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我的器材和器材观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上)

我的器材和器材观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上)

色影无忌
玛雅骷髅
黑眼圈
2015-12-17

  顶级机身&标变镜皇

 

  奥运会之后,组织里更新设备,进了D3+24-70/2.8G。这类的顶级设备自然是不会立刻沦落到我等小虾米的手上被糟蹋的,自然是J君等一众老师们优先体验了,于是我们这些小虾米只有眼含着一把一把的……口水,等待着、等待着。大概大半年后,第一批用户的新鲜劲儿基本都下去了,于是顶级器材的使用权限自然下放,我等虾兵蟹将也就可以趁着出新闻跑公干的时候大开杀戒。

 

  第一次拿到D3的时候,各种惊讶,被一体手柄机器的重量所惊讶,被圆形取景器的敞亮而惊讶,被“24mm真的是24mm啊不用乘以1.5了吗”而惊讶……总之,是各种感动常在…我是说影像从心啊!哇哈哈...

  拿着它,我拍过不少不同的题材:拿着它给老婆以及那年毕业的一众朋友们拍各类硕士服、学士服、留念、毕业典礼,每秒9张的连拍的快感、51对焦点的强大覆盖、绝对冲击性、革命性的高感光度让暗光和室内不再艰难;拿着它配合85/1.4D,给新入学并加入组织的小孩们拍人像照,体验到真正的85/1.4的魅力,后来还有小童鞋专门把那次的照片洗出来贴在宿舍墙上一直到毕业,这也让我颇具成就感;帮专业课老师拍过婚礼,用D3+24-70/G+SB-800以及D80+85/1.4D,虽然交片迟了一年但长短搭配干活不累,效果确实非常OK,也因为对老师婚礼的印象很好,后来我和老婆也选择了当年我老师办婚礼的地方办自己的喜事儿;还拍过校园、拍过下雪、拍过出游、拍过新闻,拍这拍那的,就这么拍到了自己毕业。

 

  而第一次拿到24-70呢,最深的印象是它变焦的设计:一般变焦头都是广角端镜身最短(镜头能伸缩的部分都缩在里面)而长焦端镜身最长;佳能的24-70/2.8L一代呢,正好相反,70mm镜身最短而24端是凸出去的;尼康的设计则是在50mm最短,24mm和70mm都是凸出去的;似乎还有一只18-55这类的低端头也是这种设计。个人觉得这种设计很好,因为一般相机镜头不使用的时候,大多数人肯定都把镜头缩进最短存放,如果有突发事件,尼康24-70拿起来就是50mm,应该至少比佳能的70mm更能够应付场面,这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此外,尼康24-70造型略修长,比较秀气的外观也是讨人喜爱的。

  对于24-70,我的使用体验基本上符合主流对此类镜头的评价,即:干活儿很方便,或者可以说:什么都能拍,当然,所以也就又什么都不能拍。这也正好是这类标准变焦镜头的尴尬之处。对于日常使用来说,这支头有广角有中焦,所以什么都能拍;但这年头谁不追求个视觉冲击力呢,于是最后就会发现,24mm确实不够广啊,70mm远远不够长啊,花了1W多大洋,其实啥也拍不到啊,还得上牛广角大竹炮啊……我虽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因为照片的水平更多还是镜头后面这颗头的水平,以及你所在的地点、天气、题材等等来决定的;但这句话也确实说明了24-70的事实情况,人家确实不是给视觉冲击力用的。

  在我看来,24-70这类标准变焦,可以说就是新闻头、干活头、记录头。新闻记者、婚礼摄影师等这类的职业,确实需要有一只,在标准范围内,好用且实用,毕竟活儿紧任务重,或者决定性瞬间不知道何时出现,人家不能总24/35/50/85的来回换呀,24-70是一个很方便很适用的好头。

  而对于我,一个大光圈定焦的爱好者来说,你让我买24-70,我肯定至少不愿意自己掏钱。虽然13年5月MX君婚礼的时候,由于我没有广角可用,我还是求了J君借出了组织的24-70,这一场婚礼下来确实靠它干了很多事情,但还是以“撑场面+壮门面”以及“记录各类瞬间+帮所有人合影”为主,使用上还是偏向“拍下来”而不是“创造出”;而6月J君婚礼的时候,我已经有了广角定焦,而且那一次没有“记录”的压力,可以随心所欲的玩和拍。这一场婚礼下来的结果就是:我一点也不想念24-70。

  而且24-70的“掉屁股门”似乎也一直有一点阴魂不散,包括组织里的那一只,即便确实是被造得狠了点吧,按正常来说也不应该有什么松松垮垮的地方出现,但24-70的屁股确实是略松,最后一圈自由转体......也许是设计缺陷,也许是材料缺陷,anyway反正我不会买,所以暂时也就与我无关了。

 

  至于D3,后来我开始慢慢的抗拒使用它了。不是因为组织里的那台是个换过CMOS的脑残,也不是因为顶级机器大而且沉,更不是因为D3有啥不好,而恰恰是因为D3,太好了。有时候用完了D3再回到D80,就会觉得自己的机器是多么的简陋啊,甚至有点不堪用了都,然后满心都是换机器的幻想,“至少来个D700”神马的想法很难再根除了。

  当然,期待更好和选择更好,这本身并不是错误;但用过了顶级器材之后,确实能够很容易地把人关注的重心从拍下照片转移到器材上。虽然我也爱好器材,但我更喜欢地是拍照片,是按下快门后查看回放地满足,是完成后期后出片前地惊喜,仅仅从这一点来说,D80对于当时地我,已然足够。D3是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但那时的我还没有足够的上层建筑。想通这一点之后,我还是主动更多的用回了D80,虽然有时候可能需要一些操作和技巧,但正式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进步并体验发现的乐趣。

  因此,和XZP一样,D3也还是留给更年轻的小朋友们去学习和体验吧!

 

  感悟: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现在的我,在J君的顶级佳能器材的熏陶之下,已然百毒不侵了,这不,今年春节前不幸摔了相机,只能从J君那里蹭设备过节,现在我桌上在一堆杂物中放着一台Canon 1D4,镜头只借了轻便的EF 85/1.8和EF 35/2 IS,因为蔡司要手动,L头高大沉......现在的我,已经从设备的无极限追求中逃离。选择合适的,才是最重要。

  虽然我淡定了,但我还是奉劝各位,顶级设备,如无必要,建议还是少体验,否则很容易万劫不复。请容许我强调一下前面那10个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切记啊切记......

 

  另外有三个略微题外感悟:

  1. 帮朋友拍婚礼,一台相机确实很难应付,最好是2机2镜,长短定焦搭配......啧啧啧……(老婆画外音“哎哎口水擦一擦,这个月我的信用卡该还了”)

  2. 体验过D3后,觉得有个竖拍手柄是真的方便,尤其是拿85拍竖画幅全身的时候;

  3. 虽然更喜欢尼康D3/D700/D300上的那种双层转盘(肩膀上的上层放ISO/BTK/WB什么的按钮)显得专业;对于我购买的D600上这种双层转盘(上层是模式转盘,有P/S/A/M,也能找到各类场景模式)的设计,我也觉得非常中意,因为这样的转盘兼顾劳专业和家用,更加实用,也更加贴近一般消费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