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随便的人,玩相机对“准焦”要求很高,老婆说我就是个修相机的。
前段时间把28-70拆了调焦的帖子,有兴趣可以看看:把佳能canon EF28-70 F2.8 拆了调焦
canon的机器跑焦一直是特色。跑焦的原因也是很多很多……
归归类大概有几种吧:
1.对焦算法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1DS3召回事件;
2.镜头跑焦,比如著名的50F1.2,收小光圈后移的情况;
3.对焦精度不能保证,中低端机器偶尔会遇到因为这种情况跑焦的;
4.新出厂的机器装配存在问题;
5.长期使用造成磨损,导致跑焦。
对于常规的单反结构的相机,其实跑焦是绝对的,不跑是相对。只有象sony A55这样的单电机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固定的这些决定对焦精度的玩意都比较粗糙,远不能称为精密仪器。
下图中是单反的工作原理,副反光镜的支撑点(粉红色处)决定了用于对焦光线的入射角度,偏差一点就会跑焦。
这些玩意是什么呢,一般就是一颗螺丝而已。
而且中低端机器又没有相关的减震装置,所以那反光板撞起来就是惊心动魄呀。
这是以前5D的反光板被高速相机拍的画面,现在的5D2及其他非1D系的机器也都是这个德行。
原帖链接:Canon5D(其他机器待定)调焦大法
#p#
5D及以下的机器反光板,包括整个对焦模块都是塑胶的,1D是金属和玻璃的。
久而久之的,不是定位螺丝被撞偏,就是反光板被撞偏或者老化,跑焦就产生了。
如果出厂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质检,也可能存在装配造成的跑焦。
对于对焦算法,镜头跑焦,对焦精度咱们暂且不管,也很难管,但第4,5种导致的跑焦应该是非常常见的,本贴主要针对这种情况。
先来看看测焦。
看了很多帖子后也觉得其实45度角用测焦板做测焦不是特别的精准,原因有2:
1.一般这样测焦距离较短;
2.测焦点太小;
跑焦一般会和距离有关,通常越远跑的越厉害,我们至少应当保证在常规的拍摄距离去测焦,又为了能准确的分辨,距离就设定在1.5-2.5米吧。
测焦点如果很小,发生跑焦的概率就比较大了,所以要找一个足够大的物体去对焦。
这里感谢海峡对岸的kent兄提供了很好的测焦办法。
如果是能LV的机器,可以用计算机控制拍摄,在计算机上可以看到100%的情况,用AF拍摄后,再用MF对照计算机上的100%显示拍摄,对比两张就知道准不准了。
如果是不能LV的机器,自己DIY一下,大致也能够看出来跑不跑。
错位用3个盒子(可以各自错开1cm,图上的大盒子再最前面,左边上面的在大盒后面1cm处,左边下面的在大盒后方2cm处),贴上参照物。
对着中间的位置对焦拍摄,由于有网纹图案,所以可以比较容易的分辨出到底跑不跑焦,是前跑还是后跑。
对于测试的镜头,最好是能找中长焦段的L头定焦,比如135L,实在不行,最好也是L变,如xb之类的,我们姑且相信没有大曝问题的镜头算是比较精密的,假定它是准焦的镜头。
由于canon的画质相对比较软,所以建议如果拍JPG最好把锐度调整到5-7。
原帖链接:Canon5D(其他机器待定)调焦大法
#p#
先来看看5D的偏心,这种螺丝的中间是有孔的,孔的尺寸就是日制的1.27mm,孔在正中心,而外围则不在正中心,可以通过转动,外围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从而起到垫高副反光板或者降低副反光板的作用。
一般来说,往后跑焦需要垫高副反光板,而发生概率高的焦点后移居多。
调整用的工具就是首贴的那种1.27平头六角螺丝刀了。淘宝上是有的,不过最好买2根,2边调节的时候需要扳弯一根才好受力。
小心的插进孔里后,刚开始要比较用力的,因为有螺丝胶固定了,听到“喀”一声后就比较好动了,似乎这个位置有齿轮,所以每调整一格都会“喀”一下,每次“喀”一下其实调整的角度很小,但这个地方千万不能指望喀很多呀,“喀”一下就对应相机对焦点蛮大的位移了,一般“喀”一声就可以对应135mm,2米距离后移1cm左右的跑焦调整。
你要问跑焦0.5cm怎么办?调一下过了,不调就欠着。我只能说凉拌,这玩意的这种结构就根本不能保证很精准的对焦,凑合着等相机的革命吧。再就是一会看看另外一种办法能否找到足够薄的胶带。
原帖链接:Canon5D(其他机器待定)调焦大法
#p#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对岸kent兄提供的胶布法,原理是一样的,就是垫高副反光板。
在对应位置粘胶带,这胶带有讲究的,3M的810超薄胶带,够薄,够粘力,我2009年8月粘过一次,前几天一看还好好的粘在那里,比刚粘上去的时候粘得更紧,3M做的确实不错,初看粘力一般,居然后劲十足。
一层不够就粘2层,粘到准焦为止。
一声“喀”的差异。
这里就不贴全图了。
对跑焦不敏感的就当看猴戏了。
我调到“喀”2声,看图是过了,至于“喀”一声是不是最精准,我可以肯定的说99.9%不是,但应该是比较精准了。
原帖链接:Canon5D(其他机器待定)调焦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