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关于“等效光圈”理论:我们真的需要高画质吗?

关于“等效光圈”理论:我们真的需要高画质吗?

色影无忌
Magbee
萌粗
2017-02-16

  “等效光圈”这个词我想很多摄友都非常熟悉了,这个概念被广泛传播离不开国内一小部分键盘摄影师在微博上的大力宣传。于是,凭借着这一理论,这一部分人在微博上微信上有针对性的对一些相机大放厥词,对其用户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很多刚接触摄影的新手小白,也会被这一理论绕进去,所以我感觉他们还要穴吸一个,中国有句话叫苟利国家生死以,不要见风是得雨。

 

 

  我本身是风光摄影和街头摄影的爱好者,对于高画质相机和便携式相机都有需求,对于“等效光圈”这一理论我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我觉得大家看待这个理论,本身也要判断,明白这个意思吧?

 

  首先,很多人购买相机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拍摄风光照,更多的是为了家用,平时旅游之类的拍拍而已,而且很多爱好者入门的第一个题材不是风光而是扫街,就扫街来说,相机越小,拍摄的机动性也就越高,再者说,相机的设计除了画质之外,对焦、连拍、视频等等,画质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但是这一群人啊,每天絮絮叨叨的把“等效光圈”理论说个不停,很多新手难免被其误导,再加上他们尤其热衷于把自己的价值观去套用在任何地方,比如他们曾经说过:“要不投个票?年度最佳智商税产品:em1ii、xpro2、a99ii你滋磁谁当选?”

 

  智商税?难道是说追求高性能/便携性/旁轴取景器的摄影师们是※※

 

  Excuse me?

 

 

  对于街头摄影,M4/3相机有着先天的优势:相机体积小、对焦快、镜头焦距短容易超焦距。可是新手呢,贪多,要是被这“等效光圈”一蛊惑啊,买了D810,买了35/1.4,重量体积都可想而知,在我看来,摄影作品有一个递进关系,即:

 

 

  同样的场景,使用M4/3相机加上17/1.8镜头,等效一下的34mmF3.6,但是这个组合在街头摄影中能够快速反应进行抓拍,要是慢吞吞拿出大单反,等对上焦估计精彩瞬间早就错过了,拍都没拍到,画质再高有什么卵用?

 

  再举个栗子,理光GR,等效一下光圈的话等于28mmF4.2,同尼康最便宜的28/2.8D比,光圈不知小到哪里去,但是理光GR这台相机完全是针对街头摄影开发的,各种操控、按键布局都做到了最大的方便快捷,同时体积非常小巧,平日里放裤子口袋都不占地方,拍摄的时候也足够快速反应,如果是单反的话……别说单反了,微单加28/2也不可能放进裤子口袋的。

 

  “等效光圈”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用于画质方面,仅仅适用于在画质要求极高的风光摄影中,所以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相机,只有最合适你的相机。只有培养自己的器材观,才能避免人云亦云。

 

  那我们再说说风光摄影,这帮鼓吹“等效光圈”的人一直在标榜自己是风光摄影师,这也是他们唯画质论的重要论据,且不论他们凭着风光摄影的角度以偏概全将其他不以画质见长的机器扣上“※※”、“智商税”的帽子,那各位可以上微博翻翻他们的相册,光说他们的那些照片,算得上是优秀的风光摄影吗?

 

  我看未必。

 

 

  他们大多数人也就比普通爱好者稍好一点点,既然“拍好”这一要求都值得商榷,画质再高,意义何在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帮人在微博上经常会有类似论调:M43的某某相机※※,光圈一等效相当于全画幅相机配个小光圈镜头等等……

 

 

  我本人是信息工程专业出身,对于理论的东西,其实并不陌生,“等效光圈”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是不同画幅之间相机比较的一个标准,我平时在做对比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一理论。但是发出上述论调的朋友可能忘了很重要的一点:“等效光圈”理论是建立在两个不同画幅、像素相同、处理器相同、传感器工艺相同的理想情况下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不存在也就罢了,起码进行对比的时候二者的像素数应该相同吧?然而用一个1600万像素的M43和3600万像素的全画幅相机去“等效”,这是号称“严谨”的一帮人最不严谨的地方,所以说这个这些键盘摄影师啊,还需要提高致己的资日水平!

 

  等效光圈?Who TM care!

 

 

M43(41)
便携性(3)
全画幅(1842)
画质(137)
等效光圈(1)
街头(207)
风光(9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