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史蒂夫-勒克的《数码摄影百科》,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框内加框:三分法则一样,“框内加框”最初也是风景画家的构图原则,后来被运用到摄影中。这一技巧有多种运用方式,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
在这幅影像中,生长在低处的橄榄树为画面底部提供了边框,而照片上端的岩石岬角进一步为蓝绿色的海湾构成了框架。
1.风景加框
框内加框最为流行的方法之一,是风景摄影中利用树木或其他前景被摄物来框取远处景物。这一技巧虽然使用广泛(甚至很多人认为有些陈腐),但仍然十分有效,通常有利于增强构图的空间深度,凸显影像中被摄主体的重要性。此外,观者常常可以因此感受到摄影者的视点,从而有助于观者和摄影者对被摄场景产生共同体验,使照片分享的过程更加亲密无间。
利用树枝是框取风景或历史建筑物影像的经典方法。但由于使用广泛,略显陈腐,这一手法须谨慎运用。
有时框架本身可以成为影像的主体。这里,框架上的几何形状就是被摄主体,透过它又让观者看到街道。
2.聚焦加框
若要拍出具有纵深感的影像,当前景“边缘”和被摄主体两者均焦点清晰时,使用框内加框这一技巧通常效果最佳。但这需要进行对焦试验:先向后走一段距离,远离你想要用作框架的物体,用相机的变焦镜头拉近远处的被摄主体,并确保相机没有聚焦于前景中的任何部分。若有必要,可以暂且重新构图取景,将前景排除在画面之外;之后再次构图,使前景成分又一次出现在取景框中,但这时前景成分应焦点模糊。拍下照片后,将前景焦点清晰和焦点模糊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有些照片用其中一种方法拍摄的结果比用另一种方法要好得多。
框内加框时要进行对焦试验。图中作为框架的门廊影像清晰,而背景中的孩子则焦点不实。
3.人像加框
在人像摄影中,因为被摄主体常常被包容在用作框架的物体之内,这一技巧的运用有些许差异。由于框架和被摄主体离相机的距离相等,所以实现不了风景画面那样的纵深感。事实上,框架起着一种边界的作用,将主体包围起来,凸显了主体的重要性。同时,将主体置于特定的地点或场景中,更有利于交代拍摄环境。
框架不仅有助于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上,而且还有助于摄影者让被摄主体摆出自然的姿势,从而拍出自然生动的影像。
《数码摄影百科》
著者:[英] 史蒂夫•勒克
翻译:金荔、许维腾、陈刚
内容简介:
随着质高价廉的数码相机的诞生以及图片编辑软件的不断推陈出新,数码摄影日益普及。可惜,很少有人能完全享用并充分运用数码摄影的惊人技术。《数码摄影百科》是一本清晰、全面的图解摄影指南,以近千幅精彩的摄影图片、图表为实例,从照相机的选择、拍摄操作、构图、创意摄影,直到图像编辑、打印,以及图像存储、图像分享、照片制作最佳办法、网上存储最新方法、互联网图片全球分享,等等,都一一为你生动讲解,教会你如何将普通的照片转化为具有美学价值的成功的以至出色的数码摄影作品。任何摄影者——从初出茅庐到曾经沧海——要想从单本出版物中学到最多的数码摄影术,本书可谓是甚为完备的万宝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