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缪培昌撰写,由赵晓进(童心未泯)供图。
在人像摄影中,虚化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画面更简洁、主体人物更突出,而镜头生产的漫射又具有浪漫和优美的气息。
如果是拍摄环境人像,应该较多考虑环境因素,需要适当地保持环境的可辩识因素,做到人景如一。作为人像拍摄就应该将视觉重心转移到人的身上,可是人像摄影毕竟不等同于肖像摄影,需要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起到以景衬人或人景相融的作用。
中焦、大光圈将主体人物之外完全虚化:
许多情况下将人物之外的部分全部虚化,可以将阅读者的注意力完全放到画中人物身上,这样的拍摄方法上并太多技术含量,但却是突出人物的最佳方式。当然由于环境的点染,使用这种技法时更应该重视人物的情绪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如果人物神态呆滞缺乏表情,画面就失去了应有的美感。
图1
图1人物点了大半空间,背景完全被模糊掉,由模糊的树木与草丛形成的色块柔和而美丽,神态也抓拍得恰到好处。
实拍中如何获得这样的浅景深效果呢?长焦距大光圈是获得良好虚化的重要保证.如果拍头部特写,用较长焦距不需要太大光圈就可获得这样浅的景深、而像这张照片,要将人物腰部以上和张开的手都摄入画面,要获得这样的景深.就必须用大光圈配合。
技法解读:105 mm 典型的人像焦段.F2.8 大光圈、人物在画面中占据较大的面积.形成完美背景虚化。
中焦较、大光圈:构筑有层次的虚化
除了人物清晰.背景完全模糊的图片,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将人与景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与景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丰富画面内容。这样的照片,需要更多的环境信息量,但又不能让环境太过清晰.以免对画面形成干扰。
这种照片的重点首先需要有合适的景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人在画面中占据的比例比前面相对减小,拍摄时需将要保留的景物与人物处于同一平行线上,然后使用较大光圈,这样需要保持清晰的部分就被安排在景深范围之内,也就实现了局部清晰,而前景与背景部分因处于景深范围之外,形成有过渡的逐渐虚化,这样就使画面出现了丰富的层次。
图2
图2 中除人与平行面的枯枝清晰,其他部分逐渐虚化.直到成为色斑和色块,气息优美而浪漫。
技法解读: 将需要保持清晰的景物与人物布置在同一平行线,中长焦镜头,光圈收小1-2 级使景深范适当扩大.就形成人物附近清晰.而背景逐渐模糊的图片。
用中焦较大光圈拍摄、焦点平面上人与景清晰、其前后逐渐虚化
标准镜头、较大光圈:保留更多环境信息
在杂乱的环境里进行人像创作,如果人与环境中的人与物都有着一样的清晰度,那么画面就会杂乱无章,这是人像拍摄中最需要避免的。但是背景完全虚化就使得画面缺乏了必要的环境交代。遇上这种需要保留环境的本来面目,又要突出人物应该怎么办呢?那就应该适当地虚化。
这种画面的景深应该如何控制呢?以使用50 -100 mm 之间焦距的镜头较为合适,这是因为如果焦距太长,只要光圈稍大就会使背景模糊。如果使用50 mm 焦距,在比较靠近被拍对象的情况下,用F5.6 左右的光圈就可以使得背景保持合适的清晰度。
图3 人物安排在树阴下人来人往的街道上。走动的人。街道上的黄线,金黄色的银杏叶都落入画面里。正是由于焦距与光圈适中,主体外的人物及环境在动感中有着一定虚化,这样在主体突出的同时,增加了画面内容。
技法解读:标准镜头与适中光圈使画面中主体与陪衬人物得以分离.使用标准镜头时拍摄者与被拍者需要保持较近距离.这样才能拍摄人物的局部.同时拉大了人物摄距与背景摄距的比例.有利于加强虚化作用。
中长焦、没有大光圈:同样可以虚化
我们都知道,大光圈能虚化背景.但是虚化不一定非得大光圈.利用长焦距、合理控制相机与被摄主体、被摄主体与背景的距离也能获得良好的虚化。大光圈镜头虽然好,影友们却未必都有.如果在没有大光圈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具体来说就是在较长焦距下.相机尽量接近被摄主体.而将被摄者与背景的距离拉开,这样也能得到不错的虚化效果.如果离被摄者足够近,而焦距也很长时(如:300 mm),就会得到近似长焦、大光圈的效果。
图4 使用的是一只尼康70-300G 镜头.价格仅数百元。画面中不仅保留人物全身.还有前景的交代,由于人物与背景距离较远,使用170 mm 焦距.虽然只是F4.8 光圈.也获得了良好的虚化----主体清晰.背景的虚化没有破坏环境应有的清晰度。如果、需要更加突出人物,那么只要使用其最长焦距,就能得到更为虚化的背景。当然. 如果拍摄者向前走几步,也将得到了较浅的景深,但这样就只能拍摄人物的局部特写了。
技法解读: 不必为没有大光圈镜头而烦恼,利用普通中长焦镜头的较长焦段.较大的光圈,同样能虚化环境。需要掌握的就是焦距越长.相机距离被摄人物越近.虚化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