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这个画面比例是由传统模拟电视向数字高清电视转变的过程中被推广出来的,目前在数码领域也已经非常普及,LED电视机/显示屏基本上是16:9,DC/DSLR中也开始流行配备16:9的画幅。由于长期的工作关系,本人接触16:9这个概念既早且频繁,所以当再次想到DIY宽幅相机时,16:9就个画幅立刻就排到了第1位,特别是在使用120胶卷的前提下,612/617这样的传统宽幅也已是司空见惯,再搞似乎也没有什么新意的了。
原计划应该是在去年这个时间就做好,无奈一方面加工厂业务实在繁忙,进度一再拖延;另一方面本人也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在外,所以在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好在终于完成。今天先发一张最终成品照吧,上的SA47/5.6镜头。
同时制作了65mm镜头的猪嘴,看看上65头的模样。
还是红窗计数。自动停片的工程对于个人DIY来说实在是浩大,并且可靠性也是个问题。
612的计数很简单,用右上角的小圆窗即可。
16:9采用多点定位,前面的数字1-7是拍摄张数,小圆圈内则是过片时背纸需要对准的数字。背纸上用的645计数数字,两张片长约96mm,加上多过的15mm,总长约111mm,这是背纸长度,胶片实际过片长度要略短些约107mm,设计的拍摄画面宽度为102mm,余下5mm为两片间隔。
柯达、富士、乐凯的背纸上计数数字间隔基本一致,而上海GP3的数字间隔要略短一些,所以用GP3时两片间隔也会略窄一些。
原帖链接:成功DIY使用120胶卷的16:9&612双画幅相机(完整版)
#p#
内部的样子。工业化的风格较重,是因为最初出于结构上的几种新颖思路,为便于实施就想搞成这种风格,同时也可以降低加工成本。只是后来实在无暇顾及,有一些想法只能暂时放弃了。
简单地更换两个小零件即可转换画幅。
最初本来只想单纯造作16:9画幅,搭配SA47/5.6(非XL版)镜头。曾用此头拍过612画幅,证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覆盖,所以多数时候是用来拍6×9,而现在这个16:9画幅正好可以用尽镜头像圈。后来有朋友建议可以兼顾612,想想手上正好也有65头,并且在相机外形尺寸上也没有任何增大,所以最终实施了兼顾方案。
#p#
后盖,非常简单,但却是本机在结构上的创新。
后盖有一个重要功能——压片。几乎所有的传统结构上的机器都是依靠弹簧片提供推力,从而将压片板紧贴在片轨上。而这次本人改推力为拉力,首先在结构上将后盖与胶片压板一体化设计,然后采用强力钕铁硼磁铁用吸附方式将后盖与机身结合!具有以下优点:
1、压板的平整度非常高。7mm的整体结构与1-2mm的板材,哪一个更容易做得平整,相信无须多言主。
2、后盖的整体厚度相较于传统结构薄了许多,红窗与胶片背纸间距大大减少,便于过片观察。
3、结构非常简单,省却了很多细小零件的加工,成本大大降低。
能采用这种设计,主要得益于高精度CNC加工的普及。
配47头的猪嘴很简单,就是一块平板,包括调焦环的尺寸在内,一开始都是按SA47/5.6来设计的。具有等效17mm的超广视角。
#p#
配65头的猪嘴,带有法兰距调节设计,调节量达10mm,除适用于各品牌的65镜头外,Super Angulon 53、Apo-Grandagon 55以及Super Angulon 58XL也都适用。
配65头,拍16:9时视角等效为24mm,属于比较平和的超广角。另外理论上正好与LX5的24m、16:9画幅匹配,或许可以用LX5来作电子取景器……
原帖链接:成功DIY使用120胶卷的16:9&612双画幅相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