。黑白照片,去掉了彩色的干扰,最能体现层次感的不同。来张样片。
空气感,这个最难描述。空气本来是看不到的,但是照片让你感觉到了空气的存在,连空气都拍出来了、都感觉到了。相信大家都有过体验,某个早晨或雨后,呆在树林里,或看着远方城市,感觉到空气很清新,很美妙。这种清新或美妙,就是空气感的直观感受。空气感,与空气有关,也与镜头有关。比如这张蔡司康泰时g90的片片,每次看到,都感觉很美好。
富士的机子出片比较通透,这张xe1转接徕卡m28,可以感觉到乡村美好的空气。
纯属闲聊,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友情提示:建议用专业显示器看图。一般2k以下的显示器和手提电脑的显示器,都不足以胜任,差别巨大。
原帖链接:闲聊镜头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空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