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英雄末路——Rolleiflex 2000/3003浮沉

英雄末路——Rolleiflex 2000/3003浮沉

色影无忌
GRAYKNIGHT
黑眼圈
2014-12-17

  既然玩的就是非主流,那么对这一SLR史上空前绝后的相机系列自然不能错过,才发现这款相机是如此之杯具,不光没人玩,华文网络上基本写都没人写,从Rollei Report上编译了些资料,加上我的一些使用心得,开卷有益的同时,也希望我个人的劳动能得到尊重。

 

 

  1974年,来自汉堡的设计师Franzman提出了一个“集成相机”的概念,在这个模型中,电动马达与电池盒作为相机的一体设计,而非通常所见到的L形外置方案,时任Rollei掌门人的Heinrich Peese博士在收到这份设计草图后,立即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很快于1974年6月在布伦瑞克会见了Franzman,对细节进行了讨论,它的风格将类似于微缩版的ROLLEIFLEX SLX,在Rollei收购了此套方案后,1974年8月,Franzman再次来到布伦瑞克,这一次,他带来了更为成熟完备的设计模型。在新的设计方案中,该相机的亮点将不仅仅是一体设计的电动马达与电池,它还将是一台模块化结构的全能相机,具备各种先进的功能,Heinrich Peese博士对此方案非常赞赏,并极力推动此项目的开展,即使在他离职后,下任董事会也一如既往的对此项目表示了支持。一年后的1975年8月,Rollei新CEO——Peperzak在与Franzmann的会谈中,要求于1976年12月前完成SL2000F的全部设计并投产,这在当时来说完全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愿望,因为此时第一台原型机都还未制作成功,在设计师Ernst Moeckl的协助下,第二年总算完成了SL2000F的基础设计,到一系列细节问题直到1979年底才全部解决并与1980年12月通过了全部测试工作,这其中每秒过片三张的微型电机浪费了太多的研发时间。

 

  SL2000F工程模型,1974年

 

 

  在这一项目发展过程中,Rollei对Franzmann的概念做出了逐步修改,在原先的概念中,电机部分可以分离,并可以使用手动过片,但最终,Rollei决定将电机集成在主体内,与Rolleiflex SLX的思路一致,后者最终发展成为高标准的6008系统,而前者,最终定型为SL2000F,与同时并行发展的Rolleiflex SL35E一样,SL2000F的所有操作包括曝光控制在内都必须由电力来驱动,但额外的好处是可以在任意位置布置任意多的快门按钮,这一特性在后来的3003上发挥到了极致,6V电机需要5节AA电池来驱动,但同时也可以更换为专用的可充电镍镉电池组,以确保在低温下可靠工作。为了达到未来派相机的设计要求,SL2000F具备了2个取景器(另可加装45度取景器),2个快门按钮,可更换片盒以及电池盒,并且还预留了各种拓展功能接口,其中最具独创性的设计是其取景器部分,当打开俯视取景器上盖时,一块特殊设计的棱镜将眼平取景器封闭,而将光线折射入俯视取景器,而当关上上盖时,光线又将自动切换回眼平取景器。由于采用了独特的可更换片盒设计,这给SL2000F的压片平整度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其压片板采取了特殊的滑动设计,只有在完成一系列闭锁程序后,压片板才在两端轴承的运作下压紧到位,因此制作公差要求非常严格,作为顶级机型,Rollei并不打算在新加坡生产这款相机,而是在质量标准更为苛刻的德国本土完成,随着1981年Rollei公司的再次破产,SL2000系列的营销及后续开发工作也遭受了巨大打击,因此产量一直低迷,即使是再后来更完善的3003及3001拥有前所未有的功能与完善性,也远未达到预期中的辉煌,过于非主流的操作方式以及昂贵的价格使其遭受了商业上的失败以及各方面的非议,1994年7月的Fotomagazin杂志,对于这一系列的停产,打出的醒目标题便是——“与倒霉的骰子说再见”,一台标配电池盒的SL2000售价高达750英镑,尽管它具备更换胶片仓的优点,但同样的价格却可以买两台差不多性能的同类相机,作为Rollei的爱好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常常痴迷于技术上的领先与突破,却忽略了对消费心理的研究——尽管它是一台没有对手的相机,但最终被主流单反市场所淘汰,不幸的是,从设计之初始,Franzmann与Rollei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Rollei的模块化理念

 

 

  原帖链接:英雄末路——Rolleiflex 2000/3003浮沉

 

共 7 页<<<1234567>>>
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