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颗老镜头,曾经被誉为“镜皇”,笼罩着光环,数码时代的今天却因为难以驾驭以及转接困难而毁誉参半;
有这样一颗老镜头,诞生半世纪后仍然被模仿,被借名,新瓶装新酒,却难以被真正的还原;
有这样一颗老镜头,纵使我百多铭器在手,如果只留下一颗,那么毫不犹豫,必定只能是它;
这便是福伦达可交换镜头旁轴Prominent系统之Nokton 50/1.5。
NOKTON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语系中的nocte一词,有“夜晚”的含义,寓意这颗镜头拥有超大光圈(同理,LEICA的超大光圈头都叫NOCTILUX),借助二战后镀膜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战前镜头设计中镜片数受通光率影响的极大技术制约,因此采用了双高斯变形设计的七片五组结构,十个空气面均有镀膜,其前镜组的四片设计为此申请了专利,紧相邻光圈的第一片后组玻璃使用了异常折射率玻璃,后镜组的最后一片则是高折射率玻璃,这两片福伦达专利的特殊玻璃成为其超越平凡的秘密所在,也造就了高昂的售价(1955年单镜售价345马克,与至尊I型搭配的套机售价则为595马克)。
15片光圈叶片打造圆形光圈,今天看来可能比较奢侈,但其实在那个年代动辄一二十片光圈叶实属寻常
原帖链接:唯我至尊——福伦达Nokton 50/1.5 Prominent
#p#
NOKTON剖面图,由于采用了独特的机身调焦方式,因此至尊版NOKTON不具备调焦机构
1950年代初期的福伦达,挟百年老厂之深厚积淀,乘战后西德经济复苏之东风,产品线横跨各个幅面,神作迭出,令人目不暇接,相比而言,当时的ZEISS由于JENA被苏军占领而元气大伤,而LEICA只是在135相机领域产品单一的小字辈,由大神Tronnier博士操刀设计的NOKTON(这位老兄主刀的设计还有Ultron,Xenon,Angulon,APO Lanthar,Telomar,Septon,Skoparex…….)诞生于1950年(1961年终结生产),可谓福伦达135幅面倾尽全力的空前绝后之作。尽管Prominent至尊系统并未如预期般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NOKTON的旗舰定位却使其实实在在的成为了当时1.5大光圈标头的佼佼者,在与同时期Leica Summarit 50/1.5,Zeiss Sonnar 50/1.5的PK中,NOKTON光学素质略胜一筹,其极限分辨率尤其是大光圈解析力均占有压倒性优势,所谓“标王”之称号也由此而来。为此,福伦达空前绝后的生产了一小批CONTAX RF口(数十只)及L39口(千余只)版本,不为赚钱,只为得瑟,颇有点向竞争对手※※,天下孰为英雄的意味,在福伦达被蔡司集团收购完结的一百多年历史中,生产竞争对手可匹配的镜头事例仅此一桩。
福伦达第四百万颗镜头的历史性荣誉,刻在了一颗NOKTON身上。
#p#
除去L39版与CONTAX RF版NOKTON,至尊版NOKTON大致可分为5个版本
第一版:黑脸,黑尾,镜口前端有圈黑带,镜口无外螺纹
第二版:黑脸(另有少量银脸),黑尾,直筒镜口无外螺纹,多与至尊I型机搭配
第三版:黑脸,黑尾,阶梯镜口无外螺纹,多与至尊II型机搭配
第四版:黑脸,黑尾,镜口有外螺纹,光圈无极调节,多与至尊I代III型机搭配
第五版:黑脸,白尾,镜口有外螺纹,这个版本的后期镀膜略呈琥珀色或金黄色,多与至尊II代机搭配,另外这个版本的胶合工艺配方似乎有所改变,非常多见开胶
除此之外,留存于世的所有NOKTON镜筒内壁消光漆脱落也是通病,以上各版本对比仅限于外观,其实之间成像差别非常细微,更多只是随时间流转,保存与使用状态不同带来的个体间差异。各版本工艺及用料基本保持一致水准,但相对于外观朴实低调的至尊版来说,L39版本造型堪称华丽,外观工艺更加精美,几乎全铜用料手感极其扎实,并且由于镜身加入了调焦机构而更具把玩性。
#p#
三种接口的NOKTON
L39版NOKTON
NOKTON固然实力强大,但悲剧的是PROMINENT系统是个短命鬼,就算还能买到成色不错的中古货,那另类的操作方式以及绿豆大的取景器估计大多数人也受不了,135可交换镜头旁轴系统里只有LEICA是常青树,L39版能不能淘到先不说,价格也是个问题,想法转接才是正道,早期的改法大多数是找一颗报废的Summarit 50/1.5或类似镜头取镜筒“种镜”,听起来有点残忍(既生瑜,何生亮,LEICA的设计师如果在天之灵知道,自己的心血会被当年的竞争对手如此蹂躏,估计也能气活过来)。现在市场的选择多些,有各种量产转接环面世,甚至二次转接,但在工艺和精度上能对得起NOKTON大名的倒也寥寥无几,尤其大多数转接环难以做到调焦时镜筒不转动,有点白瞎了原厂美轮美奂的遮光罩。世间安得两全法?还是回到借鸡下蛋的老路上,老列的无损改法值得围观。
http://www_chapianfang_com/thread-96436-1-1.html
可能福伦达原本打算在NOKTON的附件上大赚一票,因此造就了有史以来滤镜接口系统最为复杂的镜头,没有之一,以后期前端带外螺纹口的版本为例,可使用43MM与45MM内螺纹、47MM与48MM外卡式以及49MM外螺纹共5种规格的滤镜或遮光罩,可谓空前绝后,令人眼花缭乱,但杯具的是,没有一种是常见口径,因此为NOKTON配备附件是件很伤脑筋的事。
#p#
除第四版外,所有版本的NOKTON镜口端螺纹均为公制45MM,这种另类规格的滤镜非常少见,原厂也没有这个规格,只有些副厂少量生产。
B+W,皓亮,天芬生产的45MM UV
B+W早期生产的45MM遮光罩
45MM滤镜可能不那么好买,好在市面也有45-46转接环,不过工艺很差,只能勉强拧上
#p#
第四版NOKTON镜口为一圈43MM细螺纹,理论上可以使用较常见的43MM滤镜旋入,但某些滤镜有可能会顶到前镜片,其他几版NOKTON也可勉强拧上43MM滤镜,但结合并不紧密。
NOKTON问世之初,原厂随之上市的是一组47MM外卡式滤镜及遮光罩系统,直接卡在镜头前端,因此通用于所有版本的NOKTON以及至尊家族其他镜头,福伦达之所以搞出这么诡异的一种口径,无非是和那个擅长异形滤镜接口的ROLLEI一样,在附件上多赚点垄断小钱,该系列所有滤镜均为铜框镀铬,镜片有镀膜,其遮光罩310/47做工极其精美,外观与机身镜头搭配相得益彰,堪称古典遮光罩中之翘楚。
原厂47MM滤镜
310/47卡式遮光罩可倒插在镜头上以方便携带,这个优点后期的49遮光罩并不具备
#p#
KENKO早期专为至尊生产的47MM外锁紧式遮光罩
NOKTON近摄系统,相对于所见即所得的单反来说,当时的旁轴解决近摄问题只能靠这种笨拙的办法
福伦达原厂还有一套非常少见的48MM外卡滤镜系统,是为VITO AUTOMATIC II配套使用,外观与47MM版滤镜几乎完全一致,而且诡异的是这套滤镜也可以完美卡合在NOKTON上。
原厂48MM滤镜
#p#
插口式滤镜使用快捷方便,但频繁使用难免磨花镜嘴,另外松紧程度随着使用频率也有些个体差异,因此后期的NOKTON在镜头前端车出一圈灰常好看的外螺纹,随之配套的为49MM外螺纹滤镜,值得注意的是,49MM滤镜外框已改成铝制,但310/49遮光罩材质要比47版略厚一些,另外比47版遮光罩有所改进的是,49罩拧紧后可自由转动调节角度,方便保持开口方向与机身水平一致。
原厂49MM滤镜
310/49遮光罩及镜口的外螺纹
47与49遮光罩对比
可能是觉得以上这些滤镜系统还不够乱,喜欢脑子绕弯的福伦达设计师还设计了一款编号为331/49的滤镜转换接圈,可以在后期版镜头使用了49MM滤镜的情况下加装310/47遮光罩(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个转接圈,47卡口罩与49滤镜将不能兼容),咳咳,看到这里,诸位脑子错乱了没………
#p#
末了,还是要回到成像上来,毕竟,镜头不只是拿来看的,是骡子是马,还是得拍上两卷才知道。对于我个人而言,评价老镜头的前提,必须是通过银盐来体现,尽管数码转接救活了成千上万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扫进垃圾箱的老镜头,但毫无疑问的是,老镜头由于当时技术局限以及数十年的物理老化,某些缺陷在数码传感器上会成倍放大,早期单层镀膜与镜内消光措施的不足使得传感器饱受杂光袭扰,逆光或复杂光线下非常容易出现灰雾,反差偏低,与之相反,胶片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对此并不十分敏感,而早期镜头的很多优点,例如各种早已成绝唱的各种重金属玻璃使用所营造的独特色彩氛围,在数码传感器上被弱化而难以得到发扬,因此造成同样一颗镜头,在胶片与数码上可能表现迥异,褒贬不一。因此,既然打算尝试大闸蟹的真实味道,最好还是老老实实清蒸出笼,姜醋伺候,如果心急等不了那么几分钟选择香辣爆炒,滋味可能也不错,但到底是调料的香味多还是蟹肉本身的鲜甜多,那就天知道了。
各种NOKTON的原厂镜盒,镜头筒,附件盒,出生证以及宣传册等
那么,清蒸NOKTON是什么味? 它是这样一颗镜头,如果收小光圈,那么完全可以看做一颗现代高素质镜头,拥有极高的分辨率,照度均匀的像场,适中的反差以及均衡的边角成像。如果开大光圈,边角成像与总体反差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用现代的标准来看,也许只能算“堪用”,随便一个副厂狗头也许都能与之叫板分辨率,但在此光圈下,其所营造的散景气氛却非常独特,评价镜头的标准是什么?除了分辨率标板与MTF,冰冷的数字永远无法描述眼睛的观感,迷离?梦幻?也许语言也许难以表达。这么说吧,我有一颗LEICA M 50/1.4 ASPH,作为现代标头的抗鼎之作,它很难找出什么缺点来,全开光圈的分辨率和反差就已高高在上,可我却很少用它,只因为其表现太过完美,按下快门那一刻我便已了然冲洗后的结果。而NOKTON有点类似琢磨不透的女人,拍出来是什么样,时常出乎意料,有时完全和现实世界不一样,而且,总是很美。除此之外,胶片上的NOKTON色彩,自有其一套风格,厚重,沉实而鲜亮,绿色的表现尤其突出,另外由于特殊光学玻璃的缘故,整体色调有轻微偏黄的暖调趋向。不同LEICA,也不同ZEISS,相同的只有暗弱光线下的出类拔萃。同时,大光比下拥有极高宽容度,高光不飞,暗光不死,立体感十足,拍黑白也是拿手菜。
不可否认,老镜头之所以具有玩味性,除却镜头本身的工艺外观以及其时代背后的故事,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没有真空镀膜炉,没有非球面玻璃工艺的年代,各种难以解决的设计缺陷如残余像差,口径蚀,场曲等造就了一些现代镜头上不再出现的特殊效果,如“涡旋感”,尽管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让人有点头晕的效果(好在NOKTON上的涡旋感不算很过分),但也有相当受众好这一口,至于说个性也好,说病态也好,总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相对于如今几乎千篇一律风格大同的现代镜头,总感觉影像世界似乎少了一点什么,光学科技的进步毫无疑问造就了更高指标,更方便批量生产,当然也更赚钱的现代镜头,如果是用来干活拍报纸,那么对老镜头可谓秒杀,但正如同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各地城镇建设几乎雷同化,那些侥幸没拆掉的老城古镇,便显得更有一丝人情味而值得留恋,拥有独特的性格与气质,这便是把玩老镜头的魅力所在,只要善加运用,扬长避短,便能给人意外的惊喜,但如果只为病态而病态,那么新鲜劲过后便是大失所望。其实类似NOKTON这种小光圈锐,大光圈迷离,散景虚幻的老镜头,倒也不在少数,但各方面素质均衡且达到一定层次高度的,却也寥寥无几,清纯的没她萌,萌的没她美,美的没她身材好,身材好的没她身价低………更何况,它还有着传奇的经历以及那个曾经创造出无数经典和梦想的伟大商标——Voigtlander
总之我相信,NOKTON,老头不死,如同胶片不泯灭,将伴随我永生。
#p#
#p#
#p#
#p#
#p#
#p#
#p#
以上均为L39版NOKTON实拍,KODAK 100VS,另有一组至尊口第四版实拍,以前发过,见我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488b950100j19x.html
原帖链接:唯我至尊——福伦达Nokton 50/1.5 Promi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