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口是喜欢玩相机/镜头的“器材迷”们很难绕过去的一道坎
虽然我喜欢的摄影题材——风光和微距,是M口绝对的短板
虽然一直觉得沾上M边的东西性价比都很差
但在玩够了“单反/旁轴”和“手动/自动”排列组合的另外三种系统以后
还是没有绕过这道坎,算是再次验证了“135的终点”这句话……
既然,之前发过的系列评论镜头的帖子都是以“七支”为限
这次还是计划玩七支(另外不小心贪玩了一支L39头,这是后话)
下面一一道来——
一、福伦达Nokton 35/1.4
如果有人要我推荐M口的入门镜头,我会推荐这支
小巧、大光圈、还可以的成像、加上便宜的价格
很低的代价就能体会到旁轴的乐趣,还是最经典的焦段
这支头的评价在坛子里基本是两极分化的
观察了一下,负评价的基本上是用在半幅上,而正评价多数是用在全幅上
其实和这支镜头的设计特点有关
(可惜的是,由于价格的原因,多数用家都在半幅上用此头,结果就是负评价居多)
很多廉价大光圈镜头的最大光圈几乎没法用
多数不是由于分辨率太低,而是因为反差太低
福伦达35/1.4的设计师巧妙的采用了在大光圈下牺牲分辨率保证反差的设计思路
使得此头的最大光圈比多数廉价大光圈镜头更实用(虽然分辨率更差)
拍摄标板的测试表明,此头最大光圈的分辨率非常差
随光圈收缩增长的速度也比较慢(要到F5.6或F8才有像样的分辨率)
优点是中心至边角的一致性非常好,几乎没有差别
(这点和坛子里很多人在数码上的测试结果不符,但确实是我这支在胶片上的测试结论)
这个分辨率的短板在全幅上可能还不是那么致命,被半幅放大一倍之后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全开的分辨率在全幅上能提供大约五百万像素的解像力,在半幅上只有二百多万了)
而且半幅浪费了它“优秀”的边角成像
这个头的另外一个显著缺点是桶形畸变
在画面边缘有直线的时候非常明显,简直不像一支定焦头所为
可能是为了小巧的体积做出的牺牲
焦外在这样的价位下似乎不该苛求了,在背景凌乱的时候确实看了眼晕
色彩和层次倒是非常不错,继承了双高斯结构的优点
在特定光线下能拍出德头那种油润的感觉
关于做工,在玩M口之前看到坛子里很多人说福伦达的做工在ZM之上
自己玩过以后,觉得他们可能是把“做工”完全等同于“手感”了
福伦达35/1.4的手感确实非常好,不输给我玩过的其他各种手动镜头
但对它的做工我还是有很多不满——镀膜看起来很廉价、烤漆和标示档次不高、灰多
特别是最后一点,上次玩尼康口福伦达40/2那支就很多灰
这支又不少,难道日福的镜头装配不是在无尘车间吗?
好像这支镜头的坏话说的多了一点,其实是我太苛刻了
最后上张片,全开光圈,3K多的一支35/1.4全开有这样的表现,还想要啥?
原帖链接:我所玩过的七支M卡口镜头
#p#
二、蔡司Biogon 35/2.0
和前面那支“古典”的福伦达35/1.4相比
蔡司Biogon 35/2.0完全不同,是一支“现代”镜头
虽然比前者光圈小了一档,镜头却更长(粗细差不多)
对取景器右下角有轻微遮挡,是个小不足
这支镜头全开光圈就拥有非常优秀的反差和中心分辨率,只有边角稍软一点点
收缩光圈后,边角也变得十分强悍
实际拍摄,收缩光圈似乎只能感受到景深的变化,像许多其他现代镜头一样
另外,厂家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支35的畸变校正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在同类型镜头中是最好的,实拍完全感觉不到
更难得的是,此头的焦外十分柔和,作为广角大光圈镜头并不容易
可以说,从纯光学的角度来讲,Biogon 35/2.0几乎是完美的
可惜……可惜……色彩,唉!
通常来说,色彩是蔡司镜头的优势所在,经常能有超过肉眼的漂亮演绎
但Biogon 35/2.0这支是个例外,即不浓郁也不通透
最后展现在反转片上的色彩甚至还不如现场所见,哪怕是用了高饱和度的反转
也许是因为蔡司将此头定位于纪实,或是把Biogon结构撑到F2.0所致
作为因为“色彩”爱上蔡司的Fans,还是挺失望的
ZM 35/2的做工,从整体上说是很棒的
我这支银色的非常漂亮,金属表面工艺很精细,标示都是蚀刻的
最赞的是镀膜,诱人极了!
类似的水准只在ZF50微上见过(之前唯一用过的新蔡头)
应该说新一代的蔡司T*镀膜比康蔡时代又有明显进步!
无忌上热议的调焦手感问题,我这支也未能幸免——
调焦环在调焦方向上有轻微框量(似乎在35/2这支比例特别高?)
不过仅此一点就认为ZM做工不如福伦达,我不能认同
对我来说,这点框量比镜头里的灰更容易接受(同样Cosina制造,ZM镜头里就干干净净)
而其他方面的做工,ZM远在福伦达之上
来张片子纪念一下远去的Biogon 35/2.0——
#p#
三、柯尼卡Hexanon 90/2.8
有那么一段时间,柯尼卡M口镜头很热,无忌上被称作仅次于莱卡的M口第二梯队
好奇心驱使,于是找了这支Hexanon 90/2.8来试试
并和手里各方面都很相近的康泰时G90进行对比
分辨率测试结果表明,柯尼卡90的设计取向和康泰时90有很大不同,虽然光学结构相似
柯尼卡90全开的时候,反差和分辨率都比康泰时90略低
光圈收缩以后,分辨率上升很快,达到极优秀的水平(而反差只是稍有提升)
相比之下,康泰时90收缩光圈,分辨率提升有限,小光圈下不如柯尼卡
设计风格上,柯尼卡属于更为传统的方式,和一些YC蔡头很像,是我喜欢的类型
拍风光的时候,光圈收到8,优异的解析度配合略低的反差,片子细腻耐看
柯尼卡90的色彩没有蔡司艳丽,大方沉稳像个大家闺秀
搭配反转片有很好的密度感,很舒服,这是一些新的数码头所欠缺的
全开的焦外非常柔美,这点也优于康泰时90
柯尼卡90的做工非常好,体现在各种细节上
调焦手感不用说了,光圈环手感是用过所有镜头中最好的,没有之一
自带金属伸缩遮光罩和遮光罩盖,用起来很方便,两者内部的植绒也很严谨
特别说一下后盖——
M卡口的后盖,很多是不能随意拧上去的,不对准标示的话会拧不紧
福伦达和ZM后盖标示设计的位置非常脑残,在侧边,需要拿起来转一圈才能找到
而柯尼卡是设计在底面上的,每次换镜头能省五秒,抢镜头的时候很重要
将信将疑的玩了这支柯尼卡M口镜头
等到七支玩完的时候回头一看,无忌老鸟的评价不无道理——
仅次于莱卡的M口第二梯队,至少在胶片上是这样的
本来M口是打算玩玩就出的,到了这支竟然舍不得,成了第一支“砸在手里”的M镜
上张片子——
#p#
四、莱卡Summicron 28/2.0A
玩了半天莱卡M口镜头没有玩到莱卡,确实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行!得来一个了
之前只玩过一支莱卡——R卡口的一代大头九
说实话对那支头有些失望,所以玩M口就认准了ASPH新头
最后选择了28/2.0A,有很多原因——
机身的最广取景框、熟悉喜爱的焦距、相对其他焦段的莱卡略有性价比
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是一支公认的莱卡顶级镜头
能够在纪念版三镜套机里与50/1.4A和90/2AA并列,绝不是吃素的
如果玩了这支还感觉不到莱卡的毒性,可能就真的可以对莱卡绝缘了
说实话,玩了十几年几十支镜头之后,已经很难有一支镜头能让我觉得惊艳,但这支做到了
无论解析、色彩、层次、还是焦外都无懈可击,只有一点难以觉察的桶状畸变算是微瑕
很喜欢28毫米这个焦距,手里的两支蔡司28毫米也都是非常厉害的角色了
但和莱卡28/2.0A比起来,YC 28/2在大光圈下的边角解析度、焦外、特别是色散都有差距
而G 28/2.8的色彩和层次则不是前面两支的对手
特别说一下色彩——
上次玩那支莱卡大头九的色彩比较让我失望,非常清淡,反转片上表现很不给力
这支28/2.0A则不同,非常浓郁,和很多蔡司镜头一样是“超现实”的
和蔡司风格略有不同的是,莱卡的“浓郁”还多了一分沉稳
拍摄故宫一类的题材可能非常适合
之前玩过的几支新设计的镜头都有色彩“单薄”的现象,一直以为是环保玻璃的原因
用过这支莱卡镜头以后,终于相信不含铅的也有好玻璃,呵呵
和成像相比,莱卡28/2.0A的做工不是那么让人满意
调焦环的手感有点忽快忽慢(不排除个体差异,但这支成色非常好)
塑料的遮光罩在没有明显磕碰的情况下,在固定螺丝的地方开裂了
镜筒最前端固定遮光罩的部分,用一用就松动,基本是此头的通病
好在螺丝就裸露在外面,紧一下就好
(用过那支大头九也是裸露很多螺丝在外面,影响美观
其他家非常普遍的隐藏螺丝设计对于莱卡结构设计师就那么难吗?)
做工特别让人满意的地方是镀膜,前镜的翡翠绿和后镜的酒红色都让人心醉
最后说一下在M机身上使用28毫米的问题
之前听说过在M机身上只有35和50可以很舒服使用的说法
自己用下来的体会是,90也还凑合,但28真的不适合眼镜党使用
戴上眼镜根本看不全28毫米线框
(用的是0.74倍的Zeiss Ikon,0.58倍的莱卡或许可以,但90头可能就有麻烦了)
为此配了一片“老贵”的原厂矫视目镜,但拍照的时候总得摘下眼镜还是太麻烦
所以,虽然依依不舍,还是和这支让我惊艳的优秀镜头说再见了
上张片子纪念一下——
#p#
五、福伦达Heliar 50/2.0(250周年纪念版)
50毫米是另一个旁轴的黄金焦段,有很多诱人的镜头,需要好好玩一玩
不过,在其他卡口上已经玩过了太多双高斯结构的标头,在M口上想换一换口味
这样的选择就很少了,海利亚结构是其中之一
海利亚是福伦达在大中画幅上的著名光学结构,以拍摄人像时的细腻成像著称
虽然Cosina在复活福伦达的时候弄出来一堆叫做Heliar的镜头
但几乎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真正和大中画幅上的Heliar光学结构完全相同的只有那几支50毫米的纪念版镜头
(75/1.8头算是Heliar结构的光学变种,其他那些完全是扯蛋)
看Heliar的光学结构,比较接近天塞,只是把天塞的第一片换成凸凹两片的胶合结构
和天塞类似,通常Heliar光学结构的光圈也做不大
但这次Cosina运用了现代的特殊玻璃材质,硬是把光圈弄到了2.0
这不免让人担心它在全开光圈下的边角成像质量
(天塞在2.8光圈下,边角成像已经相当松散了)
分辨率标板的测试结果让人惊讶——
这支Heliar镜头的中心至边角成像质量相当一致,比天塞好多了
全开略有点软(分辨率还行,反差有些低),收缩光圈后非常优异
(从用过的这三支福伦达镜头来讲,Cosina的光学设计师水平让人尊敬!
生产工艺方面有点拖后腿啊……)
Heliar 50的反差不像天塞那么高,小光圈拍风光的时候不用太担心层次丢失问题
色彩比较淡雅,拍风光搭配高饱和度的反转有不错的效果
最大的缺点是焦外,比较乱,在这么简单的光学结构下设计师恐怕是顾不过来了
作为纪念版镜头,这支头的用料很猛,大量使用黄铜导致密度很高
小小的镜头一入手,重量能吓人一跳
其他方面和以前玩过的那两只福伦达头一模一样——
优秀的手感、爱掉的烤漆、欠通透的镀膜、和很多灰
另外,这是一支缩头,伸缩的手感很不错,没事玩玩挺好
但加上遮光罩后意义不是特别大,另外拍照的时候忘了拉出来就悲剧了
上张片子纪念一下这支可爱的纪念版缩头——
#p#
六、蔡司Sonnar 50/1.5
另一种在其他卡口上玩不到的在产标头光学结构是松纳——ZM 50/1.5
这是一个极具个性、不食人间烟火的古典美人!
如果M口只打算保留一支标头,她是不太合适的
但如果打算保留两支或以上,绝对应该为她预留一个位置
松纳的大光圈标头已经消失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消失的原因不只是让不出反光镜空间那么简单(旁轴上也见不到踪影)
ZM 50/1.5在分辨率标板测试中的表现说明了一些问题——
全开光圈的中心分辨率勉强接近双高斯结构YC50/1.4全开的水平
但边角的分辨率差得一塌糊涂!(远不如YC50,或许是因为有严重的场曲)
收缩光圈,中心和边角分辨率逐步上升
但即使收缩到F8,边角的分辨率依然存在漏洞
像松那50这么差的边角分辨率,用过的镜头里只有YC口的25/2.8了
但后者的这个弱点并没有妨碍它成为许多蔡司老手的最爱
那么,松那标头又有什么独到之处,让蔡司时隔半个世纪重新推出呢?
在我看来,是她迷人的焦外!
在这个帖子里,拿松那和另外四种不同光学结构的标头进行了对比
在同样光圈(F2.8)下,松那的虚化明显量更大且质更优
另外,对于不同距离的背景虚化,松那具有和常见双高斯标头截然不同的性格
当背景远离焦点时,双高斯标头会把背景虚化成完全没有细节的相互渗透的色块
而当背景靠近焦点时,双高斯标头会有一个二线性极其明显的焦外恶化的区域
松那标头在背景靠近焦点时,由实到虚的过渡过程非常自然柔和
是逐渐散开的,完全没有二线性问题
而当背景远离焦点时,离焦的部分反而会出现一种粗糙的颗粒感
喜欢绝对柔美焦外的朋友可能会失望,但不同于二线性焦外(基本没人喜欢)
也有不少朋友喜欢这种类似油画笔触效果的特色氛围
最后说说色彩
虽然和ZM 35/2是同一系列的蔡司,但ZM 50/1.5的色彩截然不同,极其的通透!
那种强烈的透明感是我玩过的其他各种卡口几十支蔡司镜头中罕见的(禄莱?)
这样的色彩充满了浪漫气息,不太适合人文、古建筑等需要厚重的题材
但拍点花草、小品或漂亮MM就非常对路
结合分辨率、焦外和色彩的特点,松那50标头最值得玩的,就是她的大光圈
做工方面,除了不存在调焦松旷的小缺陷
ZM 50/1.5和前面那支ZM 35/2基本相同,处于非常优秀的水平
分别玩过了三支Cosina造的福伦达镜头和蔡司镜头(包括尼康口的各一支)
想说——(做工)还是一分钱一分货啊!
其实,非常喜欢这个很有个性的标头,但实在不想在M口保留太多的镜头
而松那又是一个“偏科”十分严重的“歪才”
所以虽然依依不舍,还是打算跟这个古典美人说再见了
来张片子纪念,光圈全开——
#p#
七、莱卡Super-Elmar 21/3.4A
有一种传统看法,认为莱卡擅长设计标准至中长焦段,而广角尤其是超广角实力平平
但近些年,随着大量积累了非球面和特殊玻璃的运用技术,莱卡正在扭转这一局面
前面那支28/2.0A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考虑到取景不便的问题忍痛出了
反正要用外置取景器才舒服,不如来支更广些的21毫米
在这个焦距上,旁轴相比单反的优势(胶片上)更为突出
Super-Elmar 21/3.4A的表现让我再次感到惊艳!(M口的新莱卡让我这个蔡迷也服气了)
全开的分辨率就是最佳,收缩光圈即开始受衍射影响略微下降
边角和中心的差距对于一支超广角来说是非常优秀的
而全开的中心分辨率打破了我测试过的几十支优秀定焦镜头的最高记录!
反转底片上达到了100线对/毫米,等效于135全幅三千五百万像素!
(关于数码和胶片的过时话题,这里啰嗦几句
早在N年前,各种杂志的对比测试中,135数码全幅就把135胶片踩在脚下
开始挑战中画幅胶片,甚至大画幅,其实那是不公平的对决
胶片的实力在扫描的过程中损失大半
(像尼康V ED这样优秀的底扫,也只能扫出一千二百万像素)
实际上,目前最优秀的135数码全幅的分辨率刚刚达到最优秀的135彩色反转片的水平)
其他方面,21/3.4A和28/2.0A非常相似
色彩浓郁厚重、亮暗部层次丰富(动态范围大)
轻微的桶状畸变算是一点不足
另外,暗角对于旁轴超广角来说基本是不可避免的
全开非常严重(差不多两档),收小光圈也还是能够察觉(一档多一点)
21/3.4A的结构设计相比28/2.0A的老一代莱卡镜头有明显进步
外观匀称漂亮,而且终于看不到螺丝了
全金属的遮光罩设计得很好,和镜头浑然一体
调焦阻尼非常均匀舒服
镀膜基本无色但反光极低,可以和著名的T*镀膜媲美
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塑胶的遮光罩盖和镜头的质感略有不搭
这是一支入手之前就有打算“砸在手里”镜头,经过测试和实拍,没有发生意外
和习惯了的28毫米相比,21毫米广角的感觉更强烈一些
不过用起来基本还是一个路数,比16毫米要易用、常用得多
来一张故宫的试镜照——
(感觉莱卡是最适合拍摄故宫的镜头,华丽庄重的色彩非常对味)
原帖链接:我所玩过的七支M卡口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