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经常图像拼接打交道,所以对一些东西变得比较敏感吧(从九十年代初期的Photoshop V2.5就开始一直在用这个软件)。
个人观点是:这“虎”本身就是拼出来的。后台老板们是不会犯“图库能找到”这种低级错误的。图象拼接中最头疼的莫过于两件事1.交接面(边界)的处理;2.色彩的融合。
看来周伯伯的赞助商把这两件事都没做得很好。俺以为,首先,交接面的的毛发处理,犯下了致命的错误:用了类似“羽状化边缘”的选项。这也是自学PS或初学PS的同学最易犯的错误。
网上最新公布了些“清晰”的照片,在这里,先有必要表明俺的观点:俺认为“照片”不会有假,数码也罢、胶片也罢,都是真的,最起码是认真“拍照”出来的。
至于被拍摄的主体——“老虎”,俺一直认为,就整只老虎而言,它应该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最起码,大伙是从各种素材库里找不出来的。这么低级错误是不可能犯的。
照此思路,俺一直沿着周伯伯指引的道路在寻觅这只老虎踪!俺最大的疑虑还是:这只虎定是某两只的“后代”接下来的事,当然是帮周伯伯找到他的虎宝宝的爸爸妈妈了……但好像暂时没完全找到。
当然,没找到,就不等于说“没有爸爸妈妈”最新的图片越发凸显出“虎爸虎妈也许存在”不知道大伙注意到没有,那虎头与虎身的交接处——也就是虎宝宝的“腮帮子”的地方,一反常态的成了棉絮状。大伙可以自己作个实验:现实里去动物园拍照也罢(拍照时要记着把焦距弄乱),直接下载些照片利用PS里的“镜头模糊”来模拟也罢。
你都可能很难得到那样的交接面,正确的交接面应该是:沿虎毛发方向逐渐通透的,逐渐半透明的。不大可能有这样的生硬棉花团一般的过渡。饶俺直言:这更像是PS里的“羽状化边缘”操作。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随便下载了些虎片(虎种不论)用photoshop里的“镜头模糊”工具做了一下,大家可以看看。最新版的PS里的镜头模糊工具的功能很全,里面甚至有“光圈叶片数”、“叶片形状”这样精细的设置。但在“大致能看清虎眼”的前提下,无论您怎样调整,都不大可能模拟出最新虎片里的效果.直接点的话就是:虎头也许遗传了它爸的特征,虎身是遗传了虎妈的基因.
罗嗦话稍多了,请大伙原谅,上图对比:
俺要说的第一句话是:俺感觉那张农民动物爱好者周伯伯的照片是真的,嗯,照片不会有假。俺支持周老伯的话!
至于那只虎涅,俺花了点功夫,最终只得出了一个郁闷得一塌糊涂的无聊结论。
1,首先,俺将虎片的色彩通道分离。在各通道看,这照片的中虎头与虎身的色彩过渡好像稍生硬了一点点。尤其是红色通道……与下载回来的同姿势数张老虎素材照片几乎相反了。
其次,这里要说的是色彩融合问题。这个问题,一直让人很头疼。5%的色差足以让人感觉出交接边界的位置。俺的经验是:在分通道的调整下,也很难将色差控制在2%之内。要是你在RGB全色彩的情况下感觉不出边界,分通道看图,往往会一目了然。
例如下面这张图片
(图稍大,要耐心等一会儿才能下载)有一张拼好的大图,是10来张D00拍的照片拼出来的,表面上很难察觉拼和边界。但要是您分开用各色彩通道观察时,也许就很容易找到那些边界。当然,找边界时不要被那些羽状化的软界面蒙骗,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俺以为,那张虎片,虽经过了二次(或三次)的拍照、翻拍。已经融合掉了一部分敏感的边界。但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如果大伙对单通道看边界的经验有限。那么,就用数字来说话吧
分别在虎头与虎身部分随机采样5处深色调,统计出它们的RGB值,列出下表,结论还是大伙自己去下吧。(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采样最好放弃掉含4以下的极端值点)
再表明一下俺的态度:
1,“照片”是真的——俺信。不用人提脑袋担保俺也信。
2,依据“疑邻盗斧”的古典,俺已经形成定向思维,没办法,实在无法改变,还请谅解。即使现在就在“那里”逮了一只虎,现场耍给大伙看,俺还是认为:那张照片里的那只“虎”不会吃一口饭,不会喝一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