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一年之后话转接—索尼全画幅微单A7R/A7的转接应用

一年之后话转接—索尼全画幅微单A7R/A7的转接应用

色影无忌
Oliverjiang
梁爽
2014-11-18

  转眼间,Sony 的A7/A7R 全画幅微单™系统上市已经有一年了,想去年九月份的时候,各大网站首页、各大影像论坛直接被连续刷屏的架势,至今还记忆犹新,影像行业,很久没有这种重量级关注度的产品出来了,在满街“小升级”、“小改款”、“小年型”当中,忽然冲出这么一位来,并且前期保密工作居然一反常态的做的很好,不由得不让人吃惊。

 

  一年以来索尼微单™A7/7R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软硬实力,专业摄影师的好片子层出不穷,而发烧友一番挑拣之后也终于接纳了这个异端……在大家的讨论中,最大的话题无非是两个,其一是“约3640万像素无低通滤镜传感器”,其二就是“135数码后背”。这个“约3640万像素无低通滤镜传感器”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了,那么我们就专门再说说这个“135数码后背”吧。在去年的11月份,我开始了进行“十六卡口转接测试”这个好玩的项目,并且在今年的春节,以18篇连载的方式发了出来。究其根本,这个长篇的“连载+贫嘴”,并不是为了证明哪个镜头转接更好,哪个卡口素质更高,而是为了证明A7/A7R作为法兰焦距最短的“通用转接平台”的兼容性和可能性。

 

  索尼微单™A7R机身与参测的16支不同卡口的标头及其接环,这里需要重申的是卡口的概念,我们用的是16个不同的卡口而不仅仅是16个镜头,例如在Leica M口下面,只会出现一个镜头,我们选择了Leica M 50/2,所以也就不会再出现VM\ZM等其他M口镜头在评测里了。

 

  我的主力搭配A7R与Sonnar T* FE 55mm F1.8 ZA,到目前为止这台器至少已经拍摄了7万张

 

  目前市场上可以找到的135标准制式的全话幅卡口,大概二十几个,其中有些卡口因为存世镜头过少、市场价格过高、或是本身并没有很好的素质,因此缺乏转接的意义,当然,以个人之力我也很难做到穷尽。这次做的16卡口的测试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还是135几大家的产品,可以这么总结:某一家做的比较大市场认可度高是有其背后的道理的,几十年一直做的大不会是浪得虚名……这其中包括:leica M、R和L39口、contax G、nikon F口、Canon EF口、sony 单反A卡口(含美能达Alpha),当然还有A7/A7R原生全画幅E卡口,这几个如果用好了,实际上也就够了。如果还没玩够就可以完全自由发挥了,例如M42里的太古玛、再例如存世量很少的福伦达至尊等等。而我所关注的这几大家卡口的镜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们一一来从转接的角度解读一下。

 

  A7R与leica M镜头真是绝配,不光是外形酷,而且直出JPG的图像质量也非常优秀,甚至高于Leica 的数码机身。要玩Leica机身,RAW是必须的……

 

  A7R与 Canon EF 50/F1.4 USM,通过副厂电子转接环,EF镜头现在已经与A7R配合实现AF和数据传输,并在机背控制光圈和相关参数,使用感受接近“干活儿”水平

 

 

  首先第一个特点就是挑选的余地大。尤其是尼康、佳能、美能达等单反大家,存世镜头数量极其庞大,并且“朝代”跨越度也很大,历代都有一些名镜存世,并且这里面不乏一些“极品”,例如Canon独步135的移轴镜头群、Nikon的200macro等优秀的长焦群、美能达的特种头比如AF500折返和“画一样的AF100 SOFT”等等,此前我们是从来不能想象一部全画幅机身完全拥有所有这些镜头的通用性的,如果倒退3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本次的试用测试当中,几家都有非常惊艳的表现。nikon的一支普普通通的Ai-S 50标头,锐度之高令人惊讶,甚至不弱于一些厂商同段位的50 Macro镜头;而Canon EF50 USM 则表现出了准确的色彩还原,并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保持着良好的中心和边缘分辨率。美能达的卡口本身占的便宜很大,Sony目前还完全向下兼容美能达Alpha,所以美能达AF镜头加上LA-EA4原厂转接环之后,可以执行全部AF功能,电子上、驱动上几乎与原生卡口别无二致。

 A7R与Nikkor Ai-S 50、F1.4配合,惊艳无比,锐度之高甚至堪比部分Macro镜头

 

  多说一句,转接单反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广角和长焦两端的应用。Sony原生全画幅E卡口,目前广角端仅有一个刚刚上市的蔡司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而长焦端也仅有一个 FE 70-200mm F4 G OSS,那么这一广一远两端的转接,恰恰是目前干活的首选,并且也是最现实、最少花钱、最稳定的手段。如果你要在200端使用F2.8,除了转接别无他法。以前,我们总是说,谁谁“灭门”换了另外一门的器材,而现在千万别再灭门了,如果你想进Sony全画幅微单™系统,那么你用熟了用惯了的那些镜头,都可以接上来直接用,并且你现在的选择余地比原来更大,你可以跟你的“土豪”影友共享他那些不怎么用的牛头了,多结交几个土豪朋友吧。

游轮夜景,A7R + LA-EA4 + Sony 24mm F2.8转接后拍摄效果

大萌猫,A7R + LA-EA4 + Minolta AF 200/F2.8 G 转接后拍摄效果

 

 

  其次第二个特点,就是“骚”。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在第一个特点里,刻意的没有提及旁轴各个大门派,这是因为首先旁轴确实没有单反的选择大,而另外将这台全画幅微单™当做旁轴用、还是当做单反用,我始终认为是个“意识形态”级别的问题,当然这也是N年前我们不可想象的,从没有一台机器,能同时兼容这两大不同的光学结构。旁轴镜头虽然没有单反的选择大并且焦段也没有单反全,但选择还是不少的。以leica M和L39卡口为例,可并不是仅有高大上的leica (以及莱兹)镜头可以选哦!福伦达、蔡司、俄国造的仿制品、日系几大家仿制品、以及一些小批量的其他品牌兼容镜头都可以选,这些旁轴镜头不光轻、小、便于携带,并且好玩,外观极其“亮骚”,历史跨度达到七八十年,从几百块到几万块不等……我们经常说,现在满地都是单反的情况下,背着一套大三元除了把自己累死之外已经不能换来羡慕的目光了,最多有人看你一眼说“哦,摄影师傅(!)啊……”,语气等同于说“技工”。现在比较牛的选择,就是背着一套轻小的不常见的、自己熟悉拿在手里出片率比较高的相机出来混,外观当然要骚,并且,最重要的是,你不知道我用的是什么!呵呵……

 

  俄罗斯产仿德国制INDUSTAR-22(茵度斯塔尔) NHAYCTAP-50 3.5/50 ,能一米外认出这个镜头的人应该不多。这个头在不逆光的情况下,成像尚可,色彩温暖浓郁。但俄国造的镜头,工艺差、质量不稳定,如真的要买则必须一看二摸三试拍。

 

  我本人也是“老旁轴”,在A7R上,我最多用的是四支头,这四支镜头,分属于三个卡口、三个厂家:首先35焦段我用的是SUMMICRON 35/2 APSH,这支头主要就是骚,没啥别的优势,银色镜头方形遮光罩,扭上去逼格立刻提升,信心特充足……当然,没有leica镜头的兄弟们我还是会推荐 “蔡司Sonnar T* FE 35mm F2.8 ZA”,因为Leica这支35/2有极其轻微的红移,并且没有必要为了“装”而去花一万几千块买个手动头,而“蔡司Sonnar T* FE 35mm F2.8 ZA”的数码、光学双优化确实做的很到位,分辨率之高叹为观止,并且边缘非常好,这是135头里很难得的。50焦段我有很多存货,最经常扭上去的有两个,一个是 Leica 50 rigid,是当年一个著名的版本,历史上曾一度号称黑白之王,为了好看当然必须是银色的,我还特意为它准备了具有近摄功能的银色转接环……

 

三支我最喜欢“玩”的Leica,都是德产,配A7R都很“骚”,从左到右依次为:
现行版SUMMICRON 35/2 APSH,成像良好,像场均衡锐度高,新时代镜头的成像特点
Leitz Summitar 50/2伸缩头,已经超过60年历史,如此品相实属不易
Leitz SUMMICRON 50/2 rigid,当年号称黑白之王,配A7/A7R效果颇赞

  A7R +蔡司Sonnar T* FE 35mm F2.8 ZA,这支小巧的镜头背后却有着极其优秀的成像,并且无暗角无红移,色彩艳丽、锐度颇高。大家会发现我在评价与A7R相配的镜头的时候总会加一句锐度怎样,这是因为A7R与锐度好的镜头配合的时候,确实更容易出彩!

  A7R + Leitz SUMMICRON 50/2 rigid,后期PS模拟胶片噪点

 

 

  另外一个最常用标头就是原厂的Sonnar T* FE 55mm F1.8 ZA,这支从去年一上市就变得很著名的“蔡司蓝标”小而宁静,对焦干脆果断,Sonna五组七片结构并由3片非球面镜,9叶片纯圆形光圈,全金属镜身,防滴防尘设计、标配花瓣形遮光罩……当时我看到这个配置的时候就觉得很意外,毕竟只是一个F1.8的标头而已,有必要这么高的配置么?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头是买对了,不光各种国内外评测不止一次的证明这是现代的标头之王(除了一个要卖2.4万重量达到一公斤而且是手动的蔡司“猫头鹰”之外),并且实际用下来,还真的是出色,几乎没有缺点,这是我最大的意外和欣喜。我基本上会用这支头完成60%以上的事情,虽然这个跟我的拍摄习惯有关系,但也可见我对它的信任。我用的比较多的第三个镜头就是 Contax 的G90,选择这支F2.8的蔡司人像T*镜头时我犹豫过一下,毕竟还有原厂转接alpha卡口的蔡司85/1.4和Leica的“大头九”可选,最终的决定还是因为这支高素质镜头的小巧和AF,相比之下,单反Planar T* 85mm F1.4 ZA的72口径和重量都有悖于我的“轻小旁轴”的理念,而“大头九”的手动对焦对于并不常用这个焦段的我来说比较难以忍受,Contax G90已经托国产接环的福在索尼微单上实现了AF操作,除了稍慢一点之外别的功能实现的都很好。

 

  A7R +蔡司Sonnar T* FE 55mm F1.8 ZA,得益于纯圆形的9叶片光圈,前后景深外的虚化都很完美,同时合焦部分分辨率和锐度都很高,色彩艳丽而色阶过渡很舒服,确实是新一代蔡司的特点

  A7R + Contax G90,Contax G90是一个蔡司T*人像头,当年在旁轴中声明显赫,以高分辨率和良好的焦外以及小巧的体积而著称,在A7R上,凭借国产三代接环已经很好的实现了AF和数据传导,仅对焦速度稍慢一点

 

  基本上我认为Sony A7/A7R/A7S系统已经完整的实现了我对于其“135数码后背”的预期,不论是在实际使用上,还是纯粹的玩乐,这套系统都解决了很多此前困扰我的问题。强大的转接兼容性,使我可以基本随心所欲的挑选我们需要的各门各派镜头,就好像又回到了当年M42全球各个厂商统一用一个卡口生产相机和镜头的黄金年代。这种多重选择的机会,也使我重新看待拍摄器材的选择,我觉得是时候打破“门户之见”并且花时间和精力去专门增长器材阅历了,而且也不必再纠结于“两门的85人像头到底哪个好”这类问题了,我们终于可以按照焦段和自我使用需求,从各个大厂挑选他们最有特点、最符合我自己要求的镜头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只希望继续发生一件事,那就是C\N\P\O都推出全画幅微单系统供我们各种转,那时候,我们的器材观将被彻底颠覆。

A7(69)
A7r(44)
全画幅(1830)
微单(792)
索尼(5078)
转接(1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